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发展的诗句有哪些1、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释义】:有朝一日鹏鸟像东风一样飞起,就会去除一切障碍直冲九天云霄。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释义】: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3、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释义】: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释义】:登上山顶,看周围的山都低矮了。 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释义】: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释义】: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释义】:时间无情,花谢了可以再开,每年一度,人却只能往前走。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维《登鹳雀楼》 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释义】: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1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释义】: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下地寻找心中的太阳。 2.表示发展快,好的诗词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一: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3.关于变化的诗歌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 长江、黄河横越的山川 神洲处处呈现出灿烂 辉煌的征程 如金色的灯盏 光芒照亮了远航的船帆 我的祖国 您用睿智的灵魂 带领普天大众 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使祖国鲜花般娇艳 描绘出东方的璀璨 我的祖国 鲜花般美丽的祖国 从你的精神里 从你的蓝图中 读懂了燃烧的灵魂 开拓辉煌明天的艰辛 我的祖国 从边疆到海岸 有你的娇娆美丽 我怀揣质朴的情感 将满腔的深情遥寄 愿祖国更加繁荣璀璨 我的祖国 黄河、长江、长城 铸就了亘古的河山 改革、开放、发展 点亮世界的眼光 我自豪于祖国的辉煌 我的祖国 黎明般的太阳 怀抱着坚定的信念 将澎湃的斗志 化作永恒的执著 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伟大的祖国 东方文明的摇篮 犹如奔驰的列车 迎着世纪的曙光 擎起燃烧的信念 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4.以发展的眼光看到事物的多样性,求例子,谢谢运用科学、辩证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全面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不断变化发展。如果用静止、孤立、绝对化的观点看问题,往往会滞后与偏激。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传统的教材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思想往往集中于剖析她的虚荣心,由此上升到对社会制度的批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化的开放、视角的多元化,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变得理解和宽容——对她诚信精神的肯定、责任勇气的赞美和人性的理解,使她的形象变得可爱了。这一变化,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社会观念更为理性和辩证,更重视人自身的理想、愿望和诉求。 课文《唐诗过后是宋词》中,葛兆光教授阐述了因为时代变化带来观众口味的变化,使得流行歌曲在1990年代受到追捧,而高雅诗歌却在同一时代曲高和寡。作者认为深层原因在于流行歌曲融入了深切的思乡情绪、人生喟叹、社会关切、故旧情怀;而诗歌无病呻吟、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自绝于人。他以“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历史进程来预示流行歌曲将会取代高雅诗歌成为新时代大众艺术的主流。可是我们发现葛教授的预言并未实现,原因并不在于这两门艺术形式的对决,而在于世纪交汇之际文化和艺术形式走向多元,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难以成为霸主。现在的艺术领域,已是多种形式并存俱荣的时代,超越了葛教授当年文章中的“两维”领域。 第二,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善于把文章的表现对象放在与有关事物的联系比较中进行考察。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分析问题时,要看到事物内部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免偏颇。 隋炀帝在历史上是暴君,他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深重灾难。可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却在《汴河怀古》中冷静地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客观地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促进南北经济发展,后世享用至今,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秦始皇建万里长城。这首怀古诗让我们看到秦、隋亡国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开大运河和建万里长城本身,而在于国君“水殿龙舟事”的源头——践踏民生的“独夫”之心。 《世间最美的坟墓》不孤立地写托尔斯泰墓,而把它和那些豪华的墓葬——“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相互比照,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来对比否定其他伟人,是否公正和客观呢?辩证地说: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都是伟大的人物,他们本有资格享受死后的荣华,所以对比并非为了贬低他们,而是能更加突出唯有托尔斯泰墓“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第三,要看到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多种可能的因素,抓住最主要的矛盾和最关键的原因,剔除次要的枝节或表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展示了蔺相如的过人胆识和非凡口才,他以外交家的魄力战胜了秦王,为赵国赢得了国威和荣誉。可是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真相却使我们清醒和冷静:蔺相如的三寸不烂之舌真的能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秦王真的会败给他?原来,当时秦对外扩张的中心由向东推进改为南下攻楚,所以秦王不因和氏璧的小事与蔺相如乃至赵国纠缠、又在渑池会上与赵修好,为的是防止赵国掣肘自己攻打楚国的计划——其实真正抓大放小、不以一时之怒而影响统一大计的乃是秦王!在《屈原列传》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隔壁楚国的命运。蔺相如立下的“功劳”,只是秦国统一趋势中一朵拍击的浪花而已罢。 至于举例。比如大家都说民主好,那么我便找出他不好的地方,有点儿“唱反调”的意思。但是也是全面看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