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十七讲之第十七讲摘要及读后感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 “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读后感)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 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 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中国作文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 啊,读宋词我真快乐!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唐诗宋词读后感600字_我读《宋词》有感。 2.唐诗鉴赏举隅怎么样昨天看《中国青年报》,有篇关于本书的评论。 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认为,在浮躁仓促的当下,年轻人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经典阐释。 “因为经典的标准与共识不仅属于空间,也属于时间。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时空转换之后,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古典美感的全部魅力。 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他认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忙碌的当代人,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个人的精神归宿。 据介绍,“名家品经典”包括夏承焘的《唐宋词品鉴》,夏承焘、盛静霞的《唐宋词选讲》,程千帆的《读宋诗随笔》,刘逸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霍松林的《唐诗鉴赏举隅》、《宋诗鉴赏举隅》,艾治平的《花间词品读》、《清词品读》等近十种。作者夏承焘、盛静霞、程千帆、刘逸生、霍松林等,均为现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一流学家。 一方面,他们所品读鉴赏的诗、词、文、小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经典;另一方面,他们学养深厚,学贯中西,眼力独具,表达古雅。其鉴赏文字也代表当下中国古典诗、词、文、小说品读的高水准。 品读经典,关键是“知识正确” 在康震看来,“名家品经典”系列丛书就是一套阐释经典的经典精品。“说它经典,是因为阐释者都是20世纪以来唐诗宋词研究的名家大师,他们对唐诗宋词的阐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早已成为社会民众理解、欣赏唐诗宋词的标准与共识。” 他说,李白、苏轼、辛弃疾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往,他们的精神成就之所以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就是因为有夏承焘、程千帆、霍松林等经典的阐释者——“他们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圣贤与民众,意象与生活,诗词与人生的精神光缆,成为我们穿越盛唐气象、大宋雅韵的引领者。” 近年来的图书市场,对中国经典的“品读”、“诠释”、“新解”、“大话”铺天盖地。 为什么要出版这套“名家品经典”?出版方表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品质与某些市场化的“品鉴”与“大话”有本质不同。有些“品鉴”,或因作者学养不足而哗众取宠,或因选文不精而粗制滥造,或热炒作秀、市场唯上。 它们所形成的市场风潮,不但没有将中国的文化经典进行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地精华呈现,反而多有错读、粗读、滥读、误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伤害。 “关键是它的‘知识正确’。” 学者鲍鹏山说,“这套书鉴赏的作品,都是公认的古典文学名篇。既代表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成就,又体现着多样性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这些作品,涉及文学史、文体史、作家生平和风格等诸多知识。能否正确叙述和传达,不仅是作者的水平问题,还有作者的态度问题——这些大家是相应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学风优良,学品可靠,学术规范严谨,所以,读这样的书,不会在知识上被误导。” 鲍鹏山批评道:“当下很多类似‘古典诗词鉴赏’的著作或讲演,大行其道。但多是很有限的阅读经验和偏狭的鉴赏趣味,天马行空,随性延伸。 毫不顾忌作品本身之客观情实、之古韵国风。这类‘鉴赏’听多了、读多了,不仅会降低古典诗词的品位,败坏学术品格,甚至还会给大众头脑中塞进一大堆错误的‘知与识’。 非但不让他们接近‘真与美’,反而误导之趋近歧途。”还有专家则认为,大部分读者读书是盲目的,往往随波逐流,跟风而动。 因而近几年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伪国学热”风潮。 因此,鲍鹏山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一个好的选本可以让读者窥斑知豹,经过大家的分析、鉴赏、导读、指点,一般读者可以由此门径,入古典文学的堂奥。一套货真价实的“名家品经典”,可以对当下的“伪国学热”起到一种对峙作用。 唯有大家,才能在时空坐标上观照经典 康震则从中国诗歌历史评价“名家品经典”的价值。他认为,唐宋诗词的经典性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抒发情怀最精粹最敏锐的诗歌形态。 就诗歌形态而言,唐宋诗词的格律、意象、语汇达到了最精密的程度。“在诗歌的最初,格律是自发的,是一种悦耳的协调感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因循继承。 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累积,对美的追求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而格律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悦耳的经验,更成为悦神悦志的精神节拍。并且,在无数次的演练学习中,悦神悦志的节拍将格律诗推向民族审美意识最巅峰的体验——在这套选本中,这些得以充分体现。” 他说。 以霍松林的《宋诗鉴赏举隅》为例。 其中品鉴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说:“王安石变法,受到猛烈攻击,阻力极大,因而罢相。二次拜相,赴京师途中疑虑重重。 这首诗,便是心态的外化。有的鉴赏家东拉西扯,全未搔到痒处。” 不仅言诗,更言世情与情志。如,品鉴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言:“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学习榜样。 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堪称诗人小传。其传承之来龙去脉,一览无余。” “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康震。 3.求高中生书单这两天,“杭外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书单”在微博上被热炒起来,转发几千次。 其中列出100多本书,20部深度电影,让网友惊呼——看来现在的高中生真的不得了哇! 