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在外国

1.外国人写的唐诗有哪些

外国人的诗都是白话文一样的东西,更容易背吧。再说诗是外国人作为课外兴趣学习的东西,跟艺术差不多,不是必须的吧。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谁知道哪个外国洋人老头喜欢唐诗,致力于翻译唐诗的

西方学者译介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唐诗)是从1898年赫本特·翟尔(Herbert Gile)的英译本《中国诗词》(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开始的;20世纪20年代末或1929年威特·拜讷(Witter Bynner)在纽约出版了英译本《中国诗选》(A Chinese Anthology,美国最早的英译《唐诗三百首》);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 译过汉武帝的《秋风辞》和李白的《长干行》等不少唐诗。 1940 年伦敦出版了叟姆· 杰尼斯(Soame Jenyns)《唐诗三百首选译》,1944年又出版了该书的增补版本。杰出的美国女翻译家阿瑟·薇丽 Arthur Waley (1889-1969)翻译出版了《诗经》,同时她生前至少还译了170 首包括唐诗在内的中国古典诗词。1971年纽约出版了A.R.戴维斯英文版《杜甫》(Tu Fu)一书;1973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了阿塞 · 怀特 Arthur Wright《唐诗赏析》(Perspectives on the Tang);1987 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许渊冲、吴钧陶等 39 位翻译家们英译的《唐诗三百首》(在美国诗歌翻译出版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受到华人和美国学界的欢迎)。近两三年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等高等学府又推出了唐诗的 320 首的英译本及其配套的音像制品,其中所选编的唐诗译文有局部的更新。

本世纪以来中国古典文学或古典诗词课程在美国高校颇受欢迎,开设中文课者有增无减。有关专家学者教授对中国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似乎了如指掌。如,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以查尔斯·艾根(Charles Egan)为首的导师们所设计的中国文学课程几乎荟萃了从古至今所有中国文学领域的精品。从他们的课程编排上,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伟大诗人的名字也不难找到舒婷、北岛等我国当代诗人的名字。与此同时不仅出现了“汉语热”或“中文热”,也出现了“英译中国诗歌热”的势头。出现了一些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译介的学者。如当代美国诗人萨姆·哈米尔(Sam Hamill) 就是其中一位少壮派的代表人物。

3.在外国,诗歌的情况如何

诗歌欣赏,无论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规律。

比如说,都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追求诗的意境美;都要驰骋想像的翅膀,获取言外之旨的蕴藉美;都要反复吟诵,领略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等等。然而,欣赏外国诗与欣赏中国诗又有所不同。

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外国诗同中国诗本身的差别(需要说明,外国诗这个概念极其宽泛,除了中国诗以外,世界各国的诗都可以包括在内。其中有些东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它们的诗或受中国影响,或同中国诗比较接近,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外国诗中的西方部分,以欧美诗为主)。

每一国的诗都植根于它民族的土壤,反映着不同的民族生活、时代风貌、社会习俗,在诗体、风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拿中国诗同西方诗相比,中诗重抒情,西诗重叙事;中诗以简隽短篇为优,西诗以长篇史诗见长;中诗讲含蓄,西诗多明朗……差别甚多,论诗的标准自然也有所不同。

其次,是翻译的转折。诗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的,因为诗的音韵,诗的内涵是很难翻译而不受损伤的,无论是直译(按字义译),还是意译(按意思译),都将丧失许多原诗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

正像茅盾先生所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的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译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

(《译诗的一些意见》)阅读译诗比起欣赏外国诗的原作,意趣锐减,不可同日而语。再者,是读者的口味。

中国人吃面包香肠,总觉得不像正式饭食。中国历来以诗国著称,自己有世界上最丰富宝贵的诗歌遗产,唐诗宋词几乎家喻户晓,从而也养成了我们自己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中国人往往以欣赏中国诗的眼光、心理去鉴别外国诗的优劣,这就容易发生偏差。

以上三方面因素造成了我们在欣赏外国诗时的一种隔膜感和心理障碍。那么,欣赏外国诗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评价、鉴赏外国诗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宜苛求外国诗的音韵美。 我国明代诗人谢榛说过,好诗应当是“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四溟诗话》)。

这四条标准里,除了第四条外,前三条讲的都是诗的语言美和声韵美。黑格尔也曾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惟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重要。”

的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吟诵如歌、悠扬悦耳,是诗的魅力之一,这对于格律诗来说尤为重要。自由诗虽无严整的格律,但仍需用别种方式体现出它的语言美和声韵美。

然而,这种语言美和声韵美,一旦换了一种别国语言,它的美也就至少丧失大半了。因为各国的语言结构和特征差别很大,翻译主要是词语和意思的转达,却不可能转达语音。

英国诗人雪莱在《诗辩》中曾说过,“诗人的语言牵涉着声音中某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倘若没有这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诗也就不成其为诗了。”所以他认为“译诗是白费力气。”

这话虽然失之偏激,但有相当的道理。比如,我们读一下梁宗岱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十八首: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给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你的长夏将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译者严格遵照莎翁的十四行体的格律,以四、四、四、二的句式,译成ABAB(天婉践短)CDCD(烈蔽折毁)EFEF(落芳泊长)GG(睛命)的韵式,译得很显匠心,文词优美,诗意甚浓。但这种韵律适用于英语的特点,却不适合汉语。

