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现代主义诗经

1.【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异同】

中国现在主义诗歌,受中国古典主义和西方外来主义诗歌的共同影响,中国的现在主义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包含了西方主义和中国传统主义,他一方面要努力挣脱西方主义的束缚,达到本民族诗歌的独立,一方面又无法脱离西方现当代主义的深刻影响,这两种互相依存互相排斥的追求模式就是中国现在主义诗歌所面临的深刻问题.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其中就吸收个概括了西方浪漫主义,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中国现在主义诗歌的进展.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起源于五四运动,具体就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是可以总结为民族,自由,人文.由于这种追求很符合西方浪漫主义的追求,因此新文化运动第一个借鉴的应该是西方浪漫主义.因此这些都是他们共同的地方,重点突出人的作用,在思想上寻求个性的解放,在艺术上追求自由的抒发,在政治上提出民主.这些都类似于西方的浪漫主义.由于西方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的盛行,正是国人对于文学的探寻阶段,西方浪漫主义出现的大家更是对于浪漫主义的权威性起到了保证.可是随即以俄国为代表的现实文学再一次风扉全球,随着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的突出,因此文学从“我”的探寻又转向了对于现实社会和社会道路的探寻,由于中国文学没有自己独立的流派,又开始倾向于了现实主义,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就是鲁迅的文章.这时候的诗歌也不例外.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二战结束后面临社会和人生存的种种矛盾,西方文学和思想又一次发生了重大的转折,首先就是二十世纪的象征主义.并且一下子风扉世界,象征主义主张将现实世界通过一些象征,暗示表现出来.中国的文学又一次无可幸免地去模仿,代表作家有,冯至,戴望舒等.之后随着俄国社会主义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有成为了时尚,还有很多主义.因此中国现在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区别浪漫主义,具有单一性,中国现在诗歌具有糅合性浪漫主义单面性,中国现在主义诗歌具有多面性.在思想上,浪漫主义提抗,人,自然等.而现在诗歌在此基础上有受到西方现在主义的影响,强调,个体和主体,社会,小我和大我等.还有一点就是,西方浪漫主义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可是中国现在主义兴起于五四运动后,至于以什么为中心,我想以独立文学的探寻为中心.西方浪漫主义具有人文性,中国现在主义诗歌具有民族性.。

2.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三十年的历史命运

重建现代诗的起点要寻找当代诗歌历史变化的某个关键性起点,似乎有若干个标志。

最初有人曾以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作为一个开端,后来又逐渐意识到,这个时间的起点应在上世纪60年代。但是1978年或许也是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因为在这一年中,以一份油印诗刊《今天》的问世为标志,以“潜流”形式存在于地下十数年的“新诗潮”浮出了水面。

我们的眼光还可以放得更远一点,从1917年或者1918年前后至今,新诗刚好经历了90年的时间。而由于社会历史和诗歌自身的变化,这90年刚好又显现为三个“30年”:从1918年到1949年是第一个30年,这个时期虽历经动荡和战乱,新诗却沿着自己的道路和意志由雏形到初步成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和经典的诗歌作品,在形式上也达到了相当完备和丰富的程度;第二个30年是从1949年到1978年,这期间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力干预,新诗出现了形式上的封闭和技艺上的偏狭与倒退,除一部分坚持现代性倾向的诗人转入了地下和“潜流”写作之外,主流诗人的写作大都被拘囿于概念化和口号化的藩篱中;第三个30年便是1978年至今,诗歌观念经过持续的调整与对峙,逐步回到现代性的轨道,并且出现了空前的丰富与变异,呈现出形式与路向的开放与多元。

很明显,近30年诗歌似乎“先天”地可以成为一个断代的命题,因为通常意义上30年也可以是一个社会变迁的“拐点”,一个艺术运变和成长的逻辑阶段。不管它是否应和着当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从1978年到现在,确实是当代诗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个显性的历史时段。

不过关于起点,我们还是要澄清一个容易混淆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历史源头,谁是“新诗潮”出现的标志?是1978年前后的开始浮出水面的“朦胧诗”吗?这是一个问题。事实上朦胧诗只是新诗潮巨大的潜流存在的“冰山一角”——仅仅是冰山一角露出了水面。

它的源头要早于1978年十多年。具有独立思想、叛逆气质和陌生化艺术追求的诗歌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

1968年食指写出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更早先的时候他还写下了《鱼儿三部曲》。1968年前“贵州诗人群”中已有人写出了《独唱》、《野兽》,1969年写出了《火神交响诗》系列中的《火炬之歌》,1968年哑默已经写出了《海鸥》、《鸽子》。

1971年,插队白洋淀的19岁的知青岳重(根子)写下了即使在今天也足以称得上惊世骇俗的长诗《三月与末日》,这还不说那时北京等城市中,大量处在地下状态的“文学沙龙”中的诗歌写作者。这些作品单就写作的水准、思想的高度与含量看,都不输于10年后诞生的“朦胧诗”。

这就是我们可以把1978年作为一个起点的理由。尽管我们应该避免把社会政治的变化当作考察文学的根本尺度,但这一次的确很难绕开。

事实上,不但政治气候对诗歌的变化起了推动影响作用,反过来诗歌和它所承载的思想诉求,也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推动着政治本身。1978年中国政治的变革,同当时的思想界包括文学与诗歌界活跃的状况之间,既是密切关联的,也是互为因果的。

