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求大家,谁有《楚辞》的赏析或读后感诗经楚辞名句赏析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 周南 桃夭》。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 硕人》。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 王风 黍离》。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 小雅 采薇》。 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语出屈原《离骚》。 "坠露"与"落英"都是高洁芬芳之物,诗人说以之为食,是就精神素养而言,与字面意义无涉.此句意象玲珑,境界虚空,读之如醍醐灌顶,使人心地一片澄明。 6、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语出屈原《九歌 司命》。 此写恋人离别后的惆怅.前句写现实的悲哀,后句更与回味中流露了无限的眷恋.虽然直抒胸臆,不假物象,但却有一唱三叹之妙。 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语出屈原《渔父》。 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异乎寻常的人格,同时也揭示了他因此而遭受摧残的原因.在诗人看来,他身处的世界充其量只是藏物纳垢的渊薮和充满醉汉的场所.诗人与激愤和苍凉中流露了无限的孤独。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 郑风 风雨》。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当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语出《诗经 秦风 蒹葭》。 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10、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语出屈原《九章 哀郢》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诗人作诗哀悼。这两句诗便于哀惋中流露了对故国的眷恋,诗中向故乡寻觅栖息之所的飞鸟和即使死去也要把头颅朝向自己洞学x的狐狸,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屈原《九歌之一·东皇太一》赏析 吉日兮辰良,① 穆将愉兮上皇。② 抚长剑兮玉珥,③ 璆锵鸣兮琳琅。 ④ 瑶席兮玉瑱,⑤ 盍将把兮琼芳。⑥ 蕙肴蒸兮兰藉,⑦ 奠桂酒兮椒浆。 ⑧ 扬枹兮拊鼓,⑨ 疏缓节兮安歌,⑩ 陈竽瑟兮浩倡。⑾ 灵偃蹇兮姣服,⑿ 芳菲菲兮满堂。 ⒀ 五音纷兮繁会,⒁ 君欣欣兮乐康。⒂ 译:吉祥日子好时辰,恭敬肃穆娱上皇。 手抚长剑玉为环,佩玉铿锵声清亮。 华贵坐席玉镇边,满把香花吐芬芳。 蕙草裹肉兰为垫,祭奠美酒飘桂香。 高举鼓槌把鼓敲,节拍疏缓歌声响,竽瑟齐奏乐音强。 群巫娇舞服饰美,香气四溢香满堂。众音齐会响四方,上皇欢欣乐安康。 注: ①吉日:吉祥的日子。辰良:即良辰。 ②穆:恭敬肃穆。愉:同“娱”,此处指娱神,使神灵愉快、欢乐。 上皇:即东皇太一。③珥指剑柄上端像两耳突出的饰品。 ④璆(qiu2求):形容玉石相悬击的样子。锵:象声词,此处指佩玉相碰撞而发出的声响。 ⑤瑶席:珍贵华美的席垫。瑶,美玉。 玉瑱(zhen4镇):同“镇”,用玉做的压席器物。⑥盍(he2合):同“合”,聚集在一起。 琼芳:指赤玉般美丽的花朵。琼,赤色玉。 ⑦蕙:香草名,兰科植物。肴蒸:大块的肉。 藉:垫底用的东西。⑧椒浆: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美酒。 ⑨枹(fu2伏):鼓槌。拊(fu4附):敲击。 ⑩安歌:歌声徐缓安详。⑾陈:此处指乐器声大作。 浩倡:倡同“唱”;浩倡指大声唱,气势浩荡。 ⑿灵:楚人称神、巫为灵,这里指以歌舞娱神的群巫。 偃蹇:指舞姿优美的样子。姣服:美丽的服饰。 ⒀芳菲菲:香气浓郁的样子。⒁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 繁会:众音汇成一片,指齐奏。⒂君:此处指东皇太一。 【赏析】 作为《九歌》的开首篇,《东皇太一》在全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虽然自东汉王逸以来,历代注家对东皇太一是天神的说法,并无歧异之见,然而它究竟是什么神,却诸说不一。 《文选》唐五臣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认为东皇太一是东帝;洪兴祖《楚辞补注》与朱熹《楚辞集注》皆承袭其说,何焯《义门读书记》与马其昶《屈赋微》则认为是战神;闻一多又以为是伏羲;还有以为太乙、齐国上帝的,不一而足。 其实,“太一”在屈原时代并不是神,它在“东皇太一。 2.《诗经》或者《楚辞》的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2000字~任何一篇都可诗文欣赏说《诗经?关雎》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 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 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 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 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 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 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 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 《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 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 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 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 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3.读书赏析,摘抄+赏析,不要抄别人的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 1、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赏析: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2、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赏析:优美的文字,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的场景,充满感染力。 3、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 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总有这样的初夏,总有当空丽日,树丛高处是怒放的白花。总有穿着红衣的女子姗姗走过青绿的田间,微风带起她的衣裙和发梢,田野间种着新茶,开着蓼花,长着细细的酢浆草。 赏析:作者充分运用联想、想象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画面感的场景,读来让人心醉不已。从诗经到楚辞,作者绮丽的文字带我们穿越时空,来到这样一个当空丽日的初夏。 4.推荐个比较好的 楚辞 版本 带注解 要详细楚辞译注(图文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单价:28.00 楚辞不同于《诗经》,《诗经》就是三百零五篇,楚辞的篇数却没有固定的标准。 如朱熹的《楚辞集注》一直收到宋代的辞赋作品。以后各种《楚辞》注本篇数也不一致。 有的只收到《大招》为止,把汉人作品全部割掉。一般研究楚辞,都以战国时期的楚国作品为对象。 本书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也可算是完整的楚辞读本了。 本书图文并茂,并附有字词注释,是楚辞阅读的佳本。 左边原诗,右边翻译。 有王逸叙的题解,有作者的评析,有单字注释,有典故解释,倒是很详细的。书里是彩色的,图片也多。 5.求300字优美语段附加100字赏析摘自席慕容《桐花》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赏析: 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赏析字可能有点多,你适当筛选 6.读书笔记摘抄和赏析有哪些1.《朝花夕拾》好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2. 《鲁滨逊飘流记》好句: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3.《童年》好句:童年是梦境,不错,当我们度过了金色童年后,再掀开斑驳的记忆,一桩桩,一件件,那丝丝缕缕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历历重现在眼前的时候,你会由衷的觉得,童年确确实实如梦境一般。 4.《三国演义》好句:曹操追至南皮,时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操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操大怒,欲捕斩之。百姓闻得,乃亲往营中投首。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百姓皆垂泪而去。 5. 《夏洛的网》好句:谷仓里的生活非常好——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冬天夏天,春天秋天,阴沉日子晴朗日子。威尔伯想,这真是个最好的地方,这温馨可爱的仓底,有嘎嘎不休的鹅,有变换不同的季节,有太阳的温暖,有燕子来去,有老鼠在附近,有单调没变化的羊,有蜘蛛的爱,有肥料的气味,有所有值得称赞的东西。 6.《茶花女》好句:我爱你朴素淡雅,更爱你雍容华贵。 7.求楚辞、诗经中名句《诗经·卫风·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 1.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2.琼琚(jū居):美玉,下"琼玖"、"琼瑶"同。 3.匪:非。 4.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5.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 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经典之作,不是名句怎么进中学课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