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客家人诗经

1.关于客家人的语言·····急

中国境内由於幅员广大,民族众多,造成语言的异常复杂,大概可以分为「汉藏语 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五大语系。

「汉 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汉语人口约有五亿人,占有绝对优势,而 客家话是属於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此也具有汉语的四个语言上的特点︰ 一、单音节性︰以一个「字」为语言单位;而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

所以一个音节 便是客语的一个语言单位。 二、复杂的声调系统︰「平、上、去、入、仄」声,便是属於这种声调系统之一。

学者认为声调很可能是由韵尾辅音演变而来的。 三、浊声母的清化︰古客语中有浊声母的音节,在长期演变之后,完全由浊转清; 学者只能由声调演变推寻它的原貌。

四、少用形态上的变化︰英语有所谓的「词类变化」;然而汉语的词性、语法功用 ,全看其在句子中的地位次序的不同而异。 然而,经过学者长期的研究,现在出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崭新的说法。

江运贵先生认为,客家人的发源地在於中原,黄河以北的古代胡人的聚集地区,而 客家话在起源上可能和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原始的阿尔泰语是已经灭绝的 语言;土耳其语、蒙古语、及通古斯语是很晚以后的、改变很多的分支。﹚有关,也可 能是在华夏中原诞生演进,为华北最古老语言之一。

所以,客家话并不是源自中国普通 话﹙汉语﹚的一个支流,而是一种「中国化」的语言;这就是为什麽今日客家话和中国 境内的北京普通话有无法沟通的差异。客家话和韩语有部分相似之处﹙这又是语言学家 及历史学家在客家话起源上的另一项难题的研究﹚,但在过去超过千年历史间,客家话 选择使用汉文字结果,不能像韩文进一步地发展,形成崭新的语言。

然而,这种说法还 必须由学者进一步地去研究及考证。 在台湾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来自广东省东部的方言区,而在腔调、口音上,目前较常 听到的客家话有三种腔调︰ 一、四县腔︰「四县」指的是嘉应州所属的兴宁、五华、平远及蕉岭四县,当时的 府城即现在的广东梅县。

二、海陆腔︰「海陆」指的是惠州的海丰及陆丰两县。 三、饶平腔︰「饶平」指的是潮州的饶平县,直接以其祖籍的地名为腔调名。

学者专家认为,客家话最初只有一种,即是现在的四县腔,为较纯正的、标准的客 家话,因为兴宁,五华、平远、蕉岭及梅县为纯粹的客家住县;然而,海丰、陆丰两县 并非纯粹的客家住县,有许多的鹤佬人﹙或者学老人、河洛人,即闽南人﹚及当地的土 著,混音的结果,使四县腔渐渐转变为海陆腔。而饶平腔由於地理因素,兼具四县腔、海陆腔、及鹤佬话的特色。

另外,还有一种「诏安腔」,源自福建省诏安县﹙永定,为 李登辉、吴伯雄的祖籍﹚,在云林县二仑、仑背及西螺地区的客家庄,本来也有讲诏安 腔的,但因四周被闽南语群包围,缺乏和外地客家人交流,导致严重的「鹤佬化」,诏 安腔已日渐式微。在台湾的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四县腔为主,像高雄、屏东的六堆客家庄 ,是台湾最早的客家移民地,大多来自嘉应州的四县,所以几乎全是四县腔。

新竹县则 几乎都以海陆腔为主;桃园县的杨梅、新屋、观音也是以海陆腔为主,但也有不少的四 县腔。至於海外华侨的客家话,仍以四县腔为主。

前面提及,客家人的祖先,都是从中原来的;直至今日,客家社会仍然保持著中华 民族真正的传统文化,拥有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我们仍然可以在客家话中找到很多的 古音。像是有些诗经、楚辞中的用韵,若是用现在的国语来念简直无法韵,但用客语念 起来却能分辨得十分清楚。

像是诗经中「双」、「庸」、「从」三个字是韵的。而现在 的国语中,「双」是「ㄤ」韵,「庸」、「从」是「ㄥ」韵。

只有客家话「双」字读作 ㄙㄨㄥˊ,「庸」字读ㄧㄨㄥˊ,「从」字读作ㄘㄨㄥˊ,三字仍属同韵。 根据学者研究,客家话的整个语音系统的构成,是在宋代确立的。

也就是说,现在 的客家话是由宋代至今,数百年来并未受到多大的变化。 客家话中,仍含有许多古代「雅言」的成分,甚至有些比现在的国语还要文雅。

像 客家话称「我」为「吾」﹙痋 `,称「你」为「若」,称「他」为「其」,称太阳为「 日」,称锅子为「镬头」,称「没有」为「无」,称「吃」为「食」,称「漂亮」为「 猑 。

等,这些都是古代的「雅言」,正统文学中常用的字汇。 然而,客家话中也有一些用词是饶富趣味的,甚至可以从这些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 客家语汇,一窥客家人的个性、情趣及生活上的习俗。

