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是怎样记载后稷的后稷和夏禹是我国上古文献中最先出现的两个传说人物。后稷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诗经·鲁颂·宫》记载:“禹治洪水既平,后稷乃始播百谷。”意思是后稷是继承禹治理洪水造成的灾难以后,接下来领导农业生产的人。 据说在神农氏之后的很多年,有一个叫姜嫄的女子,传说她是神农氏后代有邰氏的女儿,也是黄帝曾孙、周族首领帝喾的第一个妻子。姜嫄很想有一个孩子,但怎么样也怀不上,为此,她很苦恼。 有一天,姜嫄到外面散心时,在回家的路上,偶然发现一片湿地上有一个巨人的脚印。她感到非常的惊异,又觉得很好玩,于是就将自己的脚踏进巨人的足迹里。 谁知她刚刚踏进巨人足迹大拇趾的地方,就感到身体里有种震动。她就这样怀孕了。 时间很快过去了,到了分娩的时候,姜嫄生下一个小男孩。据史籍记载是“胎生如卵”,就是带胞而生的。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婚姻已发展到禁止族内婚的阶段。也就是说,姜嫄必须与另一个图腾氏族的男子婚配,才是合法的。 因为姜嫄生的这个孩子没有父亲,再加上“胎生如卵”,周围的人们都觉得这孩子不吉利,便强行从姜嫄怀里把男孩抢走,丢弃在田野里,以为这样一来孩子肯定会被饿死的。 在田野中过路的动物保护了小男孩,一些雌性动物还给小男孩喂奶吃。人们看到这个孩子没有死,又准备把他丢弃在原始森林里。 恰巧这时候,有人到森林砍树,结果救了这个孩子。最后,人们索性把孩子抛弃在寒冰上。可是人们还没走远,天上的鸟都飞了下来,用翅膀给男孩挡住了风寒。 这时,人们终于觉察到,这个小男孩不是普通人,于是把他抱回来,继续让他的母亲抚育他。 因为男孩曾经被多次抛弃过,男孩的母亲姜嫄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弃”。 据《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后稷还是小孩时,就知道自食其力,知道怎样除草,怎样种植大豆、大麻、大小麦、甜瓜等作物,而且所种的作物都是籽实饱满、硕大的好品种。还说后稷怎样收获、脱粒、加工成熟食品,把它们放在祭祀用的礼器里,尊祖配天,香喷喷的熟食,很快连玉皇大帝也高兴享受了。 上述内容反映了西周时的农作物结构,以及从种到收的技术。 联系上面从后稷的母亲生下后稷开始,《诗经·大雅·生民》的这部分内容完整地把周族的农业起源、农业结构和操作技术,以歌颂的诗句,非常简洁而又生动地描述出来。这是一份极其可贵的农业史文献。 2.古文后稷的翻译,原文是周后稷,名弃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东周洛阳后期又分三周(即:东周洛阳首都里的周王室,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62】死前,封弟弟姬揭为桓公都河南,史称西周【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周朝末代帝王周赧王后来迁于此】,西周桓公死后,他的儿子威公即位。 威公死,他的儿子惠公即位,惠公封他的小儿子另外到巩城立国【河南省巩县】,也称东周。另外还有周武王灭商的镐京宗周【西安市长安区西北】)。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其中共和有14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两周共有三十七位帝王(西周十二王,东周二十五王),约延续792年。 司马迁的原文如下: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 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 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 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 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 公季修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史记.周本记第四》)。 许雨浓的译文如下: 周国祖先后稷(稷指粟或黍属。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的小名叫“弃”。 他的母亲是“有台氏”部落首领的女儿,大家称她为“姜源”。姜源是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帝后。 