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中的抑扬

1.在诗歌朗诵中怎样才能做到抑扬顿挫呢

诗歌的特点是感情充沛、节奏鲜明.1.深入领会诗的语言和意境,使自己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诗人产生共鸣,朗读起来才会以情带声、生动感人.2.声断情不断,用感情联系跳跃的结构.诗歌概括性强,常常抓住最能有力地表达感情的几个镜头,进行跳跃式的描写,诗段与诗节之间也常有较大跳跃.朗读时,要运用语调的变化,把前后连贯起来,使感情延续下来.3.分好“音步”.“音步”即一句诗用停顿分成的段落,又叫节拍或节奏.它可以使人感到句式的变化,产生鲜明的节奏感,便于思考和理解.古诗音步固定,新诗不很整齐,长句子一般可分为三四个音步,特别短的只作为一个音步.音步里包含音节多的,读起来要紧凑,少的则舒缓,使两者所占时间大致相同.4.读好韵脚.古诗平仄对仗,韵律严整;新诗无平仄要求,但讲求语势的抑扬.新诗古诗都讲求押韵,韵脚宜用拖长字音显示,不宜用重音突出,否则会冲淡逻辑重音,影响语意的表达.。

2.英语诗歌中的抑扬格,抑抑扬格,三音步,四音步,十四行诗分别是

抑扬格

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轻,后者为重,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音步,其专业术语是(iamb, iambic.)。轻读是“抑”,重读是“扬”,一轻一重,故称抑扬格。

英语中有大量的单词,其发音都是一轻一重,如adore, excite, above, around, appear, besides, attack, supply, believe, return等,所以用英语写诗,用抑扬格就很便利。也就是说,抑扬格很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律。因此,在英文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便是抑扬格,百分之九十的英文诗都是用抑扬格写成的。下面的那两句诗就是抑扬格诗。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抑抑扬格是一种音步类型。

抑抑扬格含三个音节,即轻——轻——重,专门术语是:Anapaest, anapaestic

例词:

cavalier, intercede, disbelieve, reappear, disapprove, indistinct, on the hill.

例句:

拜伦的以下四行诗是抑抑扬格:

The Assyr│ian came down │like the wolf │on the fold,

And his coh│orts were glea│ming in purp│le and gold;

And the sheen│ of their spears │was like stars │on the sea,

When the blue │waves rolls night│ly on deep │Galilee.

——Destruction of Sennacherib

这是拜伦写的描述古代亚述人围攻耶路撒冷,被瘟疫所袭的诗的一节。第四行第二音步中的waves 一词可轻可重。诗题中的Sennacherib 是亚述国王。fold 指羊群, purple and gold 描写亚述军队的服饰,Galilee,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湖。cohorts军团, sheen,光芒。

音步(Foot):

英诗中这种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3.学写诗歌要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有什么感和什么押韵

1.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2.押韵是指在特定的文体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韵的字.押韵的文体称韵文,诗歌是最常见的韵文.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3.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一般认识: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 g是声母,ōng 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准确认识:韵”与“韵母”不同,韵指韵母中不包括韵头的部分,古代的时候韵还包括声调的成分,同韵的字必须同声调.韵头是指复韵母中韵腹前面的元音,一般由高元音充当,发音不响亮.普通话中有i、u 、ü[y]三个韵头. 韵腹是指复韵母中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元音,也叫主要元音.如ua[uA]中的a、ei[ei]中的e、iou[iou]中的o. 韵腹前面的元音是韵头,韵腹后面的元音或辅音是韵尾. 韵尾指复韵母中韵腹后面的元音或辅音.普通话中有n[n]、ng[?]两个辅音韵尾和i、u两个元音韵尾.如ei[ei]中的i、iao[iɑu]中的u、an[an]中的n、ing[ing]中的ng. 4.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押韵的位置一般在句子的末一字),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 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象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 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 a、ia、u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练习:春眠不觉晓,(xiǎo) 处处闻啼鸟.(niǎo)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shǎo) 分析:晓、鸟、少字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ǎo”,而第二句中“声”字没有押韵.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 4.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山 行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去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x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江面曲 [唐]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在这首诗里,“朝”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的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象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韵书押韵,也是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三、现代诗歌古人的诗都是依照韵书来写的.但由于岁月久远,今古语音变化较大,再按古人的韵书来写诗,就变得不再合适了,而且弄不好,会造成别扭的感觉.所以我们今天写诗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现代押韵一般不考虑声母、声调和韵头,也不要求韵腹、韵尾完全相同,在韵的归并上,相同、相近的韵母经常可以一起押韵,可归为一个韵.例如:像园中的韭菜,不要割,(e)/让它绿绿地长着 (e)/像谷底的泉水,不要断,/让它淡淡地淌着 (e)/像枝头的青果,不要摘,/让它静静地挂着 (e)/也许,人总有那么一点,/想忘又不能忘,想说又不能说 (uo)/像怯光的蝙蝠,/扇翅于黄昏的角落. (uo) e同uo发音相近,可以押韵. 四、十三辙与十八韵 辙也是韵的意思,将同韵的字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一个一个的韵,宋代的《广韵》分为206韵,明清以来的白话讲唱文学则分为“十三辙”,现代人使用的十八。

