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文化作文

1.传承诗词文化800字作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

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

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昧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

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 ,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2.有古诗的文化作文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而古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部分。

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得押韵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

因此系统地进行古诗词名句训练,就是接触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学习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

一、诵读古诗词名句,积累素材 文章缺乏营养,干瘪无物是现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呢?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古诗词名句。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

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

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因此我利用学生的采蜜本这个阵地,每天让学生抄写十句古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诗文互换,进行练笔 学生有了积累,如果不会表达和运用,那么就等于白纸一张,没有任何意义。

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得让学生理解所诵读的古诗词名句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名句的内容,教师得像学生拓展有关古名句的相关内容,比如作者,写作的背景,诗人当时的心境,关于古诗词名句的典故等等。学生深刻理解的其意思后,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训练。

1、围绕名句进行段落训练 古诗词名句中的意象鲜明,但是对意象的描述是极少的,还留有许多的空白,包括意象的、情感的。这就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把这作为对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有选择地进行练笔。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有关名句的资料。

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

另外要学生对古诗词名句进行扩写,也降低写作的难度,避免了学生语句不通顺的现象。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入诗境,悟讲情,出精美的文章来。

2、给学生一段话,请学生用自己积累过的一句古诗词名句来概括。学生的习作覆盖面越来越宽广了,如果只停留在扩写古诗词名句的基础上,那么就很难适应其他体裁的习作了。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不仅要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让学生用学过的古诗文概括一段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

拿生活实际的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其实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名句了。久而久之,学生在描绘一种画面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想起了这个古诗文句子,避免了啰嗦、繁琐地叙述,使学生习作表达意思明了,简洁。

三、方法渗透,指导作文 古诗词中的名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是因为华丽、精练的辞藻,鲜明的思想,也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直接影响着古诗词的魅力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新课程下如何教作文,为教作文而教作文,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又如何让学生自由地表达。

写作方法和技巧是不可少的。每一句经典的古诗词名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句子是文章的单位,仔细揣摩古诗词名句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习作行文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1、托物言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出自杜甫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写的《望岳》。当时他襟怀浩荡,眼界空阔。

身在岳麓而神至岳巅,写得有力如虎,遒劲峭拔。虽没有“登峰造极”而泰山的真形已尽落眼底矣。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习作中可以假托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这对解决学生作文直白,缺少含蓄之美的弊端是很有帮助的。

2、写景状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句对江南春色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从中可以看出写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进行选择,抓住鲜明的色彩,可对比,也可反衬,从而烘托出景色的美。

3、借景抒情 经常告诉学生环境描写是心情的写照,借助景物可以抒发情感,然而学生自己操作起来,就是情归情,物归物。而古诗词名句中却。

3.弘扬中华古诗文化的作文

又一个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不热闹,反而有点凄凉。革命先烈们,你们牺牲了多少啊!

这几天,我看了电影>,他们很勇敢,在无数战争硝烟的洗礼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们在布满了硝烟的战场上为八路军们通风报信;在充满危险的鬼子的军营,不,是凶残的豺狼的老巢前获得敌情,传递给战士们;在火焰蔓延和子弹飞过的战场上奋不顾身……他们为了革命,和鬼子、当汉奸的二鬼子拼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凝聚了多少他们的血汗!这两个小八路年龄只有十几岁!

枪中发出的子弹,是战士们发出的呼喊;手雷中冒出的巨火,是战士们对日军的憎恨;大炮中冒出的巨烟,是战士们内心为革命而奋斗的志向长城。一个个烈士们倒在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上,赢在了革命战场上,他们用血抹亮了自己闪耀的名字,用生命换来了现在美好的生活,用高声的呼喊换来了解放后和平美丽的祖国…… 烈士们,你们在说什么?啊!我听见了!你们在说:“为了革命,为了下一代,冲啊!”你们走了,但留下了无数后人的思念,留下了血染红的五星红旗!“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烈士们,你们安息吧!我们一定会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

做一个文明少年,抛开不该想的东西,尊重先烈们。

经常听到有同学说不文明词语,还改编先烈们的故事,这怎么行呢?做一个好少年,好学生,佩戴好红领巾,干干净净、开开心心迎接每一天。

同学们,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4.赞美古诗文化的作文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

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

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

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

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

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以下是一些经典古诗: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青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5.写一篇题目为 古诗词中的月文化 的作文 400字

