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秦风》

1.《诗经秦风蒹葭》的译文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⑵,在水一方⑶.溯洄从之⑷,道阻且长⑸.溯游从之⑹,宛在水中央⑺. 蒹葭凄凄⑻,白露未晞⑼.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⑽.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⑾.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⑿. 蒹葭采采⒀,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⒁.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⒃. 【注释】 ⑴蒹(jiān):荻也.葭(jiā):芦也.苍苍:茂盛深色状.⑵“伊人”犹是人,彼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⑶方:边也.“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⑷溯:逆水而行.这里是说傍水走向上游.看下文“道阻且跻”可知是陆行而非水行.洄:回曲盘纡的水道.从:就也.⑸阻:难也.⑹“游”通“流”,流是直流的水道.⑺宛:可见貌.从以上四句见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和一条直流相交之处.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象被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地方,得道路艰难而且遥远.⑻“凄凄”一作“萋萋”,犹苍苍也.⑼晞:干也.⑽湄:水草交接之处.⑾跻(jí):升高,登上高处.⑿坻(chí):水中高地.⒀采采:犹萋萋.⒁涘(sì):水边.⒂右:曲也.⒃沚(zhǐ):小渚.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些. 【译诗】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品评】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2.诗经秦风十首

车邻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驷驖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 。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

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3.诗经.什么是秦风

秦风: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秦,古秦国原址在犬戎(今陕西兴平东南),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

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这一百五、六十年间的诗。

秦风共有十首诗。包括: 车邻 驷驖 小戎 蒹葭 终南 黄鸟 晨风 无衣 渭阳 权舆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馀。

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

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

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镦。蒙伐有苑,虎韔镂膺。

交韔二弓,竹闭绲滕。言念君子,载寝载兴。

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驷驖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

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车邻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

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4.无衣 《诗经 秦风》

秦风·无衣

作者: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1.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具体把握: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5.岂曰无衣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诗经·国风·秦风》.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秦风·无衣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6.诗经·秦风·无衣按内容分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释 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赏析 1.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

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具体把握: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

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

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这首诗是军中的歌谣,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在激战前夕,兵士们聚在一起紧张地修整武器。

这时,有人顾虑自己没有衣裳。 他的战友就充满友情地劝慰他:“谁说没有衣裳, 我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又用大义来激励同伴:“国家出兵打仗,我们且把武器修理好,我和你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

从诗中不仅可以看到兵士之间的友爱,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心甘情愿地承担起重大牺牲的爱国精神。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情景。

3. 主体与主旨:《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4.注意: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 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