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而字的用法古汉语而字的用法: 〈名〉 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 〈代〉 (1) 你(们);你(们)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而翁-----你的父亲 (2)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个人。 〈连〉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可不译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 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5) 结构助词,用于介宾结构修饰的状语之后。 应收股利是指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以及应收其他单位的利润。(“的”式定语从句结构中,介词“因”构成的状语表示动词“应收取”“应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辅助状语对动词的修饰。) 〈动〉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通“能” ①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参考资料: /view/42439.htm 2.文言文“而”字用法“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古代汉语中“而”字的用法1、相当于“之”。 《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君子以说的多做的少为耻。 2、表语气。略近于“兮”。 《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译文: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党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 3、如同、好像。 《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译文: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带下垂飘左右,那些贵族的女儿,发如蝎尾翅在首。” 4、因而、所以。 《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文: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5、如果。 《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扩展资料: 一、说文解字 1、文言版《说文解字》: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 2、白话版《说文解字》:而,脸颊上的络腮胡子。字形像毛发之形。《周礼》上有句子说,“振作起它的麟和脸颊上的毛” 。所有与而相关的字,都采用“而”作边旁。 二、相关词汇解释: 1、因而[yīn ér] 连词。表示结果:他是无私的,因而也是无畏的。 2、时而[shí ér] 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天空中时而飘过几片薄薄的白云。 3、故而[gù ér] 因而;所以:听说老人家身体欠安,故而特来看望。 4、反而[fǎn ér]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风不但没停,反而越来越大了。 5、既而[jì ér] 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头上,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 4.虚词“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5.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义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溪水若寒 文言文语法之“而”的用法文言文中的而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表修饰翻译为:。地或不翻译表转折翻译为:但是表并列翻译为:而且表承接翻译为:然后或者就表因果翻译为:所以或者因而初中生如果对于而的用法不清楚,很容易在考试中课内文言文的选择题中出错。在课外文言文中的两道翻译题中出错,甚至对于整篇文章意思都搞错,因此,主要教给学生判断的方法。先从课内几篇文章入手举例说明。一:表修饰时看前后词性,往往是后面动词而前面是副词。例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例2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二:表示转折时,前后词语或句子形成一种对照或者反差,如: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例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例3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三:表并列时词性也相同但是和转折的区别在于前后词语的含义没有对比,意思相近。例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例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例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四:表承接时前后两个动作往往是先后发生的顺序,或者是事件的先后发生顺序。例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例2攻大泽乡,收而攻蕲。《陈涉世家》五:例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例2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岳阳楼记》通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来进行复习,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课 6.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举例)有哪些一、而 1、表示对称或领有,相当于“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西周佚名《诗经·大雅·桑柔》 译文:朋友你啊可嗟伤,岂不知你装模样。 2、表示指示,相当于“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译文: 都是被逼迫的,君是这样妾我也是这样。 3、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 4、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5、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二、之 1、动词,到,往。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 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彼竭我盈,故克之。——春秋时期左丘明《曹刿论战》 译文: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3、指示代词,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 5、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汉朝刘向《塞翁失马》 译文: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 7.《诗经·采薇》中的“矣”的用法是一、矣:这里用作句末音节助词,无实意。 二、扩展知识: 1、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起渲染的作用,延长音节便于情感的抒发。还有诗中的“曰”字也是。 2、原文全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