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1.诗歌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概念,他说: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接的关连。

……中国文学的活动,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 产生的那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若是音乐亡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也自然停止活动了。

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 胡先生所讲的文学,自是广义上的文学,但是他的表述,运用在诗歌与音乐得关系上,也是十分之贴切。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一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要谈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先定义什么是“中国诗歌”以及“音乐”。

中国诗歌,这里主要强调中国古代诗歌,一般被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泛指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词,赋以及曲。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是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拓扑结构起来的声音,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嗟饮之,嗟饮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发泄,更是情绪的宣泄。

中国的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则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共105篇,其中《大雅》 31篇,《小雅》74篇。《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

广义的诗歌到汉代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的便是乐府这一官方机构的成立。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朝廷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既是乐府诗,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它也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绝句和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汉字是单音,每一个音又包括声、韵、调三个部分。

这样,讲究声韵和格律,就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十分讲究声韵与格律,因此,唐诗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当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读杜甫的《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的时候,那种顺畅,真如行云流水,声音处感情亦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音乐的美。 朱谦之先生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到,“唐代的绝句,都是用来歌唱得”。

这个也可以从绝句的形式上看出来。绝句是全押韵,所谓全押韵,是指绝句从起句至末句的句尾,句句用韵;要求完全彻底,只要其韵相同,不论平、仄,均可通押。

例如: 夜静观沧海,风怀独自开。无情也无奈,归去约仍来。

(《赤湾观海》) 花香和酒香,踏沙还踏浪。情人在何方?不觉天地广。

(《秋夜西丽湖花间对饮》) 绝句只有四句。五、七言的绝句,有首句押韵与不押韵之别;五言以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七言则以首句押韵为正格。

绝句全押韵,就是不论绝句的正格与否,一律起句用韵,而且第三句也用韵,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 上例《赤湾观海》,原为首句不入韵的正格五绝,但现在句句用韵,而首句韵脚用的“海”字与第三句韵脚用的“奈”字为仄声韵,二、四句押的 “开”、“来”为平声韵,四者同韵,而平仄通协,这样,便形成了全篇四句平仄(或仄、平)通押一韵的绝句,显得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大有一气呵成、音韵流转、乐感优美的效果。

“绝句完全押韵”,正是希。

2.实例论述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歌与诵:诗与赋的分途及音乐对汉代诗歌的影响在中国诗体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汉代诗歌体式演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赋这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的出现和五言诗与乐府诗的产生,这恰恰与音乐有着极大的关系。为说这一问题,让我们先从赋的演变开始谈起。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说明,歌与不歌,是诗与赋的一条重要区别或者说是根本区别。

那么,这种“不歌而诵”的赋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班固的话说,这与战国时代的风气有关,是从古诗中流变出来的。本来,《诗经》中的诗都是可歌的,同时作为一种贵族的文化修养,在春秋以前所谓的“赋诗言志”也是当时的诸侯卿大夫用“诗”来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传》中又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指的都是这个意思。但是到了战国以后,由于“礼崩乐坏”,由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所以产生了屈原这样的贤人失志之赋。

班固的这段话的原文见于《汉书·艺文志》,非常重要,可惜的是过去人们往往都把它忽略了,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仔细想来,从屈原作《离骚》、《九章》和《天问》开始,配乐演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已经不再重要。

以后宋玉除了模仿屈原的作品而作《九辩》之外,又作了一系列以赋为名的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它们与《离骚》不同,已经完全不能歌唱。

正是这些以赋为名的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体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从诗中流变出一种新的文体——赋。现在学者们大都认为,汉初诗歌的发展受楚国诗歌与音乐的影响非常之大。

这可以包括诗赋两个方面的影响,学者们都有相关的论述。但是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把《楚辞》对汉代诗与赋的影响分开来谈,说赋往往从宋玉开始,说诗则笼统地把屈原的所有作品包括在内。

其实如果从音乐与诗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同时参照班固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汉赋还是汉诗,都可以从屈原那里找到根源,并且有比较分明的发展趋势。从赋的方面说,我们不能低估《离骚》、《九章》的影响。

这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体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汉赋可以分为散体大赋和骚体赋两种,其中骚体赋的源头就是屈原的《离骚》。

