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里那个“芳草萋萋”那首的原文是什么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希望能帮到你O(∩_∩)O~ “芳草萋萋”的那首,不是诗经中的,是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偶们学过的~~O(∩_∩)O~ 2.“芳草”在古代诗歌中表达什么情感草虽凡物细物,却有许多令人敬仰之处。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一抹青青之痕曾是大地唯一的装饰。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而当繁华一时的桃李诸君在风雨中零落殆尽,草色却无声地染遍了大地,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曾巩《城南》诗云:“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诗人词人慧眼独具,从小草的春绿秋黄、枯荣自在中还悟出了其不为名利所累、点缀春色而又无所企求的潇洒超逸。 然而,唐宋诗人词人们面对绿茵翠坪,还往往有说不尽的愁和诉不完的怨。 草的盛衰轮回,虽让人羡慕不已,也让人生出年年岁岁“草”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伤感;小草沐浴过朱雀桥边繁华的朝日,也领略过乌衣巷口冷落的夕阳,它成了人事盛衰的见证,也自然地成了人事盛衰的象征;尤其是它枯竭的秋色更易引发国运衰危、江河日下等令人意兴阑珊、悲不能抑的联想。以之入诗词,萋萋芳草就有了黯淡萧瑟之情味。 更多情况下,唐宋诗人词人笔下的芳草意象,是作为个人人生选择上的一个象征。 当文人的用世之心受到严重挫伤时,他们往往投身田园,怡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感受自己本性中最真实的东西,求得一种慰藉和解脱。 尽管大多数的归隐者并未真正摆脱心理重负,无法将生活中的痛楚淡化成一个彻悟的微笑,但山水田园毕竟为他们看开人生提供了一个契机,乃至一副良药。 从《诗经》始,比兴便成为了诗学中的一种传统,为什么诗人们都喜欢选择芳草这个意象?芳草有什么特别的内涵吗? 一 青草——春天——生命 马一浮老曾这样言说春天的到来: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太白《长歌行》云: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小草儿先天下而春,诗人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春”从造字初就与“草”紧密相连,草、太阳还有一个“屯”,这就说明芳草从原初便是春天的象征。而以“草先天下春”为喻,则是出于一种对春天到来的喜悦。 曾巩《城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春天的一个美学意义——短暂(暂且不论), 因为春天的短暂,达观者可以怀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想象,对来年充满期待;失落者则叹息,佳句已为崔尚书妙手偶得,唐宋诗人词人们面对绿茵翠坪,不自禁当叹息“年年岁岁草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美好的东西便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崔尚书面对的桃花终于悟出“没有人会在原处等你”的道理,诗人们面对着青草也同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时间永远是不可逃避的,于是对于春草就出现了这样的吟咏: 离恨更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浮世若浮云,千回故复新。 旋添青草冢,更有白头人。 岁暮客将老,雪晴山欲春。 行行车与马,不尽洛阳尘。(唐•于武陵《洛阳道》) 正因为短暂而又美好,在“青草”的生命象征意义上很少看到诗人们乐观向上的佳句。 有位著名的学者说:“兴”是最富有文化心灵意味的诗学诗学概念,其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生命与生命的相触。此论与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物亦具我之情”用在诗学解释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诗人们选择了“青草”作为兴象,诗人的生命便已经与青青碧草同化,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萋萋芳草成为了诗人的化身。此刻的诗人用他的分身欣赏着自己,是诗意的栖居还是无限愁绪,达者若丘为“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寻西山隐者不遇》),草色兴衰自然而然,荡心耳;若曹邺“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东风”( 《庭草》),春绿秋黄、枯荣自在,不为名利所累、点缀春色而又无所企求,潇洒飘逸,超群脱俗。 哀者若以上所引用之诗人于武陵,空以白头对青草,无限哀思寄予其中,诗人又何用明言?单单“青冢”“白头”就足堪悲戚唏嘘。 在翻阅《全唐诗》时发现这样一首诗非常有趣: 朔风扣群木,严霜凋百草。 借问月中人,安得长不老。(薛耀《子夜歌》) 诗歌虽直白却也直率,主题直接接触到生命,同样问题也是很多人所关心的——长生,生命永远不止于个人,生命的精神是一种永恒。 芳草在唐宋诗人词人笔下便成为了生命的代言,何其幸运! 诗人们除了以青草为兴象来表达对人所拥有的短暂生命的叹息,对时光易逝的哀惋,还将其意义泛化、扩大化,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句子: 春天百草秋始衰,弃我不待白头时。罗襦玉珥色未暗,今朝已道不相宜(张籍《白头吟》)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颠倒。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李白《白头吟》) 在这里并不是说芳草的生命又多长,恰恰相反是用一种短暂来衬托另一种短暂,草儿春绿秋黄,生命已经是够短暂的了,你连这样的短暂都及不上,更何谈什么经受时间的考验呢?这样的责问是在心灵深处的鞭笞,婉转的用芳草表达了自己的对对方忘恩负义的不满,对一种“生命”不能“善始善终”的。 3.