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皇诗经

1.诗经·大雅·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2.根据《诗经·大雅·皇矣》的记载,周人主要是歌颂文王的以下哪一项

颂扬了王季、文王父子二人领导周部族通过战争不断扩张领土,逐渐发展强大,为灭商奠定基础的历史过程。全诗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皇矣》,《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此诗有八章,每章十二句。作为周部族开国史诗之一。前四章重点写古公亶父(太王),歌颂了太王、大伯、王季的事迹;后四章主要写周文王,歌颂了文王“肇国在西土”的勋业。其中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两场战争。

3.诗经中駓与皇的区别

农事诗主要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生活的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

根据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又可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诗经》中较为重要的农事诗有:1、《小雅·信南山》先秦:佚名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

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

畀我尸宾,寿考万年。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

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

再加上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

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

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上天的佑护。

4.诗经中风雅颂各是代表什么

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

5.诗经 常武 翻译与赏析

《大雅·常武》出自《诗经》,赞美了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

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朱熹有一段绝好的分析,他说:“如飞如翰,疾也;如江如汉,众也;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

绵绵,不可绝也;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不克,不可胜也。”

(《诗集传》)作品原文 常武 赫赫明明(1)。王命卿士(2),南仲大祖(3),大师皇父(4)。

整我六师(5),以脩我戎(6)。既敬既戒(7),惠此南国(8)。

王谓尹氏(9),命程伯休父(10),左右陈行(11)。戒我师旅,率彼淮浦(12),省此徐土(13)。

不留不处(14),三事就绪(15)。 赫赫业业(16),有严天子(17)。

王舒保作(18),匪绍匪游(19)。徐方绎骚(20),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21),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22),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23),阚如虓虎(24)。铺敦淮濆(25),仍执丑虏(26)。

截彼淮浦(27),王师之所(28)。 王旅啴啴(29),如飞如翰(30)。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31)。如川之流,绵绵翼翼(32)。

不测不克,濯征徐国(33)。 王犹允塞(34),徐方既来。

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35)。

徐方不回(36),王曰还归。注释译文注释 (1)赫赫:威严的样子。

明明:明智的样子。 (2)卿士:周朝廷 执政大臣 。

(3)南仲:人名,宣王主事大臣。大祖: 指太祖庙 。

(4)大师:职掌军政的大臣。皇父:人名,周宣王太师。

(5)整:治。六师:六军。

周制,王建六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6)脩我戎:整顿我的军备。脩,习;戎,武。

(7)敬:借作“儆”。 (8)惠:爱。

(9)尹氏:掌卿士之官。 (10)程伯休父:人名,宣王时大司马。

(11)陈行:列队。 (12)率:循。

(13)省:察视。徐土:指徐国,故址在今安徽泗县。

(14)不:二“不”字皆语助词,无义。留:占“刘”字,杀。

处:安。 (15)三事:三司,指军中三事大夫。

事与“司”通。绪:业。

姚际恒《 诗经通论 》:“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 (16)业业:高大的样子。

(17)有严:严严,神圣的样子。 (18)舒:舒徐。

保:安。作:起。

(19)绍:戴震《 诗经补注 》:“如‘夭绍’之绍,急也。”游:优游,与“绍”对文,指缓。

(20)绎:络绎。骚:骚动。

严粲《 诗缉 》:“王乃舒徐而安行,依于军法日行三十里,进兵不急,人自畏威,徐方之人,皆络绎骚动矣。” (21)霆:炸雷。

(22)奋厥武:奋发用武。 (23)虎臣:猛如虎的武士。

(24)阚(hǎn)如:阚然,虎怒的样子。虓(xiāo):虎啸。

(25)铺:韩诗作“敷”,大。敦:屯聚。

濆(fén):高岸。 (26)仍:就。

丑虏:对敌军的蔑称。 (27)截:断绝。

(28)所:处。 (29)啴(tān)啴:人多势众的样子。

(30)翰:指鸷鸟。 (31)苞:指根基。

(32)翼翼:整齐的样子。 (33)濯:大。

(34)犹:通“猷”,谋略。允:诚。

塞:实,指谋略不落空。 (35)来庭:来王庭,指朝觐。

(36)回:违。译文 多么威严多严明,王对卿士下命令。

太祖庙堂召南仲,太师皇父在其中:“速速整顿我六军,备战习武任务重。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惩元凶。”

王诏尹氏传下令,告谕程伯休父依令行,士卒左右列成队,告诫全军申军令。沿那淮岸急行军,巡视徐国察隐情。

诛其祸首安人民,三司就职工作勤。 多么威严多伟大,神圣天子亲出征,从容镇定向前进。

不快不慢按兵法,徐方慌张乱阵营。王师神威震徐方,雷霆万钧压头顶,徐方骚动大震惊。

周王奋威用武力,如天动怒雷声起。前锋部队如猛虎,虎怒吼声震大地。

大军屯聚淮水边,擒获顽敌向前逼。切断淮水沿岸路,王师驻此扫顽敌。

王师强大兵马众,迅捷如鸟掠长空,势如江汉水汹涌。如山之基难动摇,如川之流滚滔滔。

军营绵绵排列齐,战无不胜难知底,大力征讨定淮夷。 王的谋略无不中,徐国投降来归从。

徐国臣服成一统,胜利应是天子功。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国入觐来王庭。

徐国改邪已归正,王命班师返京城。作品鉴赏 此诗题目特别,《诗经》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但亦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该诗,故说诗者议论纷纭。

《 毛诗序 》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 朱熹 《 诗序辨说 》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

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润《 诗经原始 》以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近人或以为古常、尚通用,“常武”即尚武,与诗旨正合。

按:《序》与朱说明显牵强附会,姚批驳极是。王质误会南仲为文王时人,故有此说,亦不足取。

惟后二说较为合理,可供参考。 此诗为宣王时之作,有诗中两个人物为证:一是南仲,同见于《出车》,亦见《鄦惠鼎》(称“司徒南中”),《汉书·人物表》与《后汉书·庞参传》所载《马融上书》都认。

6.诗经的风雅颂各有什么含义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