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教王铎的《行书五律诗》的释文峰石明夜雪;轩斋发椒花。 此联作于崇祯十三年(1640)夏,时王铎49岁。《中国书法》2002年第12期封底今人书作“轩斋发柳花”,谬也。 于文义、文理皆不能通。未见有将柳植于屋舍之内者,而且还居然长出了柳絮。 疑其将草书“椒”(见图)字误作了“柳”。这是一副写景联。 上联言,夜雪映照下峰石显得十分明亮。是从高处着眼,状高山雪夜之景,惟亮益凸显高寒。 下联之“轩斋”,指高敞的外面有走廊的屋舍。“椒花”:指椒的花。 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晋·刘臻妻曾于正月初一作诗名《椒花颂》,后常用为春节之典。 下联目光转向低处,状轩斋之景:椒花初放,已是春意浓浓。春将至,故椒花始放。 此亦不啻于祝春之《椒花颂》耳。此联作者对联文的构思是用心良苦的,高景对低景、外景对内景、严寒对温暖,对仗工整而巧妙。 “明”字“发”字尤为传神。绘出一幅迎春图。 是为佳作。此联行书书法奇崛夭矫,其章法整齐中有错落,富于变化,有气势。 2.历代行草精选:明·王铎(行书诗卷)怎么样,历代行草简述如下:草书的产生于东汉,历朝历代出过许多的草书大家。 东汉至三国 张芝,代表作《草书帖》;西晋 索靖,代表作《出师颂》(章草);东晋 (书圣)王羲之,真行草皆精,草书代表作《初月帖》;唐朝 张旭,代表作《古诗四帖》;唐朝 怀素,代表作《自序帖》;五代 杨凝式,代表作《新不虚词》;宋朝 黄庭坚,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元朝 赵孟頫,代表作《草书千字文》明朝 宋克,代表作《急就章》;明朝 祝允明,代表作《滕王阁序并诗》;明朝--清初 董其昌,代表作《前赤壁赋》;清朝 王铎,代表作《草书诗卷》;清朝 傅山,代表作《千字文》;近现代于右任,代表作《标准草书帖》;来楚生《千字文》、林散之《自作诗论书》、启功《论书绝句》。 3.王铎《草书杜甫秋兴诗卷》是怎么体现非理性色彩的王铎是在明末清初个性解放思潮中出现的代表性书家,他与稍前的徐渭、张瑞图,以及同时代的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一道,突破元、明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的传统帖学的限制,注重个性、独创和主体情感的抒发,把行、草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也因此成为明末清初书坛的“中兴之主”,在当时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在其身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与赵孟頫一样由于“贰臣”的身份而未能得到公正的评价,但从清末康有为、吴昌硕开始,他的地位又重新得到肯定,影响力也不断提高,甚至远及东瀛,成为对现代日本书坛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书家之一。王铎行书先学王羲之,其后又取法米芾。 至于草书,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属于“二王”的“正统”派,但从其作品中不难发现黄庭坚等宋代书家的影响,如此卷用笔提按顿挫的丰富变化便更接近于黄氏草书。虽然王铎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明代度过,但其书艺真正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是在明亡之后。 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明朝的灭亡对他内心的打击可想而知,因此,沉迷于书法中勤加钻研便成为他排忧解愁的主要途径。而杜甫的不少诗篇描述了战乱连绵、国家衰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穷途末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引发王铎内心的共鸣,于是他常借助杜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无限感慨和悲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