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柏舟》“泛彼柏舟 亦泛其流”什么意思 有什么深意 该如何理解意思是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在水中。深意是以柏舟泛流起兴,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 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这里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 《柏舟》原文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译文 柏木船儿荡悠悠,河中水波漫漫流。圆睁双眼难入睡,深深忧愁在心头。不是想喝没好酒,姑且散心去邀游。 我心并非青铜镜,不能一照都留影。也有长兄与小弟,不料兄弟难依凭。前去诉苦求安慰,竟遇发怒坏性情。 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雍容娴雅有威仪,不能荏弱被欺瞒。 忧愁重重难排除,小人恨我真可恶。碰到患难已很多,遭受凌辱更无数。静下心来仔细想,抚心拍胸猛醒悟。 白昼有日夜有月,为何明暗相交迭?不尽忧愁在心中,好似脏衣未洗洁。静下心来仔细想,不能奋起高飞越。 扩展资料: 《国风·邶风·柏舟》创作背景 此诗的作者和背景,历来争论颇多,迄今尚无定论。简略言之,汉代时不仅今古文有争议,而且今文三家也有不同意见。 《鲁诗》主张此诗为“卫宣夫人”之作,说:“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刘向《列女传·贞顺》),《韩诗》亦同《鲁诗》说(见宋王应麟《诗考》)。《毛诗序》说:“《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 这是以此诗为男子不遇于君而作,为古今文家言。今文三家,《齐诗》之说,与《诗序》同。 自东汉郑玄笺《毛诗》以后,学者多信从《毛诗》说,及至南宋,朱熹大反《诗序》,作《诗序辩说》,又作《诗集传》,力主《柏舟》为妇人之诗,形成汉、宋学之争论。元、明以降,朱熹《诗集传》列为科举功名,影响颇大,学者又多信朱说,但持怀疑态度的亦复不少。 明何楷、清陈启源、姚际恒、方玉润等皆有驳议,争论不休,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今人之《诗经》选注本、译注本各有所本,或主男著,或主女作。高亨《诗经今注》、陈子展《诗经直解》均以为男子作,而袁梅《诗经译注》、程俊英《诗经译注》又皆以为女子作。 这些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派:一派认为作者是男性仁臣,另一派认为作者是女子。现代学者多认为是女子所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邶风·柏舟 2.诗经《伯兮》原文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 伯:古代兄弟姊妹中长者为伯。妇女也称丈夫为伯。 朅:音切,英武高大,威武健壮的样子。 桀:通“杰”才智出众的样子。 殳:音书,竹制兵器,长丈二。 前驱:走在前面的将士。 杲:音稿,明亮的样子 谖草:萱草,忘忧草 树:种植。 背:通“北”。古人以为指北堂。在北堂种植萱草。 痗:音妹,忧思成病 赏析: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和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感情,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才更激起刻骨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但是,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班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特点。 3.对《诗经》中《伯兮》的翻译及理解伯兮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题目】:伯兮 【内容】:《伯兮》是 一首思念的诗,描写 一妇女对久役于外的 丈夫的思念,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伯兮朅[1]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2]。 【注释】: [1]:音切,英武高大殳:音书,竹制兵器杲:音稿,明亮的样子谖草:萱草,忘忧草 [2]:音妹,忧思成病 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朅:勇武 桀:通“杰”,杰出的人 殳:古代杖类兵器 膏沐:发油与洗发水 适:悦 容:打扮 杲杲:日出明亮貌 愿言:思念的样子 甘心首疾:形容思念的深切 焉:何 言:动词词头,一说是 代词“我” 树:种 背:北堂,即后堂 痗:病 【翻译】: 伯啊,伯啊,你真是我们国家最魁梧英勇的壮士了,你手持着兵器殳,作为王的勇士,冲锋陷阵,是军中的先锋官。自从你随着东征的队伍出发,离开家,我就日夜思念,头发乱了也没心思理,更没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给谁看啊?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阳,总是事与愿违。我情愿想你想得头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换回你的归来。树荫之下生长的忘忧草,能够消除掉记忆的痛苦,(我佩戴了忘忧草,却仍不能忘记你)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够快些回来。(只要你能回来,我情愿头疼心碎。) 【赏析】: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的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情感。师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激起刻苦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而且,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的特点。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4.诗经伯兮原文带拼音《伯兮》 诗经.先秦 原文带拼音: bó xī qiè xī ,bāng zhī jié xī 。 bó yě zhí shū ,wéi wáng qián qū 。