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有皓字的诗句1、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出自唐代李白的《西施 / 咏苎萝山》 译文: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2、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出自宋代姜夔的《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译文: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洁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么的清冷。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独自归去。也没有个人照管。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出自唐代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译文: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 4、四皓同无为,丘中卧白云——唐代:吴筠《高士咏。商山四皓》 译文:秦汉时期四位名士都是没有作为的,就犹如躲在丘后的白云。 5、皓皓一何洁,更暴以秋阳。——宋代:钟辰翁《水调歌头·皓皓一何洁》 译文:看起来很洁白的样子,在秋天的太阳中暴晒。 2.带有“皓”字的古诗或诗歌(要有名的)一、月是中秋明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二、回文诗 正 高山流水观月皓 萧笙伴景秀池清 落叶秋风临楼阁 情言尽话莫思愁 反 愁思莫话尽言情 阁楼临风秋叶落 清池秀景伴笙箫 皓月观水流山高 三、诗经·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3.云来皓的古诗 鉴赏云 唐代来皓的七绝《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山藏水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 [编辑本段]静夜诗 原版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 备注:现存《静夜诗》是明代以后的版本。11世纪宋蜀本的《李太白集》即是原文,并且目前日文版本也用的是李白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