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诗经》的流传1. 《诗经》的流传。 秦火后遭焚,靠学者记诵保全。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2.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尊为“经”。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2.毛姓字辈怎么排的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关于毛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郑(文王第八子)于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世称毛公。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班殷、毛伯敦、毛公鼎等均是毛国的遗物。其中,"毛公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共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奖其臣下毛公厝之事。这说明西周晚期陕西毛国还存在。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称为毛氏。 亦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周文王的第九子伯聃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 南北朝时有代北(今山西离石、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蔚县、阳原、怀安等地)少数民族,世代为酋长,亦称毛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毛姓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早在春秋时期,毛氏家族由于发生内乱,就有徙居江南者。唐末五代以后,毛氏除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者外,主要是称盛于江南。因此,自北宋至今的一千多年间,毛姓的著名人物绝大多数都出在南方。其分布地为:今浙江衢县、黄岩、杭州、余姚、江山、温州、诸暨、遂安、松阳、宁波、萧山、吴兴、遂昌,江苏武进、昆山、常熟、宜兴、吴县、嘉定、阳湖、太仓,上海,安徽合肥、定远,江西南昌、新昌、丰城、吉水、鄱阳,湖南长沙、平江、湘潭,福建长泰、建安,湖北公安、麻城,广西富川,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洪雅、夹江、仁寿等地,几乎遍布江南。 台湾的毛姓,位居第九十八位,也属大姓之列,多聚住在台南一地,其次是新竹、南投、彰化等地。台湾的毛姓后裔,就是在五代时自山西的西河一地,先迁江南,再徙入闽,然后,又于清雍正年间东渡过海,入居台湾的。根据台湾文献记载,毛氏入台情况如下,清代雍正末年(公元1735年),有毛、郭、蔡、尤、李、陈六姓,合垦今苗栗县苑里镇;道光年间(约公元1723年之后),有漳州龙溪县田里乡人毛士剑,以孝友人祀台湾府学文庙,其后裔迄今仍盛传于台南县六甲乡。 堂号 "舌师堂":战国时平原君有食客毛遂。秦国攻赵,平原君向楚国求援,毛遂跟着平原君出使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直到中午未能达成出兵援赵的协议。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晓以利害,遂订了楚国出兵援赵的条约回赵。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饿三寸舌抵百万之师!"毛氏因以"舌师"为堂号。 历史名人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1921年7月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9月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0月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批判了王明的"**"错误,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1946年至1949年领导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毛 亨:西汉著名学者。相传是古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曾作《毛诗》,世称"大毛公"。《诗经》就是由《毛诗》传下来的。 毛 晋:明朝藏书家。家藏书九万八千余册,历代藏书家无人能比。 毛奇龄: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治经史及音律等,善散文、诗词,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 毛 苌:西汉北海太守。为河间王博士,治《诗经》尤精。以诗授同国贯长卿,人称"小毛公"。当时诗者有齐、鲁、韩三家,毛诗未得立于学官。《诗经》经秦火后,唯《毛诗》流传至今,齐、鲁、韩三家皆亡。 毛 记:明朝大臣。世宗即位,毛纪制策,拟定治国方针,建立功勋。加伯爵,为首辅。 3.谁知道<毛>这个姓的历史啊关于毛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郑(文王第八子)于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世称毛公。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班殷、毛伯敦、毛公鼎等均是毛国的遗物。 其中,"毛公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共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奖其臣下毛公厝之事。这说明西周晚期陕西毛国还存在。 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称为毛氏。 亦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 周文王的第九子伯聃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 南北朝时有代北(今山西离石、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蔚县、阳原、怀安等地)少数民族,世代为酋长,亦称毛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毛姓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早在春秋时期,毛氏家族由于发生内乱,就有徙居江南者。