古诗词中千古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前后的夜晚天高气爽,一轮明月,清辉泻地,桂香浮动,令人陶醉,人们对月怀乡对月抒怀,眷念团圆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候。在我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用下,借助于人们丰富的想象,由自然及人事,于象外之象中虚拟出人的情愫,月便被赋予生命、感情和灵性,于是,明月作为触发情思的媒介和熔铸感慨的意象常在诗词中大量出现,翻阅历朝历代的诗词,咏月的作品不可计数,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望月怀人的数量最多。唐王建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二者把客居异地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抒发得缠绵悱恻。张若虚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语双关,把思妇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又含蓄婉转。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是对友人的思念。

月圆之夜,明月的清辉不知牵动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故乡是每个人的初始点,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虽天涯异地却共此一轮明月,正是基于这种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现实,因此诗人们自然会触景生情,以眼前的明月作为精神的参照与寄托。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百年来引起无数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孟浩然《宿建德江》也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冷月无声,容易令人伤感,月光清泠是自然现象,人的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便有了皓月寒光割人肠的萧瑟效应。如李白《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这类作品。

也有许多诗人词人把明月作为一种极高的境界来思考人生与宇宙,表达自己玉洁冰清的高尚品格。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具代表性。前者塑造了多情美好崇高的明月,透视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思考,将人事翻覆、良好的祝愿融合一处,揭示出内涵丰富的哲理;后者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借月之阴晴圆缺感慨宇宙流转和人生悲欢离合。张若虚也有佳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空灵别致,引人深思。

在时空感觉上,明月也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怀古之心,出现一些以咏月表达爱国情感的作品。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是对东吴政权烟消云散的慨叹,相似的还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具有强烈的今昔之慨和悲剧力量。

总之,因情感的认同,月亮很自然地以独特的形象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了。探究这种文学现象,有助于加深对诗词作品内涵和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认识。

中秋即近,该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了吧。

6.中华文化诗词作文800字

1丶唐朝·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丶唐朝·白居易《青石》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义心若石屹不转,死节名流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呵希烈时。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3、唐朝·张九龄《荆州作》先达志其大,求息不约文。

士伸在知己,已况仕于君。微诚夙所尚,细故不足云。

时来忽易失,事往良难分。顾念凡近姿,焉欲殊常勋。

亦以行则是,岂必素有闻。千虑且犹失,万绪何其纷。

进士苟非党,免相安得群。众口金可铄,孤心丝共棼。

意忠仗朋信,语勇同败军。古剑徒有气,幽兰只自薰。

高秩向所忝,于义如浮云。千载一遭遇,往贤所至难。

问余奚为者,无阶忽上抟。 4、唐朝·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

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

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

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楚想。 5、宋朝·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古人为何很少写关于中华文化的诗句? 我个人觉得是因为,唐诗,宋词中的很多诗人,作诗的背景大多数都是因为有才而不得用,从而有感而发,唐诗宋词中很多很是描写思想或者山水景色的诗词,可能是因为诗人背景的关系。

7.享受诗词文化作文开头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

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

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吟,即“吟咏”。

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定的。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

8.古代诗歌的风情作文

有空的时候,我喜欢读读古代的诗歌。

我感觉,古代的诗歌语句简练,内容丰富,让人有很多的想象空间。读古代的诗歌就像品好茶,一开始好像没什么味道,在深入的读和理解之后,慢慢的味道越来越浓,总让人回味无穷!比如我读过的两首诗,就让人回味无穷。

一首是《风》,作者是唐朝的李峤,内容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我一遍遍的诵读,读得声情并茂,渐渐的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秋天的风呼呼的吹着,带来了秋姑姑,落叶从树上掉下来,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春天里一阵阵和风吹过来,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划走来,暖风吹拂下,花儿开出了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而当狂风呼啸着来到大江,江里顿时卷起巨浪,变成一只有力的大手,用力的拍打着江岸;狂风又来到竹林,竹子被吹得东倒西歪,像喝醉了酒的人,又像在弯着腰迎接风的到来。短短的十几个字就能引起我们对风儿的不同想象,既生动又简练,读起来朗朗上口。

另一首是《元日》,作者是宋朝的王安石,内容是这样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歌描绘出一派春节热闹祥和的景象:“砰砰、砰砰”清脆的爆竹声响起来,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美丽的春姑娘把花儿吹红了,把草地吹绿了,从远处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男女老少拿来香甜的屠苏美酒喝了起来,心里暖融融的。

正月的第一天,在守夜的人们迎来了从山背后蹦出来的曈曈红日,它缓缓升上了天空,大地变得明朗起来,欢喜的人们用新的桃符换去了旧的桃符,多美的景象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吧!从古诗里,我们能得到无尽的美的享受;从古诗里,我们能吸取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