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晦涩难懂的诗歌

1.求推荐一些赞美生命或者青春的诗歌,,最好是外国诗,读的时候晦

我体内的魔鬼没有死去,

他活着,活得很好。

在肉体中仿佛在监禁中,

在自我中好似身处单人牢房,

世界不过是在高墙之内。

出口由刀斧组成。

("整个世界就是个舞台,"

演员夸夸其谈。)

那个蹒跚的小丑

不是个爱开玩笑的人:

在肉体中仿佛享有荣耀,

在肉体中好似身穿官制袍服。

愿你活到永恒!

珍惜你的寿命。

唯独骨子里的诗人

如同生活在谎言中。

不,我雄辩的兄弟,

我们已不会有多少趣事。

在肉体中就象身披

父亲的睡服

我们配得上更好的事物。

我们枯萎在温情中。

在肉体内如同圈进牛栏,

在自我中好似身处锅炉。

奇迹在消逝

我们不去认领。

在肉体中仿佛落进沼泽。

在肉体中好似埋入地窖。

在肉体内仿佛就是在最遥远的

流放中。它在枯萎。

在肉体内如同身陷一个秘密。

在肉体内就仿佛卡在一张

铁面具的钳中

2.现代诗非得晦涩难懂吗

陈歆耕 前不久,受邀为一个现代诗歌征文活动评审作品。

主办方给我和另外几位评委提供了他们初评出来的50多首诗,然后再从这些作品中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篇。按理,这事儿对任何一位有一定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来说都不算复杂,阅读量也不算大,因为总共也才几十首。

但在评审的过程中,却让我颇伤脑筋。一是很多诗句,晦涩难懂,往往反复看好几遍,也无法揣摩透其文字背后究竟深藏着什么样的诗意?紧接着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面对这类诗歌,你如何给它们打分,分出获奖的等次来? 我担心我的鉴赏能力有问题,就与另一位同样担任评委的老诗人交流看法,他是老专家,见解肯定比我精到,但他与我居然“所见略同”,也有同样的感觉。

而这些诗之所以能够在大量的来稿中进入前几十名,显然不是因为靠了什么关系的“特别照顾”,而是代表了一种普遍“晦涩”的诗风,而这种诗风也正成为大量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追求的美学趋向。难怪现在写诗的人,远远超过读诗的人。

也难怪在各大书店或网络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中,绝对寻找不到现代诗集的踪影。我觉得,这不能仅仅从读者方面找原因,把原因简单地归咎为读者不识货,或时代环境等等因素使诗歌边缘化了,恐怕不是太客观。

我们一定要反思诗歌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如果大家都以“晦涩难懂”来显示“玄奥深刻”;以“佶屈聱牙”来代替“朗朗上口”,现代诗怎么可能有什么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很难走向大众。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让我心生感慨。

报道说,日本百岁女诗人柴田丰的诗集《请不要灰心呀!》翻译成中文版,书刚刚印好,遗憾的是她还未来得及看到这本诗集就仙逝了,终年103岁。颇堪玩味的是这位曾风靡日本的长寿女诗人,92岁才开始学习写诗,写诗完全是为了充实晚年孤独而无聊的时光,居然一不小心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诗人,她的处女诗集《请不要灰心呀!》10个月销售了150万册,诗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和人生的信念,抚慰了亿万因地震海啸而伤心沉痛的人的心灵。

那么,她写的都是些什么诗呢?我这里转引其中一首,就是那首《请不要灰心呀!》,只有短短几行,明白晓畅,而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 我说/你不要唉声叹气地/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微风和阳光/并不偏心/梦/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看看我/也有过伤心往事/可我依然觉得/活着挺好//所以我说/你也不要伤心/不要气馁 这首诗通俗得连小学生也一眼能看明白,为什么却能打动那么多人的心呢?这位世纪老人一生经历了各种社会动荡,生活历尽艰辛。当她开始过上安详平静的好日子时,老伴又去世了,只得在敬老院里过着孤独的生活。

就在这时,她迷上了写诗。她哪里是写诗呢?她是用诗给自己的生命添加热量,她是用诗诉说饱尝人生沧桑后的淡然和感悟。

从照片上看,那张洒满阳光慈蔼笑容的脸,本身就是一首诗。写到这里,我突然又想起了汶川大地震后那首让亿万中国人垂泪的诗《妈妈,请拉住我的手》,同样感情浓烈而又晓畅明白。

由此我想到,无论作文或写诗,最怕的是“装”,“装”深沉,“装”高雅,“装”得像个著名诗人或作家,乃至“装”得像个大师。要写得明白,首先自己要想明白;要想明白那就要活得明白……那位92岁才开始写诗的百岁老太太的写作经历,不知能否让我们的现代诗人明白一点点写诗作文的基本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晦涩 朱光潜 我个人对于诗的显晦问题,已经写过几篇文章了,实无须再来哓舌。