唐末五代以后,毛氏除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者外,主要是称盛于江南。 因此,自北宋至今的一千多年间,毛姓的著名人物绝大多数都出在南方。其分布地为:今浙江衢县、黄岩、杭州、余姚、江山、温州、诸暨、遂安、松阳、宁波、萧山、吴兴、遂昌,江苏武进、昆山、常熟、宜兴、吴县、嘉定、阳湖、太仓,上海,安徽合肥、定远,江西南昌、新昌、丰城、吉水、鄱阳,湖南长沙、平江、湘潭,福建长泰、建安,湖北公安、麻城,广西富川,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洪雅、夹江、仁寿等地,几乎遍布江南。 台湾的毛姓,位居第九十八位,也属大姓之列,多聚住在台南一地,其次是新竹、南投、彰化等地。台湾的毛姓后裔,就是在五代时自山西的西河一地,先迁江南,再徙入闽,然后,又于清雍正年间东渡过海,入居台湾的。 根据台湾文献记载,毛氏入台情况如下,清代雍正末年(公元1735年),有毛、郭、蔡、尤、李、陈六姓,合垦今苗栗县苑里镇;道光年间(约公元1723年之后),有漳州龙溪县田里乡人毛士剑,以孝友人祀台湾府学文庙,其后裔迄今仍盛传于台南县六甲乡。 堂号 "舌师堂":战国时平原君有食客毛遂。 秦国攻赵,平原君向楚国求援,毛遂跟着平原君出使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直到中午未能达成出兵援赵的协议。 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晓以利害,遂订了楚国出兵援赵的条约回赵。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饿三寸舌抵百万之师!"毛氏因以"舌师"为堂号。 历史名人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1921年7月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9月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0月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批判了王明的"**"错误,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1946年至1949年领导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毛亨:西汉著名学者。 相传是古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曾作《毛诗》,世称"大毛公"。《诗经》就是由《毛诗》传下来的。 毛晋:明朝藏书家。家藏书九万八千余册,历代藏书家无人能比。 毛奇龄: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治经史及音律等,善散文、诗词,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 毛苌:西汉北海太守。为河间王博士,治《诗经》尤精。 以诗授同国贯长卿,人称"小毛公"。当时诗者有齐、鲁、韩三家,毛诗未得立于学官。 《诗经》经秦火后,唯《毛诗》流传至今,齐、鲁、韩三家皆亡。 毛记:明朝大臣。 世宗即位,毛纪制策,拟定治国方针,建立功勋。加伯爵,为首辅。 4.谁告诉我全国毛姓人口数目姓氏源流 毛(Máo)姓源出有三: 1、系出姬姓,叔郑封于毛国说。 据《姓源》及《广韵》、《风俗通》等所载,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一带),其后遂以国为氏,是为陕西毛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郑于毛国,世称毛公。 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班殷、毛伯敦、毛公鼎等均是毛国的遗物。其中,"毛公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共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奖其臣下毛公厝之事。 这说明西周晚期陕西毛国还存在。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称为毛氏。 2、亦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伯聃封于毛邑说。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亦系出姬姓,周文王第九子伯聃(一作明)被封在毛邑(今河南省宜阳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 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如代北氐族有毛姓;据《高丽史》所载,金时女真人有毛姓;彝族姓俄母氏,汉姓为毛; ② 南北朝时有代北(今山西离石、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蔚县、阳原、怀安等地)少数民族,世代为酋长,亦称毛氏。 ③ 今瑶、高山、满、蒙古、土家、回、白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毛叔郑。 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之弟。周武王克商灭纣后,大肆分封诸侯。 为巩固统治,亦封了不少同姓诸侯,其中将其八弟叔郑封于毛国,赐为公爵,叔郑曾在周任大夫,贤明有德,时称毛公。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毛国灭亡后,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毛姓。 并尊毛叔郑为毛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毛姓主要发源于两个地方,即今河南宜阳和陕西岐山、扶风一带。 但他们均为周文王的后裔,换言之,这两支毛姓,实际上是血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同胞兄弟。春秋时期,毛姓家族发生内乱,周朝卿士毛得,杀毛过而代为毛伯,后又逃到楚国,是为毛姓入湖北之始。 毛姓在汉代以前仍以上述两地为其主要繁衍中心,并以此为源地,逐渐向外播迁、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离石一带)、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但在唐代以前,毛姓仍以北方为中心,并昌盛壮大,散居于北方各地。其中以今山西、河南、宁夏、甘肃、内蒙等省的毛姓繁衍得最盛,故毛姓有荥阳、河阳、北地等郡望。 而见于史册的江南毛姓人物,仅有东汉时以孝行著称的庐江(今属安徽)人毛义,巴西郡(今四川阆中)丞毛植等寥寥数人。可见,毛姓大举南迁要晚于他姓。 唐末,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中原长期动荡,毛姓开始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其中有一支从中原迁居今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唐末五代以后,毛姓除居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外,开始在江南昌盛起来,至此以后,毛姓开始称盛于南方,北方毛姓风光不在。 