第二是音乐方面的影响。如班固所说,赋的文体特征是“不歌而诵”,骚体赋既然从文体上受《离骚》的影响,我们推测从音乐上也应该受其影响,这反过来似乎也证明《离骚》、《九章》在屈原创作之初可能只是被用来口头吟唱,并没有配乐,所以后代的骚体赋无论从形式还是从表现方式上看都是对屈原作品的直接继承。

从诗的方面说,我们说汉初诗歌受楚国诗歌的影响,主要应该指受《九歌》的影响。这也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说汉初的歌诗都是可唱的,而楚辞中直接冠以“歌”名的,只有《九歌》。可见,汉初的歌诗首先继承的就是《九歌》的“歌”的传统。

其次,我们看汉初那些楚歌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其句式特点也正好与《九歌》相同,都是一句诗中间有一个“兮”字,项羽、刘邦都是楚人,都曾有楚歌传世,《垓下歌》、《大风歌》都是这样的句式。传为高祖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有些篇章中没有“兮”字在中间的句式,当代学者们却都认为是班固在记录时把它省掉了,原本也应该是如《九歌》样中间有“兮”字的典型句式。

楚歌的这种句式,在西汉中期以后一直保存下来,成为汉代歌诗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乌孙公主刘细君的《悲愁歌》、汉武帝刘彻的《匏子歌》、《秋风辞》等都是如此。这说明,歌与诵不仅是歌诗与汉赋在文体上的区分,同时也说明,是否配乐可歌也是影响并左右汉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影响汉初诗歌发展的重要因素。

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汉赋脱离了音乐演唱而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以后,它与诗的这种区别也逐渐被学者们认识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作《诗赋略》,明确地提出“不歌而诵谓之赋”,并把那些可以歌唱可以配乐的诗称之为“歌诗”。

而汉代的诗,也就是“歌诗”之所以得到新的发展,又恰恰与新的音乐产生和异族音乐的输入有关。从现有的文献材料来看,在汉代诗歌园地里,最主要的歌诗类别有三种,一种是楚歌,一种是相和歌,一种是鼓吹铙歌。

它们的分别,最初不是由于文体上的差异,而是由于不同的音乐乐调来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演唱方式。汉初诗歌以楚歌为主,一方面是由于楚歌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统治者对楚歌的偏爱。

刘邦本是楚人,汉初皇室贵族喜爱楚歌也是自然的。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帝国的日益强大和民族大融合的形成,楚歌独领风骚的局面不复存在。

汉武帝为了制造新的颂神曲,从全国各地搜集了大量的歌谣,还包括乐谱(“声曲折”),这在《汉书·艺文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同时,横吹鼓吹的输入,也为汉代歌诗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鼓吹乐是在先秦鼓乐、吹乐以及军中凯乐的基础上,融汇北方少数民族的横吹、鼓吹而形成的音乐。《乐府诗集》卷十六引刘huán@②《定军礼。

3.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词的创作一般称为“填词”,也就是说在古代,词是用来配合一定的音律来演唱的。

不同的词牌即对应的不同的音乐。 词 是 一 种 音 ??文 ?W , 它 的 产 生 、发 展 , 以 及 ?? 作 、流 ??都 与 音 ??有 直 接 关 ?S 。

词 最 初 被 称 ??“ 曲 子 词 ” 或 “ 曲 子 ” , 是 一 种 以 ????主 、依 ??谱 填 词 歌 唱 、字 ??固 定 、格 律 化 的 长 短 句 抒 情 ? 。 由 於 词 与 音 ??有 密 切 关 ?S , 词 在 宋 代 又 有 “ ??府 ” 、“ ??章 ” 、“ 歌 曲 ” 、“ 小 歌 词 ” 、“ 倚 ? ” 等 ?e 名 。

词 的 体 制 形 式 的 主 要 特 点 , 都 与 词 的 入 ??歌 唱 的 性 质 有 直 接 关 ?S 。 词 所 配 合 的 音 ??是 所 谓 燕 ??, 又 叫 宴 ??, 其 主 要 成 分 是 北 周 和 隋 以 ??由 西 域 胡 ??与 民 间 里 巷 之 曲 相 融 而 成 的 一 种 新 型 音 ??, 主 要 用 於 ????和 宴 ??的 演 奏 , 隋 代 已 开 始 流 行 。

