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文体学分析

1.诗歌的文体【30分】

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和音乐性.

——参照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

古诗是讲究诗歌的写作格式,有一定的韵律、句式要求,并要讲究对仗工整。如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它的意境要深远、含蓄。当然也有写得浅显明白的古诗。如杜甫的诗歌。

现代诗是比较自由地创作出来的。它没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可以不讲究对仗,也没有句式要求。但是,现代诗同样讲究意境深远、含蓄。

2.诗歌的文体

无外乎赋比兴三种手法。

诗经(诗三百)中,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3.怎样分析现代诗歌文体的赏美特征

现代诗产生于白话文运动之后,首先是语言环境的转变,催生了现代诗。所以,现代诗仍然具备传统诗歌的一些审美特征,如韵律、意象均对传统诗歌有传承。

作为白话文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现代诗歌具有以下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审美特征:1、打破传统诗歌的格律要求,形式更为自由,韵可押可不押,律也随诗人意愿随意变化;2、由于打破了传统格式的限制,对心理变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也更为直接;3、符合现代人民阅读习惯,更易于在群众中传播。

同时,与现代社会及现代精神想切合,现代诗歌还具有以下有关时代的审美特征:1、更多关注自我、物质生活;2、涌现大量关注时代变革、反映社会变化的诗歌作品;3、价值更加多元。

但是,由于过于追求自由与创新,现代诗歌也面临以下负面的审美特征:1、很多作品失去了韵律美;2、用词随意,导致精神及情感表达不准确;3、要求下降,创作普及,导致立意层次下降,意象单薄。

4.求一篇文学鉴赏古代诗歌论文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作者: 刘凯 凤凰出版社 古老的中国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诗歌就像中国文化浩瀚海洋里的一颗明珠,熠熠闪光。璀璨的光辉映照你我,以它那或阔大或深曲的意境、或澎湃或温婉的情韵、或典丽或朴质的语言怡养着我们的性情,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由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变迁,普通读者尤其是中学生,鉴赏古代诗歌仍有一定的困难。作为每年的高考专项,古代诗歌的鉴赏正日益爱到大家的重视。

不过从每年的高考成绩看,古代诗歌鉴赏得分不高。虽然花的时间不少,但收效甚微。

究其所以,固然和中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生阅历不足有关,但最为主要的还是方法不当。因此,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也就显得益发重要。

这也就是编纂此书的目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 作者:万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为了积极配合高中新课程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要求,适应新课程高考的要求,参照《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特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编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两本配套用书。

本丛书有以下特色: 一、首家推出“自主模块综合运用题” 自主模块综合运用题是考取第一层次(重点本科)必考内容,又属“史”无前例的新题型。我们参考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试卷、台湾高考卷以及具有探索性质的海南等省高考卷,确定自主模块综合运用题以有一定限制性的开放性主观题为主,其难度略大于常规高考题,题目细分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散文、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散文四个板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选文针对性强,试题原创性强 我们根据近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和各省市高考卷所选诗文的特点与趋势编选诗文,注重选文质量,侧重名家文章。试题编制强调原创性、独创性,答案参照权威鉴赏辞典并经过学生实践后制定,确保试题与答案的准确性。

另外试题、分值按照高考卷惯例设置,便于使用。~~~~~~~~~~~~~~~~~~~~~~~~~~~~~~~~~~~~~~~~~~~~~~~~~~~~~~~~~~~~~~~~~~~~ 古代诗歌与名句名篇(高中语文)/龙门专题 作 者: 蒋念祖,陈国林 主编,孙国强 本册主编 出 版 社: 龙门书局 龙门专题》是针对中等程度及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研究开发的,尤其是对尖子生来讲,《龙门专题》是必备图书!这套书在设计上全面贯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中等程度的学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点精析与应用”部分侧重夯实学生基础,重点在把基础知识讲细、讲透,适合为中等程度的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能力拓展”部分重点在于拓展学生思维,直接与中高考的难度、题型接轨,适合中等学生提高成绩。

同步学习使用:《龙门专题》每一节内容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编排的,因此可以随着教学进度同步使用,老师讲到哪里,就紧跟着做透哪一本专题。中高考复习:“基础篇”适用于第一轮全面复习,全面梳理知识点,从这一角度,专题比任何高考复习资料都要详细、全面:“综合应用篇”适用于第二轮专项复习,尤其是跟其他专题、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综合时,事半功倍。

“万变不离其宗!”考试题目都是由基础知识演化而来的,因此基础知识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准确地理解、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灵活、轻松地应用和解题!使用《龙门专题》打基础,重点注意每节的“知识点精析与应用”,它分为三个小部分:知识点精析:可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解题方法指导:通过经典和新颖的例题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和技巧: 基础达标演练:可以即学即练,便于巩固。“能力拓展”栏目是在牢固掌握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的,它同样包括三个小部分:释疑解难:以综合性,关联所学知识,并作深度的拓展和延伸;典型例题导析:最具代表性的例题、全面的思路分析、有的放矢的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思维拓展训练:完美的拓展训练设计,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知识点精析与应用”用于梳理知识脉络,掌握基本知识点;复习时侧重使用“能力拓展”栏目,这部分立足于教材,对中高考必考内容进行拓展提升,也包括了一些难点和失分率较高的内容。此外,“本书知识结构”、“本讲知识网络图”能帮助学生迅速快捷地掌握全部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