诗歌中芳草的暗示性问题1 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2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3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4.诗经、楚辞等古代经典典籍里的香草名称有哪些杜蘅 玉树芝兰 〖解释〗玉树:用玉做的树;芝兰:香草。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沅芷湘兰 见“沅芷澧兰”。 沅芷澧兰 《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王逸注:“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澧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于众草”。芷,一本作“茝”。澧,一本作“醴”。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 沅茝醴兰 见“沅芷澧兰”。 义结金兰 结交很投合的朋友。 谢兰燕桂 谢兰,系“谢庭兰玉”之省称;燕桂,《宋史·窦仪传》载:“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窦仪父)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缙绅多讽诵之。”时称窦氏兄弟为燕山五龙。后遂以“谢兰燕桂”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迁兰变鲍 语本《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后以“迁兰变鲍”比喻潜移默化。 契合金兰 契合:投合。金兰:指朋友间相处信诚。形容朋友间意气相投,感情深厚。亦作“契若金兰”。 兰芷之室 兰、芷:两种香草。比喻良好的环境。亦作“芝兰之室”。 兰质熏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 兰熏桂馥 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 空谷幽兰 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金兰之友 指亲密的朋友。 金兰之交 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 桂子兰孙 对人子孙的美称。 桂折兰摧 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摧兰折玉 摧:摧残,毁掉。毁坏兰花,折断美玉。比喻摧残和伤害女子。 吹气如兰 见“吹气胜兰”。 采兰赠芍 兰:兰花,花味清香;芍: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芝兰之室 比喻良好的环境。 沅茞澧兰 沅、澧:都是水名;茞、兰: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芝兰玉树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谢庭兰玉 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絮果兰因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披榛采兰 披:拔开;榛:丛生的荆棘。拨开荆棘,采摘兰草。比喻选拔人才。 契若金兰 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兰艾同焚 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 兰心蕙性 比喻人品高尚,举止文雅。 兰艾难分 好人、坏人难于分清。 兰桂齐芳 兰桂:对他人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德、美声。旧指儿孙同时显贵发达。 澧兰沅芷 沅、澧:都是水名;兰、芷: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兰因絮果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兰芝常生 兰芝:兰草和灵芝草。比喻高尚的美德长在。 兰摧玉折 旧时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死。 兰质蕙心 形容美丽而聪明。 兰薰桂馥 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后用来称人子肖孙贤。 金兰之契 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蕙心兰质 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 桂馥兰香 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桂殿兰宫 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 芳兰竟体 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比喻举止闲雅,风采极佳。 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吹气胜兰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采兰赠药 兰:兰花,花味清香;药: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兰质薰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 5.诗经诗三首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古诗中蝉、草木、长亭、芳草、芭蕉的寓意是什么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 悲凉 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草木 以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 陆上的送别之所 。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喻离恨 。《楚辞 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芭蕉 常常与 孤独忧愁 特别是 离情别绪 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