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取网名四字成语【逃之夭夭】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为鬼为蜮】 《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朱熹集传: “蜮,短狐也,江淮水中皆有之,能含沙以射水中人影,其人辄病,而不见其形也。”后以“为鬼为蜮”比喻使用阴谋诡计,暗中害人。 【求之不得】 追求或寻找不到。本谓不遂所欲。《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多用于意外地遂愿。 【鱼跃鸢飞】 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 “言上下察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於上下。其上则鸢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后以“鱼跃鸢飞”谓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 【高岸深谷】 ①指幽僻的处所。②形容幽峭深邃。③《诗·小雅·十月之交》: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后因以“高岸深谷”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 2.四字成语网名最好是出自诗歌中诗经唯美古典诗句网名,诗经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古籍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化诗歌典籍,在诗经中,有许多美丽的故事,许多美丽的诗句,本文为您搜集的正是那些美丽动人的诗句。 诗经唯美古典诗句网名: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 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诗经邺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35、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老子)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3.求四字文艺诗意的网名大概六个,最好是从诗词中选出来的 拒绝非主流我不知道你具体的目的和选择方向,所以就选了几个。 细雨葬花 秋风碾碎平湖月,细雨踏平雾里花 清风满袖 这个不用我说 哀筝谁弄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雾失楼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对于这个还有一个对应的 :烟锁碧落 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赌书泼茶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云鬓斜簪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余名花枝 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余名字。 你先看看 4.四字《诗经》有哪些《关雎》《子衿》《桃夭》《击鼓》《氓》《关雎》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 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子衿》子衿 先秦:佚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末章写她在城阙等待情人而不见来,心情焦灼,来回走着,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一样漫长。 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划了诗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法,在后世文坛上发展得更加细腻,更加深刻,更加多样化,而上溯其源,三百篇已开其先。 正如钱锺书《管锥编》所指出的那样:“《褰裳》之什,男有投桃之行,女无投梭之拒,好而不终,强颜自解也。《丰》云:‘悔余不送兮’,‘悔余不将兮’,自怨自尤也。 《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桃夭》先秦 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击鼓》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 该诗叙述了一位征夫对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流泪蒙眬,肝肠寸断!《氓》先秦 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 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