搜索
首页 其他

祖国的诗歌赏析

1.关于一首爱国诗词加赏析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翻译: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

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

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人、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

“莫等头”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

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

“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

“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

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翻译: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

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翻译: 在家国都遭逢千辛万苦期间,我通过的考试而被起用为官。我为朝廷起兵抗元已整整四年了。

这些岁月,由于战争不停,田园寥落,人民痛苦不堪,祖国的山河也已破碎得像在风雨中摇曳的柳絮一样不可收拾。随着抗元斗争的不断失利,自己也像受到暴风雨吹打的浮萍一样生死难卜。

在江西的惶恐滩战败后,被元军追赶,我的心绪就像惶恐滩的名字那样惶恐。我被押解过零丁洋时,身为俘虏,心里那种感受就像零丁洋的名字那样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有哪个人能长生不死呢?但重要的是要留下赤胆忠心,在史册上光辉照耀。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

2.歌颂祖国的诗带赏析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自《北方》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是诗人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诗的前半部分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

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像一朵美丽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炼而不晦涩,感受细腻而不暗淡,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来。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此诗借鉴了前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中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但又有创造性的发展。

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舒婷写的是“我”与祖国的关系,用这种句式,增加了痛苦和挚爱的深度。

第一节是对祖国历史的反思,精心选取五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前四行平稳深长,富有音响和色彩,给人以深思沉重之感;五、六行则短促,不事描绘;后三行又伸长,行短意紧,显示出情感的起伏,出现主词。第二节承上启下,揭示出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希望之花从未消亡过,灾难虽重,理想永存,只是暂未实现。

此节先短句后长句,然后主词复现,似意犹未尽,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便泻于笔端。第三节倾吐希望,激情昂扬,连用五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期的祖国百废待举的面貌。

每一个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五组连用形成博喻排比,强化了亢奋热烈的情绪,表达出诗人欢欣鼓舞的情怀。第四节头两行用“十亿分之一”与“九百六十万平方”构成小与大的对比,寓意“我”是祖国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容着整个祖国。

接着以**养“我”与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又成一对照,突出“我”同祖国的血乳关系;甚至迷惘、深思、沸腾,与富饶、荣光、自由,也是性质相反的对衬,以见出痛苦和欢欣的无限。如果前三节是写“我”与祖国。

3.爱国诗的赏析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诗中“气如山”之“气”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

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可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

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这两句诗,洋溢着战斗的豪情,展示出报效祖国的雄心。句中的“气”字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才更能与颔联昂扬之气、雄浑之境相“匹配”:首联为概述早年的豪情壮志,颔联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律诗,在章法上颇讲究起承转合。本诗第二句中的“气”字唯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能构成突“转”,使得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形成强度对比,吻合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写早年胸怀收复中原的如山气概,是起;颔联回顾铁马秋风的战斗经历,是承;颈联抒写壮志难伸的悲愤,是转;尾联于感叹无人可与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怆之情,却又不失豪壮之气,是合。

特殊是“塞上长城”典故的使用,诗人是以檀道济自况。这种比况,当有首、颔两联“英雄豪气”的奠基与辉映才能够使怀有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

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少年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虽为官屡遭贬黜,却有不失恢复之志的性情操守。这种“气”表现在诗中,便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是陆游诗歌的内核,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书愤》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字,当是具有阳刚与健美的英雄豪气,它集中反映了诗人早年的书生意气和志士愿望。正是早年这种意气的浓烈和愿望的宏大,才使得诗人在鬓发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长城空白许”而倍感人生失意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痛,于是胸腔中涌动出无法抑制的悲伤、怨愤之情。这种因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失落与悲愤,凸现了诗歌的题目——“书愤”。

尾联,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4.爱国诗的赏析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赏析】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

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诗中“气如山”之“气”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

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可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

这两句诗,洋溢着战斗的豪情,展示出报效祖国的雄心。句中的“气”字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才更能与颔联昂扬之气、雄浑之境相“匹配”:首联为概述早年的豪情壮志,颔联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律诗,在章法上颇讲究起承转合。本诗第二句中的“气”字唯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能构成突“转”,使得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形成强度对比,吻合起承转合的章法。

