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诗经》的韵例二、《诗经》的韵例 从三个方面观察: 1、韵在句中的位置: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一章中所用的韵数: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3、韵脚的相互距离:情况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C、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2.关于《诗经》中《氓》的韵最近看到了一本讲解诗经的书,在原文后面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铎韵)落,若 是压uo的韵注明 “铎 duo” 是因为这里要告诉你这句话压的是“铎”这个字的韵母韵 不知道这样说你明白不明白.再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元韵)则是压“元 yuan”的 “an ”韵后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之韵)则是“之 zhi”的“i”韵.(其实在现在看来这句并不押韵,因为zhi、si、i 是不同的,参考文献:现代汉语(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样说,你能明白吗?古代的注音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他们用已知的字注未知的字.。 3.《诗经》的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比较正式的是清初古音学家顾炎武在陈第启发下,发现《诗经》里篇目中可以互相押韵的字在上古同属一个韵部,于是,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 后来又有许多古音学家在此基础上做过许多研究,如江永分十三部,段玉裁分十七部,孔广森分十八部等等,分得越来越细。 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其中每个部的字都是根据做韵脚字的字归纳出来的,至于没有用作韵脚字的,则主要根据谐声偏旁。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属于同一个韵部。汉字里形声字占百分之七八十,所以根据声符就能把先秦出现的字差不多否分别归属到古韵各部中了。 在谐声偏旁和《诗经》用韵发生矛盾的时候,古韵归字就只好以《诗经》用韵为根据了。 4.请教什么是韵读:《诗经注析》里每一句后都有韵读,不懂,麻烦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诗经押上古三十韵式。 上古三十韵部分"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三类。分别是: 阴声韵: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幽部、微部、脂部、歌部 入声韵: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部 阳声韵: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 补: 古代汉语>; 殷国光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335页到第337页. "。.清初的古音学家顾炎武在陈第思想和著作的启发下,对《诗经》、《楚辞》等韵文的用韵做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将古韵分为十部,写下了《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等五种阐明古韵的著作,合称《音学五书》。 后来的古音学家(如: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章炳麟等)在顾氏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察了《诗经》、《楚辞》和其他先秦两汉的韵文的用韵以及谐声偏旁,分部越来越细。至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 下面是古韵十一类三十部: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1、之部 2、职部 3、蒸部?? 第二类 4、支部 5、锡部 6、耕部 第三类 7、鱼部 8、铎部 9、阳部 第四类 10、侯部 11、屋部 12、东部 第五类 13、宵部 14、药部 第六类 15、幽部 16、觉部 17、冬部 第七类 18、微部 19、物部 20、文部 第八类 21、脂部 22、质部 23、真部 第九类 24、歌部 25、月部 26、元部 第十类 27、缉部 28、侵部? 第十一类 29、叶部 30、谈部 根据王力先生对古音的构拟,上表中,同一类韵部韵腹相同,如:鱼部、铎部、阳部,其韵腹都是[a],侯部、屋部、东部,韵腹都是[o];同一纵行,相邻的韵部,一般韵腹相近,韵尾相同,如入声韵:职部——觉部,韵尾都是[k],物部——月部,韵尾都是[t];缉部、叶部,韵尾都是[p]。一般说来,相邻韵部的字,语音相近。无论是诗歌的押韵,还是文字的通假现象、词汇的同源现象,都必须以语音相同或相近为前提。 上面提及“枯、涸、竭”同源,从古音上看,“枯”属鱼部,“涸”属铎部,“竭”属月部,其韵腹相同,都是[a],声音相近,因此,声音可以相通。(按:三者声母亦相近。) 上古每个韵部包括哪些字,首先是根据《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的。至于没有用作韵脚的字,主要是根据谐声偏旁。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属于同一韵部。例如,我们知道“豝”字属鱼部,而“豝”从巴得声,那末,凡从“巴”得声的“把、芭、笆、耙、葩”等也属鱼部。 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研究的成绩远不如上古韵部系统,至今没有定论。前代学者在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详见下节“中古音述略”),根据古代文字训诂材料,考订了某些字母的合并与分化问题。比如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头、舌上之分”(《十驾斋养新录》),近代学者章炳麟提出的“娘日二母归泥说”(《国故论衡》)等,他们的研究都很有参考价值。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暂定上古声母为二十八个,分列如下: 唇音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按:括号内的轻唇音“非”等四母都读为重唇音“帮”等四母。下同。) 舌音 端(知) 透(彻) 定(澄) 泥(娘) 来 章 昌 船 书 禅 喻四 日 齿音 精(庄) 清(初) 从(崇) 心(生) 邪 牙音 见 溪 群 疑 喉音 晓 匣(喻三) 影 上古汉语中,声调是肯定有的,但具体情况如何,远没有定论。清代学者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只有平、上、入三声;近代学者黄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二声说;王力先生则主张有上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这些主张都有参考价值,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