4.古诗词抑扬的特点和作

特点:

1、欲抑先扬 。一放一收,跌宕起伏,逸趣横生,可以收到曲折尽情之妙。

2、欲扬先抑。欲杨先抑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可借用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情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使文章有气有势,光焰逼人。”

作用:运用抑扬手法可以避免诗情的直白呆板,变直抒其情为波澜起伏;运用抑扬手法可以蓄势,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有意从反面着笔,然后陡然一转,显示作者的真意所在,产生了一种激发情感的力量。

5.英文诗歌中的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怎么理解

1英雄双韵体(Heroic Couplet) 英雄双韵体是一种英国古典诗体,由乔叟首创。

由十音节双韵诗体演化而来,每行五个音步,每个音步有两个音节,第一个是轻音,第二个是重音.句式均衡、整齐、准确、简洁、考究。拿四行诗的押韵方式为例,有abab型,有abcb型,有abba型,有aabb型,还有aaab型。

第四种(aabb型)实际上是双行押韵,英语称之为couplet,如果每行五音步,则称之为“英雄双押韵”(heroic couplet);2音步(feet) 音步是诗行中按一定规律出现的轻音节和重音节的不同组合成的韵律最小单位。英语文字是重音----音节型语言,因此有轻读音节兴重音节之分,它们是形成英语特有的抑扬顿挫声韵节律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英文和英语在语音方面的区别之一。法语是音节型语言,音节没有轻重之分,法语韵律的最小单位就是音节,而非音步。

据统计﹕英诗中这种轻重音组音步﹔其余各种音步可以看作是从这五种衍生而出来的。这五个音步是﹕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扬抑抑格和扬扬格。

现述如下﹕1.抑格格音步 (iambic foot, iambus),即轻格或短长格﹕一轻读音节后跟一个重读音节即构成抑扬格。它是英语本身最基本的节奏单位,也是英诗的最重要、最常用的音步。

随便说一句话,其基本音步就是抑扬格,如﹕It's time︱ the chil︱ dren went︱ to bed. 这句话有四个抑扬格音步。We'll learn︱a poem︱ by Keats, 有三个抑扬格音步。

The sym︱ bols used︱ in scan︱ sion are︱the breve(ˇ)︱and the︱macron(ˋ)。︱ 这句话共七个音步,有五个抑扬格。

一些著名英诗体都是抑扬格,如民遥体,十四行诗,双韵体,哀歌等。例诗:The Eagle : A Fragment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2.扬抑格音步 (trochaic foot, trochee ),即重轻格或长短格,由一个重读音节后跟一个轻读音节构成。

如,Never, happy, heartless, topsy-turvyWilliam︱Morris︱ taught him︱ English.︱Would you︱ hear what︱ man can︱ say?︱ 又如﹕Double,︱ double,︱ toil and︱ trouble,︱Fire︱ burns and︱ cauldron︱ bubble.︱--- Shakespeare(1564-1616)不惮劳苦不惮烦,釜中沸沫已成烂。---莎士比亚这种音步是十六世纪以后才出现的;后是主要在无六韵体和其他诗体中与抑扬格配合使用,使全诗韵律有所变化,表现动作的突然性,或起强调作用。