元朝至正年间,原居江西吉水的一支毛姓在毛太华的率领下迁居云南澜沧卫,明朝立国之后,毛太华又与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于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桥(今湘乡火车站近)。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又迁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并最终落籍该地。 不久,又有另外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此际,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苏、北京等地。 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毛姓陆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播迁海外。而落籍湖南韶山的毛太华一支下传二十代,历五百余年,才出现了位改写历史,影响全世界的伟大人物——**。 如今,毛姓分布甚广,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毛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广西、四川、湖南亦多此姓,上述四省毛姓约占全国汉族毛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舌师堂":战国时平原君有食客毛遂。秦国攻赵,平原君向楚国求援,毛遂跟着平原君出使楚国。 平原君和楚王谈判,直到中午未能达成出兵援赵的协议。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晓以利害,遂订了楚国出兵援赵的条约回赵。 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饿三寸舌抵百万之师!"毛氏因以"舌师"为堂号。 【郡望】 西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县境)。 东汉时移治离石(今山西离石)。 荥阳郡:三国魏时分河南郡置郡,治所在今荥阳。 河阳县:汉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孟县西。 北地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省宁县西北),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四、历史名人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1921年7月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9月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0月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批判了王明的"**"错误,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1946年至1949年领导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后担任。 5."毛"氏起源谁知道起源源流: 1、源于姬姓,属于以国名为氏。 毛氏,本姓姬,是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毛叔郑(毛伯郑)始建有毛国,后迁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再后举国避难于河南荥阳地区。 在毛伯郑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 皆有以先祖爵号、封国之名为姓者,史称毛氏正宗。毛氏族人大多尊奉毛叔郑为得姓始祖。 2、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的封地毛邑,属于以封邑为氏。伯聃(伯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 在后世子孙中,有以封地命姓者。 3、源于改姓而来: 1)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①元朝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福寿,归附明朝,因率明军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官至副总兵,明成祖朱棣赐予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②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长毛里孩,在明朝时遣使进贡,明宪宗朱见深赐汉姓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 2)源于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氐族在殷周到南北朝时期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在两晋时期曾建立有前秦、后凉、成汉等国。 3)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毛忠,初名哈喇,明军将领。 因守边有功,明英宗朱祁镇为表彰他,特赐予毛氏,为回族毛氏之祖。毛氏回族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甘肃一带。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傣族、彝族、高山族、布依族、满族、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毛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者后裔。 6.毛姓由来及家谱,找找有没有姓氏起源 关于毛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郑(文王第八子)于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世称毛公。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班殷、毛伯敦、毛公鼎等均是毛国的遗物。 其中,"毛公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共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奖其臣下毛公厝之事。