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zì bó zhī dōng ,shǒu rú fēi péng 。 qǐ wú gāo mù ?shuí shì wéi róng !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qí yǔ qí yǔ ,gǎo gǎo chū rì 。 yuàn yán sī bó ,gān xīn shǒu jí 。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yān dé xuān cǎo ,yán shù zhī bèi 。 yuàn yán sī bó ,shǐ wǒ xīn mèi 。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拓展资料:《伯兮》译文: 我的丈夫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 我的丈夫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 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 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 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 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 注释: 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系指其丈夫。朅(qiè切):英武高大。 桀:同“杰”。殳(shū书):古兵器,杖类。 长丈二无刃。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适(dí):悦。杲(gǎo稿):明亮的样子。 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背:屋子北面。 痗(mèi妹):忧思成病。 5.诗经里凡伯写的诗句《诗经》中,没有标注作者为“凡伯”的诗。 只有《板》,据《毛诗序》记载为凡伯所作。一、原诗《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 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 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々。 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々,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 威仪卒迷,善人载尸。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二、译文上帝昏乱背离常道,下民受苦多病辛劳。说出话儿太不像样,作出决策没有依靠。 无视圣贤刚愎自用,不讲诚信是非混淆。执政行事太没远见,所以要用来劝告。 天下正值多灾多难,不要这样作乐寻欢。天下恰逢祸患骚乱,不要如此一派胡言。 政令如果协调和缓,百姓便能融洽自安。政令一旦坠败涣散,人民自然遭受苦难。 我与你虽各司其职,但也与你同僚共事。我来和你一起商议,不听忠言还要嫌弃。 我言切合治国实际,切莫当作笑话儿戏。古人有话不应忘记,请教樵夫大有裨益。 天下近来正闹灾荒,不要纵乐一味放荡。老人忠心诚意满腔,小子如此傲慢轻狂。 不要说我老来乖张,被你当作昏愦荒唐。多行不义事难收场,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老天近来已经震怒,曲意顺从于事无补。君臣礼仪都很混乱,好人如尸没法一诉。 人民正在呻吟受苦,我今怎敢别有他顾。国家动乱资财匮乏,怎能将我百姓安抚。 天对万民诱导教化,像吹埙篪那样和洽。又如璋圭相配相称,时时携取把它佩挂。 随时相携没有阻碍,因势利导不出偏差。民间今多邪僻之事,徒劳无益枉自立法。 好人就像篱笆簇拥,民众好比围墙高耸。大国犹如屏障挡风,同族宛似栋梁架空。 有德便能安定从容,宗子就可自处城中。莫让城墙毁坏无用,莫要孤立忧心忡忡。 敬畏天的发怒警告,怎么再敢荒嬉逍遥。看重天的变化示意,怎么再敢任性桀傲。 上天意志明白可鉴,与你一起来往同道。上天惩戒无时不在,伴你一起出入游遨。 三、鉴赏这首诗据《毛诗序》记载,是凡伯“刺厉王”之作。西周从夷王起,即衰落不振。 厉王执政,朝纲大坏,民不堪命。《国语》曾记邵公谏厉王弭谤一事,就是对其暴虐无道的真实反映。 正如邵公所言,尽管当时厉王在国内对敢言者采取了监视和屠杀的严厉手段,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人们还是用种种不同的形式来宣泄心中的不满,这首相传为凡伯(郑笺说他是“周公之胤”,“入为卿士”;魏源《古诗源》说他就是《汲冢纪年》中的“共伯和”)所作的讽刺诗,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与后代一些讽谕诗“卒章显其志”的特点相反,作者开宗明义,一开始就用简练的语言,明确说出作诗劝谏的目的和原因。 首二句以“上帝”对“下民”,前者昏乱违背常道,后者辛苦劳累多灾多难,因果关系十分明显。这是一个高度概括,以下全诗的分章述写,可以说都是围绕这两句展开的。 对于“上帝”(指周厉王)的“板板”,作者在诗中作了一系列的揭露和谴责。先是“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靡圣管管,不实于亶”,不但说话、决策没有依据,而且无视圣贤,不讲信用;接着是在“天之方难”、“方蹶”、“方虐”和“方懠”时,一味地“宪宪”、“泄泄”、“谑谑”和“夸毗”,面临大乱的天下,还要纵情作乐、放荡胡言和无所作为;然后又是以“蹻蹻”之态,听不进忠言劝谏,既把老臣的直言当作儿戏,又使国人缄口不言,简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对于“下民”的“卒瘅”,作者则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同情。 他劝说历王改变政令,协调关系,使人民摆脱苦难,融洽自安(“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他为了解民于水火,大胆进言,甘冒风险(“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 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同时,他又不厌其烦地向厉王陈述“天之牖民”之道,强调对国人的疏导要像吹奏埙篪那样和谐,对民众的提携要像佩带璋圭那样留心;最后他还意味深长地把人民比作国家的城墙,提醒厉王好自为之,不要使城墙毁于一旦,自己无地自容。作为谴责和同情的汇聚和结合,作者对厉王的暴虐无道采取了劝说和警告的双重手法。 