而 配 合 燕 ??的 词 的 起 源 , 也 就 可 以 上 溯 到 隋 代 。 宋 人 王 灼 《 碧 鸡 漫 志 》 卷 一 说 : “ 盖 隋 以 ??, 今 之 所 谓 曲 子 者 ?u 兴 , 至 唐 稍 盛 。

” 词 最 初 主 要 流 行 於 民 间 , 《 敦 煌 曲 子 词 集 》 收 ? 的 一 百 六 十 多 首 作 品 , 大 多 是 ??盛 唐 到 唐 末 五 代 的 民 间 歌 曲 。 大 约 到 中 唐 ?r 期 , ? 人 ?? 志 和 、韦 ??物 、白 居 易 、??禹 锡 等 人 开 始 ?? 词 , 把 这 一 文 体 引 入 了 文 ??。

到 晚 唐 五 代 ?r 期 , 文 人 词 有 了 很 大 的 发 展 , 晚 唐 词 人 ??庭 筠 以 及 以 他 ??代 表 的 “ 花 间 ” 派 词 人 和 以 李 煜 、冯 延 巳 ??代 表 的 南 唐 词 人 的 ?? 作 , 都 ??词 体 的 成 熟 和 基 本 抒 情 风 格 的 建 立 作 出 了 重 要 ? 献 。 词 终 於 在 ? 之 外 ?e ??一 ??, 成 ??中 ??古 代 最 ??突 出 的 文 ?W 体 裁 之 一 。

进 入 宋 代 , 词 的 ?? 作 逐 步 蔚 ??大 观 , 产 生 了 大 批 成 就 突 出 的 词 人 , 名 篇 佳 作 ??出 不 穷 , ?K 出 现 了 各 种 风 格 、流 派 。 《 全 宋 词 》 共 收 ? 流 ??到 今 天 的 词 作 一 千 三 百 三 十 多 家 ??近 ??万 首 , ??这 一 ??字 可 以 推 想 ? ?r ?? 作 的 盛 ?r 。

词 的 起 源 虽 早 , 但 词 的 发 展 高 峰 ?t 是 在 宋 代 , 因 此 后 人 便 把 词 看 作 是 宋 代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文 ?W , 与 唐 代 ? 歌 ?K 列 , 而 有 了 所 谓 “ 唐 ? 、宋 词 ” 的 说 法 。 词 的 ? ? 格 律 也 与 音 ??有 关 。

押 ? 的 位 置 , 各 ?? 词 调 都 有 不 同 的 要 求 , 词 调 音 ??曲 度 不 同 , ? 位 也 就 不 同 。 词 ??? 律 的 要 求 比 律 ? 更 ? 、更 ??, 不 ?H 分 平 仄 , ? 要 辨 四 ? , 这 也 是 因 ??词 要 “ 倚 ? ” 歌 唱 , 必 ? 使 字 调 的 升 降 高 低 与 ??曲 相 ?f 的 ? 故 。

词 的 曲 谱 大 多 失 ??后 , 后 人 填 词 同 ??要 遵 循 前 人 词 作 的 平 仄 ? ? 才 算 合 律 , ?K 且 ? 根 ??前 人 作 品 的 ? 律 整 理 出 字 句 的 平 仄 ? ? 谱 作 ??填 词 的 ????。 这 种 谱 一 般 称 ??“ 词 谱 。

每 首 词 都 有 一 ?? 词 调 。 词 调 的 名 称 叫 词 牌 , 如 《 水 调 歌 头 》 、《 ?M 江 红 》 、《 念 奴 ??》 、《 菩 萨 蛮 》 之 ? 。

它 ??明 一 首 词 的 ??谱 曲 调 , 本 身 不 是 题 目 。 每 ?? 词 调 都 是 “ 调 有 定 句 , 句 有 定 字 , 字 有 定 ? ” , 依 ????曲 ??字 ??、句 法 、平 仄 、? 脚 作 出 基 本 的 ? 定 。

词 调 不 同 , 意 味  ??曲 的 旋 律 ? 拍 、? 情 风 格 不 同 , 文 辞 的 格 律 也 不 同 。 词 调 的 ??曲 有 令 、引 、近 、慢 等 ?^ ?e 。