经典散文 (中国)北岛《午夜之门》《青灯》等 (中国香港)梁文道《常识》 (中国)朱大可《记忆的红皮书》 (中国台湾)龙应台《目送》 (中国)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 (中国)季羡林《牛棚杂忆》 (中国)史铁生《病隙碎笔》 (中国)巴金《随想录》 (中国)汪曾祺《蒲桥集》 (美国)爱默生《爱默生散文选》 (英国)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 (日本)川端康成《花未眠》 (中国)周国平《周国平散文》 乌托邦: (中国)老子《道德经》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英)莫尔《乌托邦》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反乌托邦: (英)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小说《美丽新世界》 (英)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 (英)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庄园》 (俄)尤金·扎米亚金小说《我们》 (捷克)哈耶克论著《通往奴役之路》 (英)威廉·戈尔丁小说《蝇王》 (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纪实小说《古拉格群岛》(上下) (德)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中国)老子《道德经》 (中国)庄子《庄子》 (德)叔本华《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人性的,太人性的》 (法)帕斯卡《思想录》 (法)蒙田《蒙田随笔集》 (中国)余冠英《诗经选注》 (中国)程俊英《诗经注析》(与蒋见元合注)、《诗经译注》 (加拿大)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迦陵说词讲稿》等 (中国)苏缨、毛晓雯《唐诗的唯美主义》 (中国)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中国)苏缨、毛晓雯、夏如意《纳兰容若词传》 (英)约翰·密尔《自由论》 (美)林达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我也有一个梦想》《总统是靠不住的》《如彗星划过夜空》等 (中国)刘瑜《民主的细节》 (中国)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等 (中国)熊培云《思想国》《自由在高处》 (中国台湾)龙应台《请用文明来说服我》《野火集》《美丽的权利》等 (中国)傅国涌《百年梦寻》 (中国)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汉)司马迁《史记》或《楚汉风云录:史记精华》 (唐)吴兢《贞观政要》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中国)张鸣《摇晃的中国》 (中国台湾)柏杨《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中国)辜鸿铭《中国人精神》 (中国)吕思勉《中国通史》 (美)威廉·L·夏伊勒《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中国)王国维《人间词话》 (中国)宗白华《美学散步》 (中国)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 (中国)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 (中国台湾)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陈丹青《荒废集》《退步集》 (中国)北岛、李陀《七十年代》 (中国)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 (英)戴维·洛奇《小说艺术》 (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中国)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德)马克思、恩格斯《**宣言》 (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捷)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法)波伏娃《第二性》 (法)加缪《反抗者》 (中国)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汪丁丁《串接的叙事》《海的寓言》等 《圣经》选读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国)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中国)南怀瑾 《论语别裁》 (中国)尚荣译注《坛经》 (中国)庄子《庄子》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中国)刘小枫《沉重的肉身》《拯救与逍遥》《拣尽寒枝》《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等 (奥地利)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 4.什么经典书最好看爱的教育 童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鲁宾逊漂流记 骆驼祥子 《牛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茶花女》 《三国演义》 《呼啸山庄》 《傲慢与偏见》 《家》《春》《秋》 《母亲》 《许三观卖血记》 席慕容的诗 唐诗宋词一定有用!也会学!《儒林外史》、《窦娥冤》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杂感选集、郭沫若诗歌、雷雨、围城、呐喊、彷徨、骆驼祥子、艾青诗选、老舍、巴金、贾平凹的等 2.鲁迅小说选: 或者读《呐喊》与《彷徨》。中学选鲁迅作品很多,这两个集子,能够大致了解鲁迅作品。借助鲁迅作品,可以形成把握中国社会的基本概念,比如"国民性"、"看客"等等。 3.《雷雨》 中国唯一值得一看的戏剧作品,中西合璧。 4.《边城》《围城》 《围城》很有趣,《边城》则代表中国作品的一种类型,或许在某一天,你会回味它,甚至梦萦魂牵。 5.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以及散文选 在现代小说方面,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张爱玲代表了一个高峰,到现在也无人超越。 6.唐诗宋词 找好一点的本子,或者诵自己喜欢的诗人词人的作品。 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这是一本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 8.希腊神话故事 这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9.《小王子》《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优秀的童话作品,意义在于可以不断地结合自身生命来阐释。 10.爱因斯坦、罗素等大科学家的人文随笔(找好的选本)。 科学与人文在更高层面的融合,会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11.泰戈尔和纪伯伦的诗,以及西方一些诗选 12.《百年孤独》 13.《基督山伯爵》 14.《圣经故事》 15.金庸小说 哲史政名著类 1.《史记选》 既学历史,又学文学,更练习古文。 2.《万历十五年》 3.《近距离看美国》 4.《苏菲的世界》 当代评论及散文类 1.龙应台 2.王小波 3.余秋雨 4.摩罗、朱学勤 科学读物类 《时间简史》 报刊类 1.《咬文嚼字》 2.《南方周末》 3.《散文选刊》 4.《中学生阅读》 其他 1.《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2.《童话人格》 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4.若干名人传记 如《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