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美在哪里唐诗之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大漠里的孤烟,是长河里的落日,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汇聚,尽管也会有碧落与黄泉的交融。 宋词之美,是一种感性的美,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笼盖着细腻,是梧桐上的细雨,是小楼上的东风,是明月光下 闪过的鹊影,是稻花香里流淌的蛙鸣,是云涛与晓雾的相连,是落红与芳草的呓语,尽管也会有乱石与惊涛的交流。 于思想主题而言,唐诗之美,多在于言志;宋词之美,多在于抒情。言志多追求气度,则豁达;抒情多讲究韵味,需细腻。豁达者则多描写让人豁达之人、事、物、景或取豁达之面,细腻者亦同。豁达者多谈理,细腻者易伤情。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日何时照我还.请解释诗词美在哪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江南景色的美丽,烘托了诗人的心情.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在“绿”字.“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3.“古诗”美在哪里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诗简介 古诗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折叠编辑本段意义 古诗源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郑板桥诗作 古体诗,别称古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后人引申把诗歌也称为 “风” 。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折叠 4.词的美在哪里我说两句自己看法。 一,在古代,词一般是合曲律的,一般市井勾栏来唱的,你想想她们唱的词会是些风花雪月也就不足为奇了,你可以看看现在这些流行歌曲有几个是没有情情爱爱的?因为这种题材来唱更合适而已。 二,等到后来词发展的越趋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文学文体形式,词的内容也就丰富起来,更多的豪放派作品也为人所乐道,比如苏轼的,写军旅的范仲淹的等等,但是大多数的词人还是会受到以前的影响,词里幽情暗怨之类一直存在,但是这些并不影响词本身的美感,一些上好的词作里,即便是这种感情基调的题材也不会让人有甜腻之感。比如柳永的雨霖铃…… 三,其实格调看词牌,词牌就就哪几种,所以好词还得看炼字及意境,这个是没有止境的 透露一下,其实我也不喜欢看这些哀哀怨怨的,我更喜欢读豪放派的词,这些也不少的。词其实有很多诗发展来的元素,你去看诗的话,就会觉得诗反而没有那么大比例写情爱的。词会是那样有一方面是像前面说的发源,以唱为主,这种题材合适的原因。 它被传承下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已经成为我们古典文化的一种,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能让我们透过这些更多了解那时代而已。同时文学的好坏不能仅仅以其感情基调来分类对待,就算现当代的现代诗,非常有名经典的也有爱情相关,无可厚非……嘿嘿,这是它能流传下来让人推崇的原因。不管怎样,代表了那一时代,你就 必须要知道去研究。 至于你说的,你的那疑惑,为了表现文采而写。其实我告诉你,你的直觉是对的,很多词人 甚至名人都以自己的词能被广泛传唱而作为骄傲,所以不排除很多优秀词人附和而作风花雪月之词,但他们文采了得,所以被人大为推崇,我们现在去读,可以只从欣赏角度即可,不用管他创作动机是不?但是也有很多词人不屑这种做法,大有人在 5.诗歌 美在哪里诗歌之美在于语言美、声律美、意境美。 生动形象是一切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人类的语言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描写性的摹状语言,即形象语言;另一类是推证性的逻辑语言,即抽象语言。文学艺术语言的基本形式是摹状语言,而科学理论语言的基本形式是逻辑语言。 诗歌语言是典型的摹状语言。判断抽象语言的尺度是语法和逻辑,而判断形象语言的尺度则是生动和优美。为了达到生动和优美,诗歌语言可以破坏语法,也可以不遵守逻辑。例如:“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以有形之“天涯”喻无形之“相思”,不合逻辑,却是一句好诗。所以理智感太强的人,不能做诗,也不能理解诗。 诗歌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声律美。闻一多说:“声律是诗之花朵。”诗歌本质就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语言。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在于形式之对称、变化之调和中。”何新认为:“新诗革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现代新体诗抛弃了两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宝贵的成果——诗歌修辞和音律声韵的艺术美。在新诗中,至今未能形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许多诗完全倒退为原始时代那种信口而发、毫无形式的所谓‘自由体’。”“绝对的自由就是不自由,绝对无形式的诗也正意味着根本没有诗。因此,新体诗的创新,还是要从研究现代语言的声韵和修辞规律入手。” 对于一首好诗,如果说形象是肉体,那么命意就是灵魂。没有灵魂的肉体即使美丽,也只是一具无生命的石膏模特儿。一般地说,命意在诗中隐含得愈深邃,诗的意境就愈深,因而愈耐人寻味。 诗的意境有主客之别: 诗人介入感情的“造境”——这是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如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人隐藏自我的“写境”——这是古典诗歌的写实主义表现形式。如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除此之外,古典诗歌还有一种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我把它概括为——诗人兴此归彼的“幽境”,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象征。诗人用“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象征远离故乡惜别不舍和思念亲人的心情。但这两种心情无论在形式上或属性上,与“杨柳”、“雨雪”都毫无共同点,这也是象征不同于比喻之所在。 6.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钟嵘的《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7.请问唐诗宋词各自魅力在哪里作为中国古文学的代表性文体,唐诗宋词有其各自的魅力所在。 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句式、句法、韵律、对仗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 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 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 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 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钺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诗来说,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庄词媚。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