也就是说,后稷的母亲“姜源”与殷的祖先“子契”的母亲简狄,都是帝喾的妻子,只不过子契的母亲是帝喾的次妃,算起来后稷与子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一天,姜源到野外看到一个巨人的足迹,她的芳心跳动不已,脸上露出了害羞的笑意。 她认为留下足迹的人才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因此想将自己的脚与巨人的脚印合在一起。等她犹豫再三,见四周无人时,她才勇敢地将自己的玉脚与巨人的足迹合上,那一瞬间的感觉让她浑身飘然,这样,姜源怀孕了。 姜源怀孕十月后,生了一个儿子,她以为不吉祥。于是,把这个神话儿子抛弃在狭窄的小巷中。 然而,不管是马还是牛经过小巷时都不踩他。姜源觉得奇怪,又把婴儿抛弃在森林里,正好森林来了一群人,她只好将婴儿抱走,重新抛弃到水渠的冰上(想让婴儿冻死);结果一些飞鸟看到这可怜的婴儿,用羽翼盖在小生命的身上。 经过这番折腾,姜源以为是神在帮这个弃婴,才决定把他养大成人。她看到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成长,想给他取一个小名。 她思来想去,觉得这个儿子是自己开始要抛弃的,所以取名为“弃”。 再说弃从小就有大志,他还是三岁的小孩时,就喜欢种植谷物和桑麻,而且是苗儿茁壮,结下了累累的硕果。 等弃长大成人,喜欢上了农耕。其本领是——知道什么土质种什么样的庄稼,导致农夫学习种植技术都要来请教他。 尧帝听说这件事后,推选弃当了中科院农耕院士。让弃像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研究水稻杂交一样、潜心研究农业技术,天下人因为他都得到了利益。 到了舜帝时,舜帝对这位农业战线上的大功臣说:“弃呀,天下百姓因水旱之灾开始忍饥挨饿,你以后研究农作物的课题时,是不是对各种谷物都能准确地定下播种的时间?” 舜帝说完,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位科学家的大力支持,把弃的封地定在了邰(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后稷”(意思是百谷的皇帝)。这样有别于姬姓。 也就是说,由于后稷对农耕的贡献,舜帝把。 3.农神后()稷 农神后(稷 ) 后稷(周始祖),姬姓,名弃。父帝喾,母姜嫄(“帝喾有四妃,元妃姜嫄生后稷,同母弟曰台玺”)。《山海经》:帝俊生后稷,按照诗经记载为上帝之子。 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为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尧舜之相,司农之神。后稷生于稷山,封于有邰。 后稷少年时,被父母所弃,但却有神异一路保护,《诗经大雅生民》描述后稷是踏着上帝脚印生存出来的,后被唐尧提携为相(晋语辰以成善后稷是相)。唐尧封后稷与有邰(古籍有三种说法:一说虞舜封后稷有邰,一说成汤封后稷有邰),曾在尧舜时代为相,是第一个建立国库粮食储备和畎亩之法,放粮救饥,(一说后稷周弃是始作解梦)赐给老百姓种子,教民耕种,被认为是上古时代功德最大的三公之一,拯救民众免受饥荒灭种。《竹书纪年》:“汤时大旱七年,煎沙烂石,天下作饥,后稷是始降百谷,烝民乃粒,万邦作义”。又说“汤遭天旱七年,明德以荐,而旱不止,故迁社,是以周弃代为稷,欲迁句龙,而德莫继,故作夏社”。又说“尧水九年,汤旱七年,天下弗安,黎民饥阻,拯民降谷,功在后稷,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一说在位共八十年。 4.诗经 大雅 生民 全文翻译 (厥出生民,时维姜嫄)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 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 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注释 (1)厥初:其初。 (2)时:是。 姜嫄(yuán):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 (3)克:能。 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 (4)弗:“祓”的假借,除灾求福的祭祀。 (5)履:践踏。帝:上帝。 武:足迹。敏:通“拇”,大拇趾。 歆:心有所感的样子。 (6)攸:语助词。 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 (7)载震载夙(sù):或震或肃,指十月怀 (8)诞:迨,到了。弥:满。 (9)先生:头生,第一胎。如:而。 达:滑利。 (10)坼(chè):裂开。 副(pì):破裂。 (11)菑(zāi):同“灾”。 (12)不:丕。不宁,丕宁,大宁。 (13)不康:丕康。丕,大。 (14)寘(zhì):弃置。 (15)腓(féi):庇护。 字:哺育。 (16)平林:大林,森林。 (17)会:恰好。 (18)鸟覆翼之:大鸟张翼覆盖他。 (19)呱(gū):小儿哭声。 (20)实:是。 覃(tán):长。訏(xū):大。 (21)载:充满。 (22)匍匐:伏地爬行。 (23)岐:知意。嶷:识。 (24)就:趋往。口食:生恬资料。 (25)蓺(yì):同“艺”,种植。荏菽:大豆。 (26)旆(pèi)旆:草术茂盛。 (27)役:通“颖”。 颖,禾苗之末。穟(suí)穟:禾穗丰硬下垂的样子。 (28)幪(měng)幪:茂密的样子。 (29)瓞(dié):小瓜。 唪(běng)唪:果实累累的样子。 (30)穑:耕种。 (31)有相之道:有相地之宜的能力。 (32)茀:拂,拔除。 (33)黄茂:指黍、稷。孔颖达疏:“谷之黄色者,惟黍、稷耳。 黍、稷,谷之善者,故云嘉谷也。” (34)实:是。 方:同“放”。萌芽始出地面。 苞:苗丛生。 (35)种:禾芽始出。 褎(yòu):禾苗渐渐长高。 (36)发:发茎。 秀:秀穗。 (37)坚:谷粒灌浆饱满。 (38)颖:禾穗末稍下垂。栗:栗栗,形容收获众多貌。 (39)邰:当读作“颐”,养。谷物丰茂,足以养家室之意。 (40)降:赐与。 (41)秬(jù):黑黍。 秠(pǐ):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 (42)麇(mén):赤苗,红米。 芑(qǐ):白苗,白米。 (43)恒:遍。 43)恒:遍。 (44)亩:堆在田里。 (45)任:挑起。负:背起。 (46)肇:开始。祀:祭祀。 (47)揄(yóu):舀,从臼中取出舂好之米。 (48)簸:扬米去糠。 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 (49)释:淘米。 叟叟:淘米的声音。 (50)烝:同“蒸”。 浮浮:热气上升貌。 (51)惟:考虑。 (52)萧:香蒿。脂:牛油。 (53)羝(dī):公羊。軷:读为“拔”,即剥去羊皮。 (54)燔(fán):将肉放在火里烧炙。烈:将肉贯穿起来架在火上烤。 (55)嗣岁:来年。 (56)昂:仰,举。 豆:古代一种高脚容器。 (57)登:瓦制容器。 (58)居歆:为歆,应该前来享受。 (59)胡臭亶(xìu dǎn)时:为什么香气诚然如此好。 臭,香气;亶,诚然,确实;时,善,好。译文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 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 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 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 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 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 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 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 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 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 5.关于后稷的故事农业始祖后稷的故事 一、稻从枫来 鄂东南的农民每年到了吃新米的时候,第一顿饭总要祭神。他们祭的是哪一位神呢?是农业始祖后稷。大冶南边有座神农山,传说后稷在这儿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试种了谷子、麦子和豆类等农作物。 在后稷之前,人类过着群居的生活,春天吃草根,夏天吃野菜,秋天吃野果,冬天猎取野兽。到后来,人类不断增加,野兽被猎取得所剩无几。到了冬天,人们整天打不到野兽,只好去找没有被雪埋住的野果吃。那时候,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大部分植物都被冰雪盖住了。寒风吹来,枫树上的枫球被吹落在雪地上。人们发现,枫树球内的小籽子和松子的味道差不多,又甜又鲜。 后来到了后稷生活的时代,后稷发现,从枫树球里掉出来的小籽子,随着雨水往低洼处流,一到春天,这些小籽子发了芽,慢慢地长成了一棵棵野草,这些野草结的果实有点像枫树球,剥开后,里面也有一粒很甜的小籽子。 过了几年,这些长在沟洼里的野草又有了变化,果实不成球状,变成了刁子,样子和现在田里的稗差不多。后来,经过后稷的不断观察和无数次栽培,才成为现在的稻子。