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北朝的诗歌特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特点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2.南北朝 诗歌特点

不愿意用教科书那种无聊僵硬的答案。

就俩字 严谨。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北齐就在南北朝,中国统计、会计、审计、法律、音律等等都是最终在这个时代定型的,看时代特点看时代主流特征,就如看宋代的半边画一样,南北朝前是晋国和纷乱无征的十六国,晋朝的浪漫众所周知。因此南北朝的诗歌最终给后代诗歌严谨的定型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后代再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再有任何一个诗人(包括完颜亮,不知道完颜亮的话可以参考沁园春.雪)能再写“天苍苍,野茫茫”这类极具民族特色的东东咯。当然你要喜欢教材里硬性规定的或者网络里泛滥四方的各种复制粘贴可以无视本答案。

3.南北朝诗词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这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总的来说,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吴歌、西曲明丽柔婉,北朝少数民族歌曲则多刚健亢爽,风格各异,但都情意真切. 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世说新语》记载了自汉至晋不少上层士族人物的轶事言谈,写人气韵生动,记言简约精妙,实开后世笔记小说之先声. 由于文学意识的渐趋自觉,这一时期出现了探讨文学观念、分析创作过程、批评作家作品的文学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蝾《诗品》.后两部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巨著.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您已经评价过!原创:0 您已经评价过!非原创:0 问问团队 ●`蝉`ヽ时雨… 共1人编辑答案 2011-10-22 01:48 满意答案 南北朝指从东晋灭亡到隋统一(420~589)的170年时间.这时南朝相继为宋、齐、梁、陈;北朝则自北魏统一北中国(439)起,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相继为北齐、北周所代,最后均为隋所统一.这个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南朝文人诗歌,其成就远远超过北朝,并成为唐诗全面繁荣的必要准备和过渡阶段.南朝文人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刘宋时期是第一阶段.即山水诗逐渐从东晋的玄言诗中独立出来,并蔚然成风的阶段.山水诗在此时的兴盛有多种原因.首先它是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林隐逸生活的反映.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士大夫无论在朝的在野的,大都以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土,因而在诗歌中描写山水之美,借以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怀.其次,东晋以来,南方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世族地主到处建筑园林别墅。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特点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

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

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5.南北朝诗词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这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总的来说,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吴歌、西曲明丽柔婉,北朝少数民族歌曲则多刚健亢爽,风格各异,但都情意真切。

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世说新语》记载了自汉至晋不少上层士族人物的轶事言谈,写人气韵生动,记言简约精妙,实开后世笔记小说之先声。

由于文学意识的渐趋自觉,这一时期出现了探讨文学观念、分析创作过程、批评作家作品的文学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蝾《诗品》。后两部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巨著。

6.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有什么特点

这一时期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期”。

其在诗歌方面的主要成就是 五言诗由成型到繁荣,七言诗由滥觞到初步发展,杂言的歌行体及五七言四 句的小诗也趋于成熟。新兴的声律学逐渐应用到诗歌创作中,为唐以后的近 体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包括诗歌批评在内的文学批评也空前发达繁荣, 除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已接触到诗歌批评外,刘勰的 《文心雕龙》有许多章节都是专门论诗的,钟嵘的《诗品》更是系统的论诗 专著。 两汉时民间的“乐府诗”水平较高。

“乐府”本是汉代所设的音乐机关名,它是汉初统治者为润色鸿业、制 礼作乐的需要而设置的,它的任务除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演奏外, 还要采集各地的民歌。“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汉书•艺文志》)到了魏晋六朝,人 们习惯于把这些汉代乐府机关所采集的原称为“歌诗”的诗歌称为“乐府 诗”,于是“乐府”由音乐机构名一变而为诗体名。据《汉书•艺文志》载,仅西汉乐府民歌就有138首之多,可惜流传甚 少。

现存乐府民歌大多是东汉作品,共有三四十首,其中富于文学价值的是 那些采自民间的作品。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实际上和《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原则一脉相承,因而必然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创 作传统,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

有些诗揭露了当时严重对立的阶级状况,揭露了战争和劳役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苦难。有的甚至直接写出了贫苦百姓被逼无奈而不得不铤而走险、犯 上作乱的情景:“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白发 时下难久居! ”(《东门行》)有些诗写传统的爱情婚姻。如《上邪》一连气用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来 发誓,说只有到那时“乃敢与君绝”,热烈地歌颂了对爱情的忠贞。

《陌上 桑》却充满了喜剧色彩,写美丽机智的罗敷如何拒绝了“使君”的无耻追求。 乐府诗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那些表现家庭、社会问题的作品。

如《妇病 行》写母亲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地将“两三孤子”托付给丈夫,但这个丈 夫——或许是后父,最终竟抛弃了孩子,又如《孤儿行》写兄嫂独霸家财, 把幼弟视为奴隶,任意折磨役使,也深刻地揭示了家庭的悲剧。 汉乐府多“采摭闾阎,非由润色”,所以“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 能远”(胡应麟《诗薮》卷一),成为它天然的本色。

汉乐府或为杂言,或 为五言,标志着诗歌形式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为后代杂言歌行及五言诗的 繁荣奠定了基础。而汉乐府最显著、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它刻 画出许多性格鲜明、情节完整的形象和事件,标志着叙事诗进入了更成熟的 阶段。汉代的文人诗成就不高。

尤其是西汉时期只有项羽、刘邦等人几篇急就 短章《垓下歌》、《大风歌》等较为生动感人。到了东汉,文人受西汉以来 五言民歌影响,逐渐重视对五言诗的写作。

班固的一首咏缇萦救父的五言诗 《咏史》,虽然“质木无文”,却是有史可查的第一首文人五言诗。以后张 衡、辛延年等人相继而起,或自作,或拟乐府之作,五言诗逐渐发展起来。

它比起“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多出一个单独的音节和词汇,因而能“居 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诗品》)。 到东汉末年,出现了一批作者姓名已不可考的五言诗,后人便把它们泛 称为“古诗”。

历史上曾有人把这些作品系于西汉时期枚乘、李陵和苏武等 人的名下,这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在这批古诗中有19首以《古诗十九首》的 名义被选入《文选》,它们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魏晋时期最值得称道者一是建安诗人,一是正始诗人,一^是太康诗人, 一是大诗人陶渊明。汉魏易代之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于是在汉献帝建安年间(196 ~ 220)产生了一批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七 子”(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场为羽翼的“建安诗 人”,他们关切现实,慷慨有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 精神,写下了一大批具有高度现实性和饱满感情的作品,其风格被后人誉为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的特点及产生背景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评: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 概而多气也。”如曹操(155〜220)的《蒿里行》写讨伐袁绍之战,《苦寒 行》写东征高干,都写出了事件的经过、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被后人 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

而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杂诗》等,又都抒发了作者真切 复杂的思想感情,不愧为优秀的言志抒情之作。特别是曹植(192 ~ 232)的 《赠白马王彪》,剖析了在皇室内部残酷斗争中的悲愤心情,更是一篇写实 与抒情相结合的佳作。

曹植特别擅长五言,他在曹操“清峻”、“通悦” 的基础上更注重“骋词”和“华靡”,因而使五言诗更趋于繁荣。而曹丕 (187〜226)的《燕歌行》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与曹氏之间展开了殊死的血腥倾乳,特别是司马 氏借。

7.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有何特点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

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

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

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

下一篇
诗经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