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原因: 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2.《诗经·卫风·氓》中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①男主人公变心、暴戾的性格,以及夫权对女子的压迫。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②社会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 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的爱情开始于市集上的一见钟情,是属于“私定终身”型的,后来女主人公热情投入,乘垝垣相望,与礼有悖。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传统封建礼教产生了直接的冲突,最终导致遭到丈夫的休弃,兄弟的讥讽。因此这首诗也被朱熹称为“淫奔之作”。 3.学者对诗经中的女子悲剧的看法一、弃妇悲剧的类型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诗的作品有八篇: 《卫风·氓》、《召南·江有汜》、《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推》、《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小弁》、《小雅·谷风》。 这些文章,《毛诗序》、《诗集传》均有注释,其基本意象为夫妇相离之意。当代文学将它们判定为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大都采用叙述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弃妇被弃的无奈和痛苦,女子用勤劳的双手和丈夫一起为家庭奔波劳碌,不辞辛劳,为家庭,为丈夫不惜青春消逝。 但是,当家庭开始变得殷实,家庭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这时候女子往往已是年老色衰了,青春和容颜被岁月和劳累销蚀得不成样子,这时候,男子开始喜新厌旧,厌弃糟糠之妻,这样,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悲剧就产生了。另外,从弃妇的角度出发,她们拥有青春的美貌,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她们真心实意爱对方,为对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女子的痴心未必能挽回对方的真心,于是就有了痴心女子薄情郎的悲剧。 1、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悲剧著名学者顾颉刚在他的作品中说 “一个妇人被他的丈夫弃掉,追想从前两口子如何的相好,面对贫困的时候,这个妇人何等的出力帮助他,到现在安乐了,就负心的把她抛弃了。” 《邶风·谷风》讲述了一个女子嫁入一个很贫困的家庭,她勤劳善良,持家有方,在她的努力下夫家家境得以好转,本以为可以过好一点的日子了,谁知丈夫忘恩负义,嫌弃她了,“不能我畜,反以为我雠”,还虐待打骂她“有洸有溃,既诒我肄”[1]p24。 最后竟然抛弃了她,另结新欢,“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全不顾糟糠之妻,只把她当作苦力。难怪女子悲叹“谁谓荼苦,比起她苦难的遭遇来,连苦菜也是甜的了。 《小雅·谷风》说的也是丈夫是一个可共患难而不能同幸福的人。诗先写到丈夫以前的善解人意,体贴,‘将恐将惧,维予与弃”,“置予于怀,将安将乐[2]p56”。 然而日子过好了,丈夫变心了,“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卫风·氓》的男主角选择婚姻时,除了看上女子的美貌外,可能更多的是看中女方的嫁妆,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当经济变得好起来的时候,女子因长年操持而美貌不再,男子却开始变心,抛弃了糟糠之妻。这种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悲剧便产生了。 2、痴心女子薄情郎的悲剧《诗经》中讲述痴心女子薄情郎的故事的诗歌有《卫风·氓》、《郑风·遵大路》,最典型的当推《卫风·氓》诗中的女子对氓一往情深,想念氓时,“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3]p332。”虽然氓家庭贫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但这个女子还是爱他,决定“秋为以期”等着自己的嫁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嫁给他,婚后,氓妻把对氓更加痴心,不辞辛劳,然而当家庭经济状况转好时,氓却嫌弃她美貌不再,对她打骂,“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后“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抛弃了她。 被抛弃后的氓妻无可奈何,只能“静言思之,为自己过分痴心和沉溺于爱河不能自拔而悲叹,并告诫天下女子,“于嗟耽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4]p77”。女子的痴心终究会害了自己,遇见薄情寡义的男子悲剧更是无可避免。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弃妇悲剧有两类,第一,男子贪财慕色,薄情寡义,朝三暮四,不能从一而终。第二,女子的痴心绝对,最后被伤得彻彻底底。 二、弃妇悲剧产生的原因弃妇被弃,从根本上说是因社会地位低下所致,男权社会剥夺了她们做人的各项权利,使她们成为社会,家庭的附庸,任其丈夫役使。社会为她们规定了各种各样的“礼制”,剥夺了他们的一切。 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必然导致悲剧的发生,下面我们来分析弃妇悲剧产生的原因。1、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诗经》中“弃妇诗”的出现,最深层的原因是当时女性经济地位的低下。 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 父系氏族社会逐渐代替了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她们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失去了独立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一切均受制于男人。因此女性经济地位的低下,经济上对男人的依赖,是弃妇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弃妇悲剧的产生已成为必然。《诗经》时代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期,男性的权力更为集中,地位更为突出,男权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已经确立。 