这说明西周晚期陕西毛国还存在。 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称为毛氏。 亦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 周文王的第九子伯聃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 南北朝时有代北(今山西离石、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蔚县、阳原、怀安等地)少数民族,世代为酋长,亦称毛氏。聚集地(迁徙分布) 毛姓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早在春秋时期,毛氏家族由于发生内乱,就有徙居江南者。唐末五代以后,毛氏除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者外,主要是称盛于江南。 因此,自北宋至今的一千多年间,毛姓的著名人物绝大多数都出在南方。其分布地为:今浙江衢县、黄岩、杭州、余姚、江山、温州、诸暨、遂安、松阳、宁波、萧山、吴兴、遂昌,江苏武进、昆山、常熟、宜兴、吴县、嘉定、阳湖、太仓,上海,安徽合肥、定远,江西南昌、新昌、丰城、吉水、鄱阳,湖南长沙、平江、湘潭,福建长泰、建安,湖北公安、麻城,广西富川,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洪雅、夹江、仁寿等地,几乎遍布江南。 台湾的毛姓,位居第九十八位,也属大姓之列,多聚住在台南一地,其次是新竹、南投、彰化等地。台湾的毛姓后裔,就是在五代时自山西的西河一地,先迁江南,再徙入闽,然后,又于清雍正年间东渡过海,入居台湾的。 根据台湾文献记载,毛氏入台情况如下,清代雍正末年(公元1735年),有毛、郭、蔡、尤、李、陈六姓,合垦今苗栗县苑里镇;道光年间(约公元1723年之后),有漳州龙溪县田里乡人毛士剑,以孝友人祀台湾府学文庙,其后裔迄今仍盛传于台南县六甲乡。堂号 "舌师堂":战国时平原君有食客毛遂。 秦国攻赵,平原君向楚国求援,毛遂跟着平原君出使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直到中午未能达成出兵援赵的协议。 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晓以利害,遂订了楚国出兵援赵的条约回赵。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饿三寸舌抵百万之师!"毛氏因以"舌师"为堂号。 历史名人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1921年7月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9月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0月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批判了王明的"**"错误,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1946年至1949年领导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毛 亨:西汉著名学者。 相传是古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曾作《毛诗》,世称"大毛公"。《诗经》就是由《毛诗》传下来的。 毛 晋:明朝藏书家。家藏书九万八千余册,历代藏书家无人能比。 毛奇龄: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治经史及音律等,善散文、诗词,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 毛 苌:西汉北海太守。为河间王博士,治《诗经》尤精。 以诗授同国贯长卿,人称"小毛公"。当时诗者有齐、鲁、韩三家,毛诗未得立于学官。 《诗经》经秦火后,唯《毛诗》流传至今,齐、鲁、韩三家皆亡。 毛 记:明朝大臣。 世宗即位,毛纪制策,拟定治国方针,建立功勋。加伯爵,为首辅。 7.姓氏:毛姓的历史起源1、源于姬姓,属于以国名为氏。毛氏,本姓姬,是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毛叔郑(毛伯郑)始建有毛国,后迁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再后举国避难于河南荥阳地区。 2、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的封地毛邑,属于以封邑为氏。伯聃(伯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在后世子孙中,有以封地命姓者。 3、源于改姓。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于氐族;源于回族;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扩展资料 毛姓名人 1、毛遂 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有争议,一说山东滕州、一说河北鸡泽)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战国时期著名说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毛遂猝后葬于距鸡泽县城西北15公里的永年区境内,毛遂墓墓冢高大,被永年列为“平干八景”之一,称之为“毛遂高峰”。 由政府拨款重新修砌了墓冢,竖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 2、毛宝 毛宝(?~339年),字硕真,荥阳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县)人。东晋将领,清漾毛氏祖先。初为临湘县令,转平南将军温峤府参军,打败叛将祖约有功,拜庐江太守。击退叛将韩晃进攻,平定苏峻之乱,封为州陵县开国侯。 3、毛伯温 毛伯温(1482年-1545年),字汝厉,号东塘,江西吉水(吉水县八都镇圳上毛家村人)人,祖籍浙江三衢,明朝兵部尚书,将领。 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嘉靖初年,升为大理寺丞,误判李福达重罪被革职。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因明世宗欲图征讨安南,毛伯温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嘉靖十九年(1540年),毛伯温不费一刀一剑讨平安南归朝,封太子太保。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毛伯温上书巩固边防,明世宗同意。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秋,毛伯温被人诬陷发放边疆,途中被赦免还乡,还乡后不久病发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