以下提供一些客家话中有趣味的 例子︰ 客家人最常用的问安话-「你食了麽?」客家人把「吃」和「饮」都讲「食」;在 朝晨﹙早上﹚、当昼﹙正午﹚、暗夜﹙晚上﹚相逢时,都一定先问「你食了麽?」,比 「早安、午安、晚安」更亲切、更能表达客家乡亲间的关切之情。 另外像是学玩﹙学校﹚、辅娘﹙妻子﹚、辛臼﹙媳妇﹚、鲈鳗﹙不讲理﹚、火焰虫 ﹙萤火虫﹚、爷哀﹙父母﹚、家官、家娘﹙公公、婆婆﹚、罪过﹙可怜﹚、硬颈﹙秉性 倔强﹚、伶俐﹙乾净﹚、做生理﹙经商﹚、督目睡﹙打瞌睡﹚、遮儿﹙雨伞﹚、笠痋 _ 斗笠﹚、日头﹙太阳﹚、。

2.客家山歌的简介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龙岩、韶关各县以及深圳的盐田、龙岗、石岩、观澜,漳州、湛江廉江、茂名电白、汕头潮阳、潮南、汕尾陆河、陆丰,揭阳揭西,潮州饶平,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海南儋州南丰,湖南炎陵、浏阳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3.有没有关于客家山歌的传说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4.客家人是怎么起源的

客家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族群——客家人。

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南方19个省的 180多个市县,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

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起源阶段

岭南地区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国内和国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辈都与岭南地区有着渊源关系。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产生,应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起来。

上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但在秦朝之前,与黄河、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的文明程度属于相当落后的蛮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之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入了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文明才得到了开发。

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时期,当时所留下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客家人。

形成阶段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据史料记载,其中一次是三国至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乱华”之时,不少中原人为避战乱而南迁;另一次是隋唐时期,因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发生黄巢起义,致使大量北人离乡背井,避乱南方。

再一次是宋朝期间,先是宋室南迁,由北宋转为南宋,再后来忽必烈派兵驰驱南下,南宋朝庭又从长江边退到广东,许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贵宦及商贾文人随朝庭来到了南方,还有一次是元末明初,因政权更换,中原地区的许多民众再一次为避战乱南迁。

这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可以说,隋唐以前的南迁北人都是以平民为主的,人数居多,却缺乏文化底蕴,宋元之后的北人南迁则不同,他们除了一般平民外,还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骚客和仁人志士,特别是宋朝。

当时中原文化非常繁荣,北人南迁是随官府朝庭不断南移而进行的,他们不仅人来到南方,还带来了浓厚的中原文化。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来到南方,为客家人的数量起了壮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

宋元之后,随着一些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既使客家壮大了规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

扩展资料: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而客家围屋是汉代坞堡的活化石。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土楼。其中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华夏民族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客家围龙屋与华北中原地区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语。从分布上看,客家语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台湾、湖南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口。

依据语言内部差异,客家语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语,以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语,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语。

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北片(又称闽西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客家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客家文化

5.客家人这个称谓最早出于何时

有关“客家”一词的来历,梁肇庭先生曾作考证。

首先,客家这个称呼,最早是在客家移民进入韩江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当地的潮州人与广府人接触与冲突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一称呼进而反馈回客家故地嘉应州和汀州,成为后者的自我称谓。赣南地区的客家,过去自称"本地"而不是"客家",这个称呼随着赣南地区移民进入江西各地,不过,后来"客籍"一词取代了这一称呼。因此,所谓客家是客人的说法,只是在客家离开其故地,移入其他地区时才算正确。在客家故地嘉应州和汀州,他们毫无疑问是本地人,而不是客人。

其次,用“客”这个称呼来指称现在的客家人,最早也许出现于明末客家人进行韩江平原之时。乾隆揭阳志在记载明朝灭亡那年当地的动乱时,曾使用了"客贼"一词。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留下更多的记载。广东永安县建于1569年,由长乐和归善两县的部分村庄合并而成。1587年编纂的县志中,并未提及“客家”一词。至1687年重修县志,这个词开始出现。类似的情况,在1720年修东莞志和1756年修长宁志中都可找到。

另外,我觉得,在今日客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此期先是传教士,继而是客家士大夫和学者,对客家历史和精神(ethos)进行认识和塑造。我们现在对自身的认识,主要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现在看来,这些认识已经比较陈旧,族群中心主义的色彩很浓,背后隐藏的大汉族主义更是要不得。今日客家研究者的任务,也许是在打破----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解构----这些这些“神话”的同时,梳理出更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客家发展的源与流。

客家人是汉族中独特稳定的民系之一。罗香林所著《客家源流考》一书,论证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南迁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次东晋“五胡乱华”;第二次唐末黄巢事变;第三次为宋朝受金人入侵;第四次为明末满人入侵;第五次为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国事件影响。台湾中央大学范绮教授则认为客家人来源有三:第一批来自秦朝;第二批为东晋南渡;第三批则为南宋南迁。特别提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曾派遣大军驻守广东北部大庾岭,防止南方人入侵,秦传二世亡国后,那些军队不愿北返,继续留在当地,成为客人。可见,罗香林大师所说五次,再加上范绮指出秦朝一次,应算六次为宜。李松庵先生所写《客家人几次南迁初探》一文(见《客家史与客家人研究》第一期),就汉民族六次南迁形成家客民系的历史,作了简明概述,可看成是客家源流论的综合。

6.诗经展示了我国哪种面貌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 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 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

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 揭示出了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 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 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 等则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 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 《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 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 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 《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摞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 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 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 悲惨命运。 《周礼•春官•大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 雅,曰颂。”

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 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