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关诗歌的讨论中,人们将“朦胧诗”的诞生当作新诗潮发端的标志是有依据的,尽管这个认识存在着“历史短视”,但从广为传播、影响和推动人们的观念解放、社会进步这一点上,1978年对于当代诗歌确有不可替代和抹杀的意义。只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需要更加缅怀那些为了这个时刻付出了久远的努力与探求的人们,那些思想与精神的先驱者,他们所推动的诗歌艺术与思想世界中的“改革开放”,比中国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改革开放”要早10年以上,当人们享受今天的写作自由的时候,应该想到筚路蓝缕的他们,为他们颁发一枚最大的勋章。

很显然,一个“近三十年诗歌”的命题,其实就是一个“当代诗歌的历史变革”的命题。在这一点上,它与“新诗潮”的概念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选择尺度和眼光必须要具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与价值偏向,必须要成为一个展现当代诗歌的“历史变革成果”的载体。

它因此不应该是一个杂烩和折中的选本,一个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平衡与“撒胡椒粉”式的选本。分化与多元之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中国,类似乍暖还寒的早春,政治变革的步伐节奏不断出现令人难以预料的犹豫和变化,在文化上则更有激进力量与保守观念之间的紧张对峙。

诗歌在这个时期所置身的环境和所起的作用可谓相当敏感,这是朦胧诗从一开始就处在“风口浪尖”的根本原因。表面上,在关于朦胧诗的讨论中,“崛起论”者并不占上风,1979年到1981年前后的朦胧诗大讨论、1983年末到1984年的“清除精神污染”,都是以崛起论者的沉默或“检讨”来结束的。

但在广大的青年读者那里,新的诗歌观念与形式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广为传播,成为了价值共识。到1985年,伴随着政治上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原来严重的诗学对峙突然被搁置了,保守的意识形态代言者的权威地位一下子失效,而由朦胧诗所承载的新的诗歌观念,则悄然成为了事实上的胜利者——似乎不战而胜。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结果,看似紧张压抑、曲折惊险的诗歌。

3.诗经创作手法是不是现实主义

是现实主义《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人们谈到到《诗经》时“赋、比、兴”三个字几乎成为其艺术手法的代名词,而我在这里想要简单谈谈它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欧洲十九世纪中期兴起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大量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都成为世界级的名著,直到今天还在世界文艺殿堂上熠熠生辉。

许多文学创作者都说中国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似乎他们说得有点道理,确实中国的许多文学创作观念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尤其是欧洲,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什么创作手法都是从别处引进来的,更不能说中国的文学也不独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这部作品就是一部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中国的所谓的“主义”并不是都从国外引进,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文学创作现实主义的鼻祖。

首先从《诗经》的内容着手,一切不体现着它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第一,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自然是一种崇拜的态度,于是便产生了对天的信仰。

这样,各种祭祀活动便盛行起来,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于是便产生了许多对祭祀活动进行记载的现实主义诗歌,这其中的许多诗歌就被采诗的官员所收录。 其次,奴隶社会时期无论是社会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不是十分丰富,农民和奴隶整天被绑在田间,他们跟农业有着莫大的渊源,于是就产生了关于许多对现实农业生产记录的农事诗歌,如《生民》。

再次,《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燕飨诗”,这样的欢聚宴饮热闹祥和,群臣赞美周王并觐见有益的治国方策,周代上层社会许多场合都有宴饮的“燕飨诗”,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小雅》中的“怨刺诗”不仅指刺政治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如《节南山》。

许多战争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江汉》、《常武》等。《诗经》305篇中所包含的作品远不止此,如《王凤˙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书写爱国之情,都是传送千古的名篇。

总之《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和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续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产物。其它诗歌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续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无疑,《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滥觞之作,对于《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我想简单探讨一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诗经》大多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

众所周知,一定社会时期的文化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应,文学创作作为文化类型的一个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现实的映照,或者说在某个方面或是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另外,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管从物质生活层面还是从精神生活层面都不是十分丰富,这固然使人们的知识水平局限在有限的层面,也可以说就是这种生活的的局限为历史留下了更多的现实,为我们研究历史留下了更多的宝贵材料。

精神生活的不丰富造成了文化发展的局限,也因为此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却又合情合理。 现实主义有什么特点?关于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首先现实主义要注重艺术的真实,即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现实生活,现实主义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其次是形象的典型性,即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

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最后是描写方式的客观性,即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 这种手法在文学史上产生过什么重大影响?中国的现实主义似乎从五四运动以后才崛起,一直到今天都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因为中国文学的许多创作观是引入的,而说中国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的原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中,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无疑是声势最浩大、影响最广的一。

4.我国现代主义诗派的历史流程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这一诗派既受益于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与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诗美追求一脉相承。 从诗歌内在审美机制的衍化角度来看,现代诗派的诗美建构是对初期象征诗派象征品格的继承与超越。

他们善于借助感性对应物,用暗示象征的方式,在主客融会、双向同化的过程中超越客体的表象世界,传达内心各种幽微难明的个人化情意。从内容上看,现代派诗人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

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

但是,现代诗派排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搬,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是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