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月明霜冷,万籁俱寂,夜寒衾硬,香断灯昏。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到3点即可。 小题2:拟人,借物抒情。将梅花拟人化,借梅花因天寒“睡不成”表现词人苦吟难眠的烦恼。构思精巧,想象丰富。评分建议:手法2分;分析、评价各1分。 小题3:刻画了一位勤勉孤寂、志行高洁的词人形象。主人公寒夜苦吟,通宵难眠,挂念梅花,借梅写己。(3分)评分建议:分析1分;特点2分其中“勤勉” “孤寂” “高洁”各1分,答到两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 上片写夜寒苦吟之景状。词人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弃科举,遯迹林泉,吟咏自适,填词是他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首词看,即使夜阑人静之时,他还在苦吟不已。起二句云:“万籁寂无声,衾铁棱棱近五更。”夜,是静极了,一点动静也没有。只有深夜不睡的人,方能有此体会。“棱棱”二字,使人感到布衾硬得好像有棱角一般,难以贴体。至“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二句,词人则把注意力从被窝移向室内:炉中沉香已尽,残灯如豆,昏暗异常,凄清异常。至“只有霜华伴月明”,词人又把注意力转向室外,描写了明月高悬、霜华遍地的景象。五句三个层次,娓娓写来,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稳”者,吟诗尚未觅得韵律妥贴、词意工稳之句也,三字写出词人此时之所为,可称上片之词眼。由于“吟未稳”,故觉深夜寂静被子寒冷,香断灯昏;又由于“吟未稳”,才觉霜华伴月,碧空无边。而“凄清”二字,则烘托了本文的整个氛围,不贯穿整文,随处可以感到。由此可见,词的结构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的。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下片词人从自己的“吟未稳”联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长夜无眠,词人居然不说自己感到烦恼,却为梅花设身处地着想,说它该是烦恼得睡不成了。此语奇警,设想绝妙。 小题3: 试题分析:本词这种构思,确实是奇特异常;这种格调和意境,确实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画了一个山中隐士清高飘逸的风采。它的妙处尤其表现在将梅花拟人化。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诗人勾勒出一幅天高气清、明丽开阔的秋景图。(1分)“霜降”点出了深秋时节,“收”字写出了江上水浅给人的感受;(1分)接着诗人又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浅碧的江水泛起鱼鳞状的波纹,十分形象;(1分)再以“露远洲”写江水之浅,“远”字体现出是登楼远望所见。(1分),这两句为后面的秋日抒情作了铺垫。(1分)(如果把最后一点放在开头,两者结合在一起,亦可。) 小题2: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超脱与旷达乐观的情感。(2分)“破帽多情却恋头”,诗人以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却不肯离开,来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情感。(2分)“明日黄花蝶也愁”,诗人以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它的蝴蝶,也会为之惆怅,来表达良辰易逝,应乐观地生活的情感。(2分)(其他看法,如果符合诗歌情景,言之有理,亦可。)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景物描写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先答出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什么样的景物特征的,然后在分析作用,作用注意抓住诗歌开头,一般为奠定情感基调或为下文做铺垫。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诗歌的注释: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根据课本所学的内容应该知道这时苏轼已经具备一种豁达的情感,再结合这两句诗句“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可知是一种渴望超脱与旷达乐观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小题1:运用拟人和衬托的手法,(1分)以客观无知之塔,来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一样,能够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2分)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无限伤感。(2分) 小题2: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2分)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小题2:试题分析: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小题1:运用拟人和衬托的手法,(1分)以客观无知之塔,来衬托词人主观之情。 “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一样,能够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2分)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无限伤感。(2分)小题2: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2分)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 (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