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规律

1.唐诗有什么规律可言 押韵有什么讲究 如何讲究

唐诗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一,五言古诗。如李白的《春思》

二,乐府,如王昌龄的《塞上曲》,李白的《关山月》

三,七言古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四,七言乐府。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

五,五言律诗。如张九龄的《望月怀古》

六,七言律诗。如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七,五言绝句。如,王维的《鹿寨》,《相思》,李白的《静夜思》

八,七言绝句。如贺知章《回乡偶书》,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讲,只要能分清楚所学过的诗是属于哪一类的(这些在学每一首诗时书本上或者老师都会讲到),以及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就可以了。

押韵,其实很简单,注意好平仄的交替,

另外,在唐诗里面讲究的是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押韵

也就是说,单句可以不押韵,但是双句一定要押韵。

当然,如果是诗的句数多的话中途是可以换韵的。

其中的技巧可以通过多点研读唐诗来体会。

2.中国古代诗词有什么基本规律

分为四言诗(诗经),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注重意境,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 古代的诗歌概括力强、体制小,所以要求语言比较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3.古代诗歌规律

叶圣陶先生说过,青年人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植,最好的凭借是诗歌,但眼下许多学生,对诗歌却一脸困惑,望而却步,更谈不上品味意境,悟出思想。

观其困惑的根源,是缺少鉴赏诗歌的基本指导———诗歌本身的运作规律,没有切入点,找不着理解的突破口。本文就古代诗歌运作的两条规律———作品反向表现生活和比衬、托物寄寓情感来进行阐述,以期帮助学生打开鉴赏思路,梳理鉴赏流程,达到涵养性情,培植想象力、创造力的目的。

一、作品反向表现生活 弗洛伊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欲望的人,却能在他创作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起一种替代的作用,借幻想来过瘾。李渔更承认他作品里喜欢的“幻境”,正是他生活中酸楚“真境”的“反”映。

咱们也有这样的阅读经验,作品里人物本事高强,越脊行瓦,打遍天下无敌手,脑子里不存朝廷王法,官府命令,而其作者,偏是受束缚甚多,受迫害深重的底层人士。一个贫困潦倒的书生,一举及第,甚或成为状元,更甚者成为驸马爷,其作者也大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屡试屡败的穷酸书生。

这些人的潦倒、愁苦、愤懑全靠反向表现来获得某些排遣,慰藉和补偿,这是活人的止痛药、安神剂、销魂散,而非作者的防腐溶液,他们不是想借此名垂千古,文表后代。 下面分两点来谈这条规律在诗歌中的运用形式。

1.赞桃源之美好,憎现实之丑秽。 陶潜《饮酒》一诗,文字表面是沉醉于大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诗的深层意境却不在于此。

它是借超尘脱俗的自然美来反向表现这种美在社会中的缺失,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污秽,叫人们亲近大自然实则是启示人们要远离污秽的生活,蔑视混浊官场,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来抒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感。其“桃花源诗”更印证了这一点,当时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剥削压迫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加上战乱纷起,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社会一片混浊,对于陶渊明而言,哪有他所追求的安定、和平?哪有他期盼的平等、自由?于是,只好隐居山林,用诗来实现他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寻求慰藉,抨击生活的丑恶。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把在青松明月之下,翠竹碧莲之中,一群浣女的歌声笑语,写得空灵极至。为什么刻意绘画出那么纯洁美好的图景?原因是现实生活中缺失这种美好,缺失安定纯朴的生活,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点出对污秽社会的憎恶,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屈原在《涉江》一诗中与仙人为友,怀瑾握玉;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衣霓马风,跨鹿访山,都抒发了对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靠幻境来实现满足。 2.发思古之豪情,泄生活之郁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作品必须反映生活。

有的作品言及英雄及其风流,其目的是为了自喻,是为了对比衬托出现实生活中作者的不得志、苦恨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苏轼在《赤壁怀古》中谈周瑜“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使“樯橹灰飞烟灭”,而谈自己则“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思幕古人风流,实叹自己虽满怀报国之志,然而不被重用,一事无成,抒发理想报复不得实现的愤慨。追慕古人,是为了自况,但古人留下了风流业绩,而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

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对自己遭贬的苦闷,对生活的不公平,以及无可奈何的感叹,都道了出来。辛弃疾理想和报复不得实现的愤慨,也是如此。

追想雄踞江东的孙权,追念气势如虎的刘裕,无不是表明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为国建立功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尾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明确表达了自己想再驰骋疆场北伐收复中原的壮志。

但现实并不给他机会,生活中的辛弃疾仍旧是不得志、苦闷,这些都是偏安一隅、不思收复故土的昏愦南宋小朝廷所致,最终他也只落得无可奈何的叹息。这都可以说是“借他人之杯酒,浇心中之块垒”。

二、比兴托物言志 “诗言志”。靠什么“言志”?靠形象,形象是诗人捕捉到的特定自然物,是诗人审美理想的载体,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

当然,不同物象会寄寓不同的情感,甚至同一物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甚或在同一诗人手下,也会因作者的主观情感、自身处境的不同而承载不同时情感。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自然物被感情化为物象后,具有稳定的承载意义。

“花中四君子”寄寓高洁,“岁寒三友”寄寓坚贞,吉祥动物寄寓美好,“边塞之音”寄寓凄惨,鹏鸪之声寄寓悲凉,这需要我们平时积累一些能蕴含品格和追求的灵洁风物。 就具体的诗句而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花、燕代美好,繁花虽已凋落,但另一种美好事物将会到来,所以大可不必哀伤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人心志高洁的自喻,可谓冰清玉洁,一尘不染。“且放白鹿青崖间”,寄寓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喻志,意在坚贞。

屈原笔下的“露申辛夷,鸾鸟凤皇”,也是他自身品格、志向的自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之情,以“柳”喻“留”,令人黯然销魂。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清角之音,造凄冷之。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