在中高考的复习备考中,还要注意:近年本专题知识在高考(中考)中所占分数比例,紧跟第二轮专项复习节奏使用。~~~~~~~~~~~~~~~~~~~~~~~~~~~~~~~~~~~~~~~~~~~~~~~~~~~~~~~~~~~~~~~~~~~~~ 决胜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技巧 作 者: 田福春,杜静卉 主编 出 版 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决胜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技巧》是《决胜高考》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海淀区中学语文专家精心打造。

作者精心挑选了与知识方法相匹配的历届高考题及与高考有关的习题供读者练习。书中另附有2008年各地高考古代诗歌题,可以帮助考生提前进入备考状态,在考试中取胜。

本书从古代诗歌。

5.解读下面这首诗歌,从思想艺术的某个地方切入写有理论见地有文学色

《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诗,只有两节八句,但是,这首八句组成的简短的抒情诗,却用了比拟、象征等好几种写作手法,创造了歌一样的旋律、画一样的景色、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深厚的意蕴.从诗歌的声音语言层面分析,这首诗歌采用的是“自由诗体”,就声音特点看,并不讲究对句、平仄、押韵等等旧体诗歌的规矩,但是,其声音方面也并非完全没有节奏,比如第一节第一句的两个“浪”字,可以算“同韵”,与接下来的第二节第二句句末的“样”,是同一个韵,与第四句句末的“洋”虽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个韵,这样,就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种音韵的循环,增加了语音和谐,构成了歌一样的旋律.从诗歌的句式看,长短比较自由,但是最长的一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只有九个字,最短的一句“一个浪,一个浪”是六个字,其余几句觉得字数介于中间,显得相对整齐,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诗歌的建筑美”.这种分行、相对整齐的句式,使我们从外观上一眼就能看出它与散文、小说句式的区别,这既是诗歌的惯例,也是区分诗歌和其它文体的最表面的形式.从这首诗歌的意境看,简短的八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是礁石屹立,面对浩瀚的海洋.这两个画面,其实是同一个画面,所不同的是,第一个画面,着重描绘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个画面,着重描绘了挺立的礁石,视觉的中心点有了变化,使读者关注到不同的层面.这就是说,“主导意图”有所不同,第一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复攻击,第二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诗歌语言构筑的画面,和真实的绘画有所不同.在诗歌中,画面是动态的,就像在电影和电视中,视角是移动的,景物也是变动不居的,而绘画中,作者却只能采取一个固定的视角,其画面虽然也力图用特殊的笔墨语言写出“动态”,但是,相比而言,总是静态为主.诗歌这种画面的营造,比绘画更灵活.但是,诗歌中的画面与绘画的另一个不同,就是诗歌的画面是“间接的”,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描写图像的,而绘画,则是直接描写图像的.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采取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观事物本来没有什么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来,它们却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实际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给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一样,花何尝溅泪?鸟何尝惊心?不过作者“感时”、“恨别”,心意悲伤,带着情感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外物,觉得外物好像也在悲伤一样.这首诗歌的第二节,进一步写礁石的“脸”、“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拟人,而“移情”的审美心理活动,仍然渗透在其间.这样的写法,使客观世界变得“人情化”,赋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荡在宇宙间,确实是打动人心的好诗.这首简短的诗歌,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并没有把事情说尽,而是只简单地勾勒了两个画面,抓住事物的特点,而对其内涵,则采取“省略”的方式,没有做出什么说明,这就增加了读者猜测和想象的空间.在艺术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阐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没有多少想象的余地,而没有想象的余地,没有给读者留出“填空”和“对话”的空间,也就不能引发读者的“兴味”,更不要说什么“领悟”和“畅神”了.相反,这首诗歌,语言凝练,采取“暗示”的手法,只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义的阐发,把其中的意韵留给读者去体会,增加了诗歌的美.这首诗的意蕴,具有无限阐发的空间.这可以一般地看作两种力量的斗争,又可以看作具体而有所指的敌我较量.还可以把礁石看作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的代表,等等.综上所述,这首诗歌是比较优秀的诗歌.唯一令人感觉遗憾的,是所“暗示”的句子仍然简单,缺少气象混沦的感染力.。

6.诗歌文本分析的视角

语言学与文学虽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两者的

研究范围都离不开语言这一交际媒介。文学作品的

解读侧重以内容为出发点,透过作品的形式去阐释

其深层涵义,并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美学价值。文学

作品的解读方式通常从审美过程、主题展开及艺术

结构特征等方面去关注语言,因而所得的解释具有

一定的主观倾向性。而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

裁,通常以简练的文字表达庄重的思想,而感悟这

种庄重的思想,首先要透析诗歌浓缩的语言,继而

发掘诗歌的美学价值,达到对人生真谛的体验。

语言学的研究侧重于分析方法,其本质特征在

于描写。

20

世纪中叶以来,语言学的发展突破了对

语言本体系统的研究,与相邻学科结合产生了新的

交叉学科。这其中就包括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结合产

生的文学文体学。

这是

一种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

文学批评,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文本

的一种途径。”

(秦秀白,

2000

:

F13

应该说,文

学文体学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国内外诸多学者

已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著述颇丰。

只是在运用语言学理论进行文学分析时,所采用的

语言学理论不同而已。本文拟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

语域理论来分析英国诗人

A.E. Housman

的一首诗

歌,说明语域理论在分析诗歌的语义语用特征中的

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有助于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意

义,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为文学文本的诠释提供

多维视角。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