现在新诗社邀我参加这次讨论,我姑且很简赅地总束鄙见,并对于从前写的文章略加补充。 首先要正名。

“晦涩”两个字加在诗传达上究竟是一个污点。诗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传达媒介的艺术。

传达的必要起于诗人心中有话不能不说,要把自己所感到的说出来让旁人也能感到。它的社会性是不能抹煞的。

一个真正的诗人没有不要求最高度的完美。所谓"完美"就是内容与形式欣合无间,所说的恰是所感的。

所以一首好诗在诗人自己的心中大概没有是晦涩的。如果一首诗对于诗人自己和对于读者都一样是晦涩,那只有两种可能,不是作者有意遮饰所传达的东西很平凡,就是他力不从心,传达的技巧幼稚。

在事实上现在有些新诗不免犯这两种毛病。我们对于技巧幼稚的还可原谅,对于"以艰深文浅陋"的应该深恶痛嫉,因为这种"沐猴而冠"的伎俩起于智识上的欺诈,让真正的新诗遭了许多不白之冤。

我们不能把“晦涩”悬为诗的一种理想。我们现在丢开坏诗不谈,单谈真正是诗的作品。

我以为与其说明白与晦涩,不如说易懂与难懂。晦涩的诗无可辩护,而难懂的诗却有理由存在。

我在《大公报》文艺栏发表的《心理上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一文里说过:凡是好诗对于能懂得的人大半是明白清楚的。这里“能懂得”三个字最吃紧。

懂得的程度随人而异。好诗有时不能叫一切人都懂得,对于不懂得的人就是不明白清楚。

所以离开读者的了解程度而言,明白清楚对于评诗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 我着重“懂”字,用意是把问题从诗的本身移到诗与读者的关系上去。

就诗的本身说,我已经说过。

3.急需一首讲述离别的诗,最好晦涩难懂一些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 断肠春色在江南

常建《送宇文六》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佑《夜宴南陵留别》

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其实第一首蛮不错的

如果要难懂些 后几首 也是上乘之选

4.怎样处理诗歌中“意”与“象”的关系,使诗歌几含蓄,又不晦涩难懂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关系,从内容上说,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从形式上说,表现在藏与露、虚与实、跳与联的辨证关系。只有从内容、形式上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创造出诗歌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高度合一的艺术境界——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水**融,是形神情理和谐的溶合。换句话说,意境是文艺作品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的艺术环境,是作者渗透了美学思想和情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一切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是我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所极为重视的一个审美课题。诗歌论坛上有句话,叫“诗歌好不好看构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实也是如此。就拿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为例(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冻(意象)、人鸟绝迹(意象)的雪景垂钓(合称“境”)与自己遭到贬斥以后孤独无援的心情(意)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境界,这便是意境。

这种能引发读者想像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艺术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是诗歌创作的最高美学境地,诗有没有诗味就表现在这点上。怎样创造这种神秘美妙而又有无穷魅力的意境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意象之间辩证关系,或者说意境源于意象之辩证之中。

意象不是意境,但与意境有密切的关系。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观思想与艺术形式溶于一体的环境,是整首诗歌的整体画面、完整形象的表现。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艺术境界的“细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创造的基础。综而言之,两者应是全部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般地说,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美丽的意境。

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何为意象辩证关系呢?通俗地说,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及由两者结合而产生具有新涵义的情境。象即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表象、外物,是客观的、可见的、具体的、生动的。好诗必有“象”,故苏轼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象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到作品的东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和触觉表象,这是诗人对客观世界选择取舍的结果。“意”即诗歌通过“象”所要表达的内情、主旨,是主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概括的,是象所蕴藉的情意。古人所云为“言(象)外有无穷之意”。通常我们可以把象理解为诗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把意解释为志、理、情、义等内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诗句“从星星的弹孔中,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诗句不能说有意境,但却有意象。星星、弹孔、血、黎明……可称“象”,意为这些外物组合、叠加而形成的与通常不一样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为经过黑夜的战斗,黎明因此来临)。这两者的和谐统一,合称为“意象”。

意与象关系应该是辩证的,从哲学角度讲,它们的关系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象即形式,意为内容。它们辩证的对立统一在一起。一定的内容要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形式服务于一定的内容。所以说,象为意存,意从象出,无意之象似乎魂无以附托。因此,意于象犹如象于意,两者难分不解,合而为一,象为意之形式,意为象之内容。

怎样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呢?首先从意象内容上谈起。具体地说,由于诗之写作内容,侧重不同、角度不同,意象之辩证关系可以理解为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辩证关系。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