《小雅·谷风》中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位煌煌,朱芾斯皇,室家之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诗中说,生男,放在床上,生女,放在地上,这就表明了男女上下尊卑不同。 2、礼法制度的束缚“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的礼法对妇女的一生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更有专为妇女制定的,以控制妇女在婚后的行为的“七法”大法。 女子婚后必须严谨慎行,言听计从,否则便有被休的危险。礼法制度对女子不公平,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放纵自己,女子稍有不从便是大罪。 由此观去,在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并存的社会环境。 4.如何看待诗经氓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网友回答 2014-09-24 . 导致这场婚姻的悲剧主要责任人是氓。 但氓的确一开始就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他急躁、暴虐“将子无怒”,最后在对女子不满了以后施以暴行是可以预见的,只是天真的女子沉醉在甜美的爱情里,丧失了判断力。(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里,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个相当有思考能力的女子。)而且他自私自利,在家境渐渐好起来的时候首先遗弃了在辛苦的劳作中渐渐容颜老去的妻子。 女主人公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天真痴情、温婉顺从。从恋爱时的请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到热切地盼望,顺从地听从氓的话——“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接着马上讨好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使在埋怨氓的无情、背誓时,也不是怒气冲天,而是一连用了六个“矣”,表示深深的哀叹。 因此他们的性格是这场悲剧的根源。 5.古代女**情悲剧的根源分析传颂至今的古代爱情悲剧有不少,细细数来,大抵有如下几类: 1、你情我愿终不悔,只有共死化蝶飞典型代表: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典型特征:两情相悦,爱情轰轰烈烈,却遭父母家人反对。典型结局:双双殉情,化作飞蝶,在天上人间共度良宵 悲剧指数:★★★★ 葬送于封建礼教、家庭恩怨的爱情悲剧应该是古代传诵至今的爱情悲剧中最多的一类,也是最能博得世人同情的一类,由于它寄托了世人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强烈愿望,因而往往在传诵时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比如梁祝化蝶双飞,刘焦化雀东南飞。 2、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典型代表:唐明皇与杨贵妃、霸王别姬、吕布与貂蝉典型特征:夫妻恩爱,你情我愿,但爱情最终化为政治的牺牲品典型结局:红颜薄命,斯人已逝,对错皆由后世评。 悲剧指数:★★★★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红颜祸水一说,权倾如唐明皇,在满朝文武百官逼迫前,也不得不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吊死在马嵬坡。中国古代的男人往往喜欢将朝政荒废,国之灭亡迁怒于女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妲己怂恿纣王杀比干等等诸多传说家喻户晓,且不论其故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纵使都是真的,也不能把主要责任都推到女人身上。一个国家的兴亡绝非仅仅取决于一个女人,偌大的一个国家机器的倒塌,是由多方原因决定的,而把责任全部推到女人身上,是一种卑鄙懦弱的表现,则男人最大的耻辱。 3、痴情女子负心郎,皎若云月也枉然典型代表:陈世美与秦香莲、崔莺莺与张生、杜十娘与李甲典型特征:女子为情甘愿苦苦守候,郎君却空负痴情,移情别恋典型结局:最终以分手告终,女子结局多悲惨 悲剧指数:★★★ 背叛爱情是自古皆有,而古代却多以男子背叛爱情居多,女子对待爱情的态度比男子更坚决,更痴情,往往受到的伤害也更大。崔莺莺和杜十娘的悲剧并非个案。哎,中国的男人啊! 4、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典型代表:贾宝玉与林黛玉、孟姜女与万杞梁典型特征:你情我愿,爱情美满,却架不住红颜薄命。典型结局:爱情的一方早亡,导致爱情夭折。 悲剧指数:★★ 这类爱情悲剧往往是爱情很美好,但是却短暂,总有一方早亡。虽有些遗憾,但毕竟曾经爱过,且双方至死对爱情都坚贞不渝,因而比之前几种悲剧要好似许多。 5、春已暖而花不开,妾有情而郎无意典型代表:《诗经》中《汉广》、《蒹葭》等众多民歌典型特征: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多以诗歌诉相思之苦。典型结局:无疾而终,不了了之。 悲剧指数:★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算不上爱情悲剧,只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当然,相思之苦却也是非常人所能理解,暂且成为爱情悲剧吧。 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典型代表:李益与霍小玉典型特征:两人都彼此相爱对方,一方有难言之隐而放弃爱情,另一方含恨早亡。典型结局:剩下一人在自责与悔恨中终其一身。 悲剧指数:★★★★★ 这类爱情悲剧是最让人惋惜的。两个人都彼此爱着对方,多以女方更为痴情,而男方却因各种原因拒绝着爱情,待到斯人逝去,方悔恨莫已。本来是可以很美满的爱情,却因为一些可能根本就不能称作为理由的理由而拒绝,而致使一方含恨而去,另一方追悔莫及,遗憾终身。再回过头来想想,安在天和黄依依的爱情悲剧就是属于最后一种。安在天和黄依依是完全可以结合的,但安在天却一直拒绝着黄依依,黄依依至死都未曾听安在天说过一句“我爱你”,然而安在天对黄依依是有感情的,从他的眼神中是可以读出来的。安在天或许是因为亡妻小雨的缘故,或许是为了黄依依的安全考虑,一直拒绝着黄依依。对于安在天来说,他的心里有小雨,有701所,有他为之奉献一生的革命事业,而对黄依依来说,她的心中却只有安在天。看来,在追求爱情方面,中国的男人永远都比女人懦弱。有的爱情悲剧是百看不厌的,一如梁祝,一如西厢记,而有的爱情悲剧是不忍再看第二遍的,一如李益与霍小玉,一如安在天和黄依依。看到最后苍老的安在天孤独一人,走向远方,此时我想起了李益的那句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