稻子是百谷之首,农民非常感谢后稷,每当新谷割下来,农民会多做几个好菜,先祭后稷,后尝新米。 二、豆从槐出 俗话说,豆有三十六变,麦有七十二翻。豆的祖先是哪个呢?《神异记》里说:“豆出于槐。” 人们发现,槐树的叶、荚和豌豆的叶、荚相差不大。据传,使槐变成豆,也是我们的农业始祖后稷的功劳。 秋天,槐树荚成熟了,槐豆悄悄地掉落到地上。第二年大槐树 下长出了一片槐树秧,这些树秧到秋天结了荚,里面有几粒油亮的小槐豆。 “能不能使槐豆变大点儿,使树变小呢?”后稷这样想,就把槐树种移到自己的住房附近,即后稷坳。以后每月移一个地方,一年移了十二次,槐树变成像现在田野里的野绿豆一样,豆荚很小很小,里面也有小颗粒。 第二年,后稷再把这些像野绿豆的槐树移栽十二次,豆荚变大了一些,就成了现在山上那种野豌豆。 第三年,野豌豆经过后稷十二个月的移栽,就变成了豌豆。豌豆前后经过三十六次移栽,产量高,营养也丰富。后稷又想,仅仅只种一种豆子还是太少了。 传说,后稷有很多徒弟,大徒弟叫油丘。有一次,油丘在山上发现一种树,结了很多野皂角,他把野皂角秧和豌豆秧栽在一起,让它们开花后进行杂交,这些杂交后的豌豆变成不圆不扁的豆子。又经过四十八次移栽,才培育成了蚕豆。油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师傅,后稷非常高兴。 后来,油丘又看到一种树,树荚里也有像豆一样的小颗粒,他把树旁边的小草锄掉,把豌豆栽在旁边与树进行杂交。经过十二次移栽,就培育出了黄豆。 有了豌豆、蚕豆、黄豆之后,后稷和油丘发现:吃了豌豆和蚕豆比吃黄豆的感觉好。后稷和油丘告诉人们:把黄豆作为配料。 油丘还不满足,想把黄豆种变一变。他经常跋山涉水进行调查研究。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农人背了一大捆红豆藤,藤上有很多毛茸茸的小豆荚,里面的颗粒是深红色的。油丘问农人:“这是从那里弄来的?”农人告诉他说,某座山上满山都是。油丘摘些豆荚回去煮熟了尝一尝,觉得味道还不错。于是他又把黄豆和野红豆进行杂交,经过十二次移栽,又培育出红豆。红豆不仅可以食用,还是中药材。 三、麦从杏来 传说麦子是从杏树发展来的。 杏树的栽培人是哪个呢?是后稷。后稷山下有许多野生杏树,长得矮墩墩的。杏子熟了的时候,紫红紫红的,想要吃,伸手就能摘到,吃起来又酸又甜。人们吃完杏,杏核随手扔。有杏核的地方,第二年就长出一棵棵杏树秧。 据传,一次,后稷无意中把一枚杏核扔进了烧茶的陶罐里,随后那枚杏核又被倒在外面的垃圾堆里。到第二年,垃圾堆里长出一棵杏秧。后稷很惊奇:陶罐里的水滚烫,它怎么能发出芽来呢?后稷觉得这棵杏秧有些特别,就对它注意观察。过了很久,这棵杏树结杏子了,比野生的杏子又大又多,并且好吃多了。后稷又惊又喜,他收集了许多杏核,用热水浸泡后,在山坡上一片片地栽种。后稷把这个巧妙的方法告诉附近的农民。从此以后,人们种杏子,先用开水浸泡杏核后,再种下去,就能获得更多的果实。 又有一次,后稷发现,杏子树下有一种野生的燕麦,以前它是没有子实的,现在长出了小颗粒。后稷看在眼里,又产生了试种的念头。他种几行燕麦就栽一行杏树。从此以后,杏子比从前甜,燕麦比从前饱满。再把燕麦和其它麦子杂交,又变成了一种植物,它就是现在的大麦。后稷看到大麦的壳太厚,又把大麦和野生麦杂交,就长成了现在的小麦。 6.周始祖 是谁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诗经·生民》篇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周的始祖母为姜嫄,她践踩了巨人的足迹而心动有孕,生下了后稷。这个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里的“帝”据说就是帝喾,可见周族的起源与黄帝族的高辛氏有一定关系。 后稷所以名弃,是因为他曾经三次被抛弃。先被抛弃在隘巷中,路过的牛羊都不踩他;又被抛弃在树林里,却被前去伐木的人抱回;第三次被抛弃在寒冰上,却见一群大鸟张开翅膀来覆盖他。《诗经?生民》所记载的这种弃子仪式,很可能与原始时代某种宗教礼仪有关。弃在经过严峻考验后,被认为是神异式的人物,长大后便在氏族中有了很高威望。 弃精于农作,他所种的谷物“实方实苞,实种实裒,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很受人们称赞。在古人印象里,后稷的农穑是大有功于民的伟业,《尚书?吕刑》就把他和伯夷、大禹并列,说是“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弃还是观象授时的能手,相传他善于观测辰星以掌握农时。在很长时期里,周族首领世称后稷,可见周族是得力于农作的发展而兴起的。古代文献中多说弃的时代的周族所居与“禹迹”有关,据推测当时的周族生活在今晋境的汾河下游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