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终南《诗经》

1.诗经终南的是什么诗

国风·秦风·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译文】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

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

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国风·秦风·终南》是《诗经·秦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秦地汉族民歌。

全诗二章,每章六句。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

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

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诗经·秦风·终南》中“有条有梅”的“条”字,应译作花揪,山揪,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诗经·秦风·终南》流行于春秋时期。秦襄公夺得镐京,诸侯拥立周平王登基,西周东迁。秦襄公因有护送平王、驱逐犬戎之功,受赐岐山、沣河等地。到秦文公时,原本的西周遗民认为秦君会歧视周人,不甘心服从其统治,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歌。

有条有梅中的“条”、“梅”,是当时珍贵的酸味果品,为烹饪调味所用。诗歌大意,是希望秦文公能够将收服之地的周人、秦人还有部分残存的戎人,调和一处,不可分别看待,厚此薄彼。当然秦文公也做到了,为后来秦国称霸一方打下坚实根基。

诗歌中的“条”,现在一般译为山楸(即楸树)。

但《尔雅·释木》第十四条记载,“条”字在先秦时指的应为柚子。

当时的柚子和梅子一样,是烹饪调味品,味酸甜。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使楚时与楚王争论的典故“南橘北枳”中的“橘”指的不是橘子,是吴楚之地的一种名为“櫾”(读作柚)的大树果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柚子。不仅“橘”指的是它,“壶柑”、“臭橘”也是它在古代的别名。此物种于吴楚则味甜爽口,植于中原则苦涩难咽。因此被先秦人民用作调料,与梅子一样是烹调佳品。那时的“柚”字指的不是水果,应该是一种与杼类似的机具。《诗经·小雅·大东》有曰:“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后世朱熹在诗经译注《诗集传》中将“条”译作山楸,现代教材又多以《诗集传》为标准译注,所以有了条为山楸的说法。但《尔雅·释木》第一条记载,在先秦时期,山楸一般被称作“槄”(读作掏)或“山榎”(读作甲),两晋时郭璞注曰:“今之山楸也。”

花楸与山楸(楸树)长相相似,称呼相似,故有人将它们混淆并称。但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生物。山楸为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管状花目,紫葳科,硬骨凌霄族,梓属;而花楸为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蔷薇目,蔷薇科,蔷薇亚科,花楸属。二者连亚纲都不是同一纲,怎么可能是同一物种?

至于山楂,我就真不知道了……《周礼·天官·食医》关于调味品的记载没提到山楂;《本草》也只说了山楂的形态、用法、疗效,未提及调味之用;《尔雅·释木》第二十三条说:“朹,檕梅。朻者聊。”郭璞注《尔雅》云:“朹(音求)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此即山楂也。世俗作梂字,亦误矣。梂乃栎实,于朹何关?楂、朹之名,见于《尔雅》。”

总之,“条”为山楂不知从何而起。

如果楼主是文言文不知如何翻译的话,译作山楸比较好。毕竟现在语文教材一般都这么认为,就不要妄图去扳正了,丢了分不划算。至于它的本意是柚子,心里明白就好。

3.诗 秦风 终南 的全文解释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题解]

赞美秦君相貌不凡,祝他长寿。

[注释]

1、条:山楸。《毛传》:“条,槄(涛tāo);梅,楠也。”

2、渥(沃wò):丰润。

3、君:指秦襄公。

4、纪:借为“杞”。堂:借为“棠”。

5、黻(扶fú)衣:黑白花纹的衣服。

6、将将(锵qiāng):即锵锵。

7、寿考:长寿。忘:亡,结束。

[参考译文]

终南山上有什么,既有山楸又有楠。君王受封来此山,锦衣狐裘身上穿。脸色红润像涂丹,君王气度真不凡。

终南山上有什么,既有枸杞又有棠。君王受封来山上,锦衣狐裘身上穿。身上佩玉声锵锵,祝君大寿万年长。

4.君子至止,佩玉将将什么意思

【名称】《国风·秦风·终南》 【年代】先秦 【作者】无名氏 【体裁】四言诗 【出处】《诗经》

2作品原文

终南 终南何有①?有条有梅②。君子至止,锦衣狐裘③。颜如渥丹④,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⑤。君子至止,黻衣绣裳⑥。佩玉将将⑦,寿考不忘⑧!

3注释译文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外。 ②条:树名,即山楸。材质好,可制车板。 ③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④渥(wò):涂。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⑤纪:山角。堂:山上宽平处。朱熹《诗集传》:“纪,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宽平处也。”一说纪和堂是两种树名,即杞柳和棠梨。 ⑥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 ⑦将将:同“锵锵”,象声词。 ⑧考:高寿。 【译文】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4作品鉴赏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二,周遗民所作。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其最有力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一句。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哉’者,疑而未定之意。”此句意为:“这个人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方玉润说:“秦臣颂君,何至作疑而未定之辞,曰‘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理由较充足,可信为周遗民之作。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亦别开生面,可备参考。 又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人亦意见不一。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方氏所见较为平允。 诗的“美”,主要是颂美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势。那君子的脸容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色斑烂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史记·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诗大约就作于那时期。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第二句是“寿考不忘”,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较为圆通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尚书·禹贡》:“终南悖物。”《左传·昭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皆指此山。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行》诗所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寓戒于颂一石两鸟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