属于劝说的,有“无然”三句、“无敢”两句,“无为”、“无自”、“无俾”、“无独”、“勿以”、“匪我”各一句,可谓苦口婆心,反覆叮咛,意在劝善,不厌其烦;属于警告的,则有“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等句,晓以利害,悬戒惩恶。 这种劝说和警告的并用兼施,使全诗在言事说理方面显得更为全面透彻,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拳拳之心,忠贞可鉴。在这首诗中,最可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作者的民本思想。 他不仅把民众比。 6.诗经 崧高 翻译及赏析崧高·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作品介绍】 《崧高》是《诗经》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 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 《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 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 ’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 ‘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崧高 【题解及原文】申伯封于谢,周宣王大加赏赐。 尹吉甫写诗表示赞美,并为申伯送行。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注释】1、崧(松sōng):山高大貌。嵩山,五岳之一。 《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2、申:《郑笺》:“申,申侯也。 甫,甫侯也。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 3、宣:垣(原yuán)。《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扞(捍hàn)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 4、缵(纂zuǎn):继承。《郑笺》:“亹亹(伟wěi),勉也。 缵,继也。”《集传》:“使之继其先世之事也。” 5、谢:今河南唐河县南。《正义》:“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 6、式:《集传》:“式,使诸侯以为法也。”7、登:《毛传》:“登,成也。” 《郑笺》:“世世执其政事传子孙也。”8、庸:《毛传》:“庸,城也。” 9、彻:治,测定。《集传》:“彻,定其经界,正其赋税也。” 10、私人:《集传》:“私人,家人也。”11、有俶:俞樾《群经平议》:“有俶,形容其厚也。” 12、藐藐:《毛传》:“藐藐,美貌。”13、蹻蹻(绝jué):《毛传》:“蹻蹻,壮貌。” 14、钩膺:套在马胸前和颈上的带饰。《毛传》:“濯濯(拙zhuó),光明也。” 15、莫如南土:《正义》:“因告之曰:我谋度汝之所居,无如谢邑之最善。”16、近(记jì):表语气,犹“矣”。 《郑笺》:“近,辞也。声如彼记之子之记。” 17、迈:《郑笺》:“迈,往也。”18、谢于诚归:《郑笺》:“谢于诚归,诚归于谢。” 19、峙(制zhì):贮备。粻(张zhāng)、遄(穿chuān):粮食。 《集传》:“峙,积。粻,粮。 遄,速也。”20、番番(播bō):《毛传》:“番番,勇武貌。” 21、啴啴(滩tān):《毛传》:“啴啴,喜乐也。”22、周:《郑笺》:“周,遍也。” 23、元舅:《传疏》:“元舅,大舅也。宪,法也。 文武是宪,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为法于天下也。”24、揉:顺,使顺服。 《郑笺》:“揉,顺也。”25、诵:胡承珙(巩gǒng)《后笺》:“此章言诵,又言诗,又言风,三者有别,诵者可歌之名。 ……诗则其本篇之词,风则其词中之意。” 【白话翻译】 嵩山高大是中岳,巍峨耸立入云层。 中岳嵩山降神灵,申伯甫侯二人生。是那申伯和甫侯,周家栋梁最有名,保卫四方诸侯国,宣扬教化天下宁。 申伯做事最勤敏,周王委他继重任。建设城邑在谢地,南国奉他作准绳。 周王命令召伯虎,去为申伯建新城。建成国家在南方,世世代代掌国政。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为南国做楷模。依靠谢地老百姓,新的城墙快建筑。 周王又命召伯虎,去为申伯治田土。王命太傅和侍御,家臣迁去一起住。 申伯迁谢大工程,召伯奉命来经营。城墙高大又厚实,宗庙寝殿都建成。 寝庙已成多漂亮,王对申伯行赐赏。四匹马儿多雄壮,胸前带饰闪金光。 王送申伯去谢城,路车四马真漂亮。仔细考虑你住处,天下莫比南土墙。 赐你大圭尺二长,作为国宝永收藏。我的娘舅放心去,确保南方万里疆。 申伯决定要起程,王在郿地来饯行。申伯要回南方去,决心回去住谢城。 天子命令召伯虎,申伯疆土要划清。路上干粮准备好,日夜兼程马不停。 申伯勇武貌堂堂,已进谢邑这地方。随从士卒喜洋洋。 全国人民都欢喜,你是国家好栋梁。申伯高贵显荣光,周王舅父不平常,文德武功作榜样。 申伯具有好德行,温和仁爱又端正。安抚诸侯服万国,天下四方传美名。 吉甫作了这首诗,篇幅宏大语言精。它的含义非常好,赠给申伯表欢庆。 更多《诗经》。 7.《诗经.巷伯》中:‘‘杨园之道,猗于亩丘一、原诗经《巷伯》节选 杨园之道, 猗于亩丘。 寺人孟子, 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 敬而听之。 二、原诗经《巷伯》节选注释 1、杨园:种植杨木的园。一说是园名。 2、猗(倚yǐ):加。亩丘:有垄界像田亩的丘。一说是丘名。以上二句言亩丘之上有杨园之道。诗人徘徊在这条道上,吟成这篇诗。 3、寺人:阉官,是天子侍御之臣。篇题《巷伯》也就是寺人的意思。“孟子”是这寺人的表字,就是这诗的作者。诗人将自己的名字放在篇末,和《节南山》相同。 4、凡百君子:指执政者。 三、原诗经《巷伯》节选译文 一条大路通杨园, 路在亩丘丘上边。 我是阉人叫孟子, 这支歌儿是我编。 诸位君子赏个脸, 认真听我唱一遍。 8.《诗经 伯兮》描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伯兮 诗经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赏析: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和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感情,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才更激起刻骨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但是,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班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