我们读惯了中国诗的押韵方式(或一韵到底,或偶句押韵等),对于莎氏的这种韵律仍难感受到它的音乐美。 再如,雪莱的《西风颂》有许多模仿西风劲烈的声音,尤其是它的开头: 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用英语朗读起来大有西风扫荡一切的磅礴气势。

魏尔伦的《泪洒落我的心》里,诗人大量采用了回旋韵(即每一节首尾两行重复同一词作韵)和谐音词(如ilplenre\|ilplent哭泣—下雨)造成一种和声共鸣的效果,来表达诗人心中难以排解的苦痛。尽管我们的译家尽了很大努力,体现出了原诗的部分风貌,但朗读英文和法文原诗的音韵效果用中文是绝难体现的。

所以,我们欣赏外国诗,主要是读它的内容,对诗的音乐美不能苛求,外国诗的朗诵效果一般是不理想的。 当然,诗的音韵美并不全靠外在的语言的音乐性,还需依靠内在的情感的韵律,即诗人情绪和情感波动的节奏。

这种情感的韵律美同语言的音韵美,原是互为表里、和谐统一的。译诗虽难传达语言的音韵美,却可以较多保留情感的韵律美,这对自由诗来说更为明显。

所以在译诗中,自由诗比起格律诗来,在音韵上的损失要小得多。何况还有一。

4.关于外国的古诗词有哪些

1《送刘司直赴安西》

唐代: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2《抒怀》

唐代:张蠙

几出东堂谢不才,便甘闲望故山回。

翻思未是离家久,更有人从外国来。

3《送平澹然判官》

唐代:王维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4《感知上刑部郑侍郎》

唐代:李洞

寄掩白云司,蜀都高卧时。邻僧照寒竹,宿鸟动秋池。

帝诵嘉莲表,人吟宝剑诗。石渠流月断,画角截江吹。

闲出黄金勒,前飞白鹭鹚。公心外国说,重望两朝推。

静藓斜圭影,孤窗响锡枝。兴幽松雪见,心苦砚冰知。

缘杖虫声切,过门马足迟。漏残终卷读,日下大名垂。

平碛容雕上,仙山许狖窥。数联金口出,死免愧丘为。

5《立木海上刻诗》

唐代:李赞华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6《送道契上人之越觐大夫叔》

唐代:皎然

楚僧推后辈,唐本学新经。外国传香氎,何人施竹瓶。

秋风别李寺,春日向柯亭。大阮今为郡,看君眼最青。

7《送汤中丞和蕃》

唐代:皇甫曾

继好中司出,天心外国知。已传尧雨露,更说汉威仪。

陇上应回首,河源复载驰。孤峰问徒御,空碛见旌麾。

春草乡愁起,边城旅梦移。莫嗟行远地,此去答恩私。

5.外国人学唐诗的事

这里有现成的例子——

韩愈的《山石》一诗中“僧言古壁佛画好, / 以火照来所见稀”二句被维特·宾纳翻译成:

And he brought a light and showed me , and I called them wonderful .(他拿灯来照给我看, 我赞叹称奇。)

/showthread.php?t=902

/s?ie=gb2312&bs=%D0%A1%CB%B5&sr=&z=&cl=3&f=8&wd=%C5%D3%B5%C2%D2%EB%CC%C6%

6.外国人能理解唐诗的美吗

他们做不到,永远都做不到,除非在中国长大,受中国教育,并且热爱古代文化,能读懂文言。

因为他们不理解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背景差异,其次才是语言差异。一般的西方人最多做到表面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有同时精通中英文和中外文化的人做翻译,把古诗翻译成他们能理解的状态就行了,再配合一些背景介绍或者纪录片什么的。

其实不要说西方人,就是中国人,真正理解中国古诗的也没有几个,什么教授学者,沽名钓誉的多,真材实料的少。而且去百度上搜搜,学生们,青年人,都在问这句古诗怎么翻译,那个语文作业怎么做,因为真正的中式教育已经没有了,现在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都一个样。

其实,在这个已经没有人能写出古诗的年代,没有文化熏陶的年代,已经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古诗了。

7.急需外国的唐诗

无题

宇宙地球联合国

新兴诗体开拓者

世人齐诵外国唐

欢天喜地说喔可

七绝 春晚有感

载歌载舞哈罗少,

米西米西拉菲克。

偶醉欲眠顾得拜,

毛宁有意抱琴来。

注释:

1、哈罗少:俄语,“好”的意思。有点文化的老年人都懂,当时上中学就开俄语课了。

2、米西米西:日语,“吃”的意思,这个词儿好懂,中国电视剧里常有。

3、拉菲克:年轻人大都不认识了,是埃塞俄比亚语,“朋友”的意思,老一点的人都懂,我国援建埃塞俄比亚时通过一个相声传过来的。

4、偶:南方某地区方言,属小语种,“我”的意思,当前博上经常出现。注意,不是“配偶”的意思,那样理解就偏了。

5、顾得拜:这个词大家都懂,英语,再见的意思。

6、毛宁:绝不是歌星毛宁!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词,这是英语,“早晨”的意思,MORNING的谐音。我一个糟老头,歌星毛宁绝不会对我有意,更不会抱着琴为我唱首《旧船票》的,虽然我喜欢那首歌。那么谁早晨抱着琴来会我呢,这里是泛指,谁都行的意思,当然最好是MM。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