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洛诗经

1.有什么含洛字的诗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唐·刘克庄《莺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宋欧阳修香车倾一顾,惊动洛阳尘。唐·韩愈《李花二首》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韦庄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宋欧阳修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唐陈子昂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古诗十九首之三》《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如茨。

韎韐有奭,以作六师。瞻彼洛矣,维水泱泱。

君子至止,鞸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既同。

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2.《诗经》里 有哪一句是提到“洛”这个词的

国风-洛城-科黑鲨鱼鲨鱼,无食我黍。

十八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出其洛城,有女如云。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山有艾伦,隰有卡特。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麦帝,隰有保罗。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典韦,隰有蟹皇。

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采葑采菲,无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既生既育,及尔颠覆。育恐育鞫,比予于毒。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3.曹植的诗经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这座里程碑,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然“邺中诸子,陈王最高”(皎然《诗式》),后世言建安诗,也莫不首标曹植。然曹植诗歌的里程碑意义何在?他究竟对中国诗歌有何独特贡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略抒己见。

论文百事通 曹植诗隐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 中国诗歌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

“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二源交汇,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

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标榜“汉魏风骨”,正是要恢复或再次确认这个大势走向。然建安诗人真正融二源于一流,远继《风》、《雅》、《庄》、《骚》,近承《汉乐府》与《十九首》,下开盛唐李白、杜甫诸人,得首推曹植。

曹操诗21首,全为乐府诗,内容上槁目时艰,肠断民瘼,艺术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显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曹操长于四言诗,似有《诗经》遗风,然许学夷的《诗源辨体》卷四谓其“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

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也谓曹操四言诗“不受束於《三百篇》句法”。曹操的杂言诗,包括一些游仙诗,也似有《庄》、《骚》韵味,但主要还是源于汉乐府的杂言体和游仙诗。

所以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称“孟德诗犹是汉音”。曹丕诗一半以上为乐府,并且“乐府酷是本色”(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曹丕工于言情,大量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这也显然“源出于《十九首》”(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相比之下,他受汉乐府和《十九首》的影响较小一些,王粲存诗20首,乐府诗仅有5首,其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皆与《十九首》相差较远;王粲诗更多地受到诗、骚的影响,这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所说,王粲诗乃“小雅、变风之余”,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王仲宣诗出于骚”,其余“六子”存诗太少,不足论。

而曹植乃“风、雅之苗裔”(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曹植自己也以“有应风雅”相标榜(《与杨德祖书》),读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情诗》、《门有万里客行》等,这一点,不言而自明;同时,曹植《飞龙篇》、《远游篇》等游仙诗,“与《楚辞》同意”(郭茂倩《乐府诗集》卷64),《杂诗》六首,“原本于《离骚》”(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所以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曹子建诗出于骚”;并且,曹植诗也多乐府,“参其乐府,皆汉氏之韵”(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南国有佳人》等游子思妇诗,“全法《十九首》意象”(同上)。因此,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谓“子建之诗,隐括《风》、(傩》,组织屈、宋,洵为一代宗匠,高踞诸子之上。

……然不能不推子建为极者,盖有得于诗家之正派的宗也。”将曹植作为《风》、《雅》、《楚辞》的正宗传人来推崇。

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也谓“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也将曹植作为诗家“正轨颛门”,作为上承《诗经》,下开陶潜、李白、杜甫的“诗家正宗”来标榜。

建安诗歌,正处于承上启下,“二源合一流”的历史交汇处,“三曹七子”皆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真正以诗歌实绩确立这个嬗变大势者,当首推曹植。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好:曹植诗,“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惨远的情调。

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制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初步确立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所谓“骨气奇高”,是说曹植诗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气,充满气势和骨力,充满追求和抗争,显得慷慨刚健,悲愤沉郁,以气取胜,以骨取胜;所谓“词采华茂”,是说曹植诗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工于起调,善为警句,锻字炼句,声色和美。相比之下,曹操诗骨气高,然词采质朴;曹丕诗词采美,然“婉娈细秀”(钟惺《古诗归》卷七);王粲诗“文若春华”(曹植《王仲宣诔》),然“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卷二),“文秀而质赢”(钟嵘《诗品》卷上)。

建安诗人唯曹植华丽其容,风骨其实,“词采华茂”因“骨气奇高”而不致流于浮艳纤柔,“骨气奇高”又因“词采华茂”而不致陷于平浅粗豪,真乃文质相称,情文并茂,壮哉美哉,美哉壮哉!所以成书《多岁堂古诗存》称“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吴质《答东阿王笺》即以“文彩巨丽”赞美曹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

4.求一女孩名,选自诗经,宋词或唐诗均可,最好快点

男孩好听名参考

建辉---建造辉煌成就

圣杰---圣:崇高;杰:杰出

嘉志 美德。

国豪---国人因它而自豪

俊豪 才智杰出的人。

俊智 智慧过人。

懿轩 懿:美好。

博文 博学多才。

女孩好听名参考

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听)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婉悦 恭顺和悦。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宋濂《怡养堂记》:“爱而肃恭之礼存焉,敬而婉悦之意备焉,斯可以为善养矣。”

慧妍---慧:智慧妍:美好

泓浵 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钟美(女孩名)、钟丽(女孩名):取自“美丽”

乐欣 安乐欢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张协的 《洛褉赋》:“美节庆之动物,悦群生之乐欣。”

婉慧 柔美聪慧。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书?列女传?慕容垂妻段氏》:“少而婉慧,有志操。”

5.求曹植曹子建的《洛神赋》全诗+赏析

原文已有人回答 在此就不赘述了 下面是赏析: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6.清冷孤傲古风名字女生 最好有个历史根据或诗意

茗蜃、风寒影、凉城古巷、汐叻、花凌若别离。

微凉离别意、兮以城空、陌年古城、半曲弦铩。

蝶衣、云漠离、凌星、冷凝寒、冰映月、洛清寒。

中国拥有辉煌的五千年古代史,从汉唐到清朝中叶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国的文化也是先进的。

现在的社会,功利色彩要比古代明显的多,虽然古代的生产力、经济水平等物质因素远远不如现代,但是在精神方面,古代文化的精华却足以抵挡住现代社会的物欲。修身养德、保持本真,这成为了古风的任务,也是古风在现代社会依然兴盛的原因。

虽然古风拥有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还是会受到人本身的限制。很多人写诗只是为了写诗,却不注重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自己的品德内涵却没有半点提高,殊不知秦桧和和珅也是著名的才子吗?古风之精华,不在于表面,而在于思想,在于文化;

古风的关键,不是看得到的东西,而是看不到的东西。但是,很多人却只是注重表面,这也是古风的悲哀了。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

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