首联写早年胸怀收复中原的如山气概,是起;颔联回顾铁马秋风的战斗经历,是承;颈联抒写壮志难伸的悲愤,是转;尾联于感叹无人可与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怆之情,却又不失豪壮之气,是合。特殊是“塞上长城”典故的使用,诗人是以檀道济自况。

这种比况,当有首、颔两联“英雄豪气”的奠基与辉映才能够使怀有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少年受爱国思想的熏陶。

虽为官屡遭贬黜,却有不失恢复之志的性情操守。这种“气”表现在诗中,便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是陆游诗歌的内核,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

《书愤》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字,当是具有阳刚与健美的英雄豪气,它集中反映了诗人早年的书生意气和志士愿望。正是早年这种意气的浓烈和愿望的宏大,才使得诗人在鬓发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长城空白许”而倍感人生失意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痛,于是胸腔中涌动出无法抑制的悲伤、怨愤之情。

这种因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失落与悲愤,凸现了诗歌的题目——“书愤”。尾联,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5.爱国诗词鉴赏交流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6.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赏析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与

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

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

2、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的歌。

3、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在沉迷的痛苦 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

4、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 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

5、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 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 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6、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雨

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舒婷诗歌的“高音区”。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

理想,因而获得较多的称誉与赞许。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简介:

1、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2、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4、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

5、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6、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7.《祖国,我爱你》诗歌赏析

我的祖国

地大物博

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

大漠收残阳

明月醉荷花

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我的祖国

人民勤劳

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

东方神韵的精彩

人文风貌的风流

千古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

这就是我的祖国

这就是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河山

我爱你人民的性格坚韧执着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 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 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 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国

可爱的中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

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

无论我走到那里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无论我身居何方

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

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

你用速度 你用实力

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

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 祖国

你永远充满希望

祖国啊 祖国

你永远朝气蓬勃!

8.爱国主义诗歌和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起写登高临远 ,凭栏眺望,句中隐括了荆轲于易不饯别、

座中人发尽冲冠的故事。连“潇潇雨歇”一语,亦神似《易水歌》。

长啸而仰天,足以表壮怀之激烈。

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一纵一横,兼写壮怀壮举,概括性极强。

又信手拈来古乐府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将及时努力与抗金事业联系,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为千古箴铭。

上片写出责任感、紧迫感,过片更直书国耻,慷慨陈词。

谓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

这里,“饥餐渴饮”和“食肉被皮”两个成语熔铸一联,

如实反映了惨遭凌暴的宋人对金兵的仇恨,切齿之声纸上可闻。

又由于“壮志”、“笑谈”等语的运用,

造成“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轻快语调,表现出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

结尾以收拾金瓯的决胜气概镇住全词,与发端的力量悉称。

全词濡染大笔,直抒胸臆,忠义愤发,元气淋漓。

寓绝大感慨,饶必胜信念。

从而成为豪放词的千古杰作,至于岳飞英名,同垂不朽。

9.我的祖国诗歌赏析

远在他乡更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长江、黄河从青藏高原逶迤而下,不舍万里,奔向大海。珠穆朗玛峰巍峨屹立在世界屋脊,任凭狂风把头顶的雪雾洒向天边。太平洋的波涛轻轻拍击着宝岛的礁岩,仿佛在亲密地和大陆喃喃私语……

祖国的历史悠久绵长,就像黄河、长江历经千年风雨、千回百转一往无前。回望亘古绵延的历史长河,亿万次锤炼的民族精神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傲然挺立气冲霄汉。

当孔夫子面对流水感叹生命的消逝,屈原忧国忧民抚剑悲吟,司马迁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就已经被注入了永恒的力量——信仰、责任、关怀、无私。

李白畅游山水、纵情高歌,杜甫执笔沉思、仰天悲唱,他们给中华民族的子孙留下的,不仅是光焰万丈的诗篇,而且是传承千载的精神——激情、想象、热爱、博大。

当李清照悲切吟哦,岳飞怒发冲冠,他们让我们记住的不是仇恨、不是抱怨、不是叹息、不是畏缩、而是坚韧无畏、勇往直前的宝贵品格。望采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