在句首的扬抑格常使读者感到突然与骇异,有振聋发聩的效果。如丁尼先生的《鹰》诗,绝大多数音步是抑扬格,而第2行和第3行的两个扬抑格短语“Close to”和“Ringed with”更显得十分故出,强调了鹰居高临下的雄伟姿态。

3.抑抑扬格( anapaestic foot, anapaest),由两个轻音节后跟一个重音节组成。如,InterveneWe will go.I've been wor︱king in Chi︱na for for︱ty years.︱ ﹝例诗﹞﹕Song for the Luddites As the Lib︱erty lads︱ o'er the sea︱ Bought their free︱dom,and cheap︱ly with blood,︱ So we,︱ boys,we︱Will die︱ fighting,︱ or live gree,︱ And down with︱ all kings︱ but King Ludd!︱ When the web︱ that we weave︱ is complete,︱ And the shut︱tle exchanged︱ for the sword,︱ We will fling︱ the wind︱ing sheet︱ O'er the des︱pot at︱ our feet,︱ And dye︱ it deep︱ in the gore︱ he has pour'd.︱Though black︱ as his heart︱ its hue,︱ Since his veins︱ are corrup︱ted to mud,︱ Yet this is︱ the dew︱ Which the tree︱ shall renew︱ Of Lib︱erty,plant︱ed by Ludd!︱---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译诗﹞卢德派之歌 海外的自由的儿郎买到了自由----用鲜血﹔ 我们,不自由便阵亡!除了我们的卢德王,把一切国王都消灭!等我们把布匹织出,梭子换成了利剑,就要把这块尸布掷向脚下的独夫,用他的腥血来染遍!他腥血和心一样黑,血管腐烂如泥土﹔ 把血水拿来当露水,浇灌卢德所栽培----我们的自由之树!---拜伦拜伦于1816年侨居意大利期间写成这篇战斗檄文,抒发了诗人对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工人斗争的敬意。

从原文上划分的音步可以看出,这首诗以抑抑扬格为主体。这种音步朗读时,语调有明显的起伏。

有两个轻读音节在先,使后面的重音节自然得到强调,彷佛是一种澎湃起伏哀怨愤怒之声,与这首诗的主题相辅承。4.扬扬抑格步 (dactylic foot, dactyl),由一个重音节后跟两个轻读音节组成。

这种音步令语气听来像命令像宣言,多用在格言、警句、谚语中。如,Yesterday, happily, thoroughly, merrilyWhat is now︱ proved was once︱ only im︱agined.︱Think in the︱ morning.︱ Act in the︱ noon.︱ Eat in the︱evening.︱ Sleep in the︱ night.﹝例诗﹞﹕The gathering Of The People (EXCERPT) A Storm Song Gather ye︱ silently,︱Even as︱ the snow︱Heapeth the︱ avalanche:︱Gather ye︱ so!︱Gather ye︱ so.︱In the︱ wide glare︱ of day,︱Sternly and︱ tranquilly;︱Melt not a︱ way!︱Flake by flake︱ gather;︱Bind ye 。

6.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抑扬与烘托有什么区别

抑扬之法概括起来有四:曰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这抑扬四法,是从写作的曲笔角度说的,它能够满足读者“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心理,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烘托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具体指衬托的意思

抑扬的手法又叫褒贬,顾名思义就是一定要在对比出体现出对一者的褒和对另一者的贬。

而烘托也通过类似于对比的手法,但它只是通过两者的对照来衬托出某一重点的特性,不存在褒或贬义。

抑扬手法比如曹禺的《雷雨》写周朴园,先极力写他对梅小姐的深情厚意,仿佛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好丈夫;但是,当他发现站在面前的鲁侍萍就是当年的梅小姐时,便撕下他那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出了凶恶的本相而把侍萍赶走。一扬一抑,把周朴园冷酷伪善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里你就不能说它是烘托的手法,因为前后存在明显的褒贬。

烘托手法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7.运用抑扬手法的古诗词有哪些

1、《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破阵子》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玉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少年行》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5、《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