最 短 的 ??“ 令 ” , 大 约 起 源 於 唐 代 宴 席 上 所 行 的 酒 令 。 “ 引 ” 、“ 近 ” 本 是 摘 取 大 曲 中 的 一 部 分 而 成 , 一 般 比 “ 令 ” 长 。

“ 慢 ” 即 慢 曲 子 , 指 曲 调 慢 长 、? 奏 舒 ? 的 ??曲 , 与 “ 急 曲 ” 相 ??而 言 , 依 “ 慢 曲 ” 所 填 的 词 , 称 ??慢 词 。 ??? 明 起 ? , 一 般 又 把 各 种 词 调 ?w 纳 ??3 ? : 小 令 、中 调 和 长 调 。

清 人 ? ??字 ??上 ?^ 分 , 5 8 字 以 ????小 令 , 5 9 至 9 0 字 ??中 调 , 9 1 字 以 上 ??长 调 。 这 种 分 法 ?K 不 科 ?W , ?? 际 上 界 限 ?K 不 这 ??分 明 , 但 因 ? 用 已 久 , 遂 沿 用 至 今 。

> 宋 人 俞 文 豹 《 吹 ??续 ? 》 ? 载 , 大 词 人 苏 轼 有 一 次 ?? 一 ?? 善 歌 的 人 : “ 我 词 比 柳 ﹙ 永 ﹚ 词 何 如 ? ” 那 人 答 道 : “ 柳 郎 中 词 , 只 好 十 七 八 女 孩 ??, ??红 牙 拍 板 唱 ‘ ??柳 外 ﹙ 岸 ﹚ , ??风 ?? 月 ’ 。 ?W 士 词 ? 关 西 大 ?h ??铁 板 唱 ‘ 大 江 ?| 去 ’ 。

” 这 ?? 有 名 的 故 事 形 象 地 描 述 了 宋 词 中 ? 柔 与 ? ?? ??种 风 格 的 不 同 。 不 过 , 我 ?? ? ??? 注 意 , 这 位 善 歌 的 人 评 ?r 苏 、柳 的 不 同 词 风 , 首 先 是  眼 於 “ 唱 ” 。

不 同 风 格 的 歌 词 , 与 不 同 的 词 调 ??曲 ? 情 相 结 合 , 要 在 歌 唱 之 中 , 才 能 全 面 体 现 它 的 ?? 美 特 徵 。 这 正 反 映 了 宋 人 ??词 与 音 ??关 ?S 的 普 遍 认 识 。

宋 人 作 词 首 先 要 考 ?] 的 就 是 它 的 歌 唱 性 , 李 清 照 作 《 词 ? 》 提 出 “ 词 ?e 是 一 家 ” 的 说 法 , ??。

4.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

我国历代文化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

音乐不仅对我国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代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歌与音乐在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时分时合。

诗歌是一种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要想弄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诗的根。“诗歌”,顾名思义,“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好诗的诞生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

一、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历史关联性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诗歌与音乐的渊源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

历代文论对此问题也不乏探索与灼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人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是水**融的艺术表现手段。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

我国历代诗歌都具有格律化、音乐性、“韵律美”。在古代文化里,“音乐入诗”是个热门的话题。

音乐艺术,可谓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永恒主题”。诗歌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

使我国历代、现代的诗歌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诗歌与音乐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二)以汉代为分界的诗、乐相互关系 在我国汉代诗歌与音乐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们也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汉代,人们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元素,比古体诗歌更适宜入乐。

由此,诗歌与音乐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重温了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在我国诗歌与音乐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演变阶段。自汉代开始,乐发达,诗鼎盛,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热衷于音乐、诗歌的人都受益匪浅;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诗歌与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诗歌与传承音乐是音乐和实际意义的语言结合,这就是诗歌的本质意义所在。而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必须是与该时代的音乐相适应的,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歌曲正是现代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反映着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也继承了赋、比、兴的手法,也采用重章叠唱的传承方式。

因此,每个时代亦有与该时代音乐相适应的诗歌形式,音乐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认识到现代音乐是当代的诗歌形式,那我们就不应再去盲目探索新诗的形式。

现代的人们应更加投入到现代音乐歌曲的创作中去,尤其是要投入通俗歌曲的创作中去,使这种诗歌形式得以提高,从而得到不断的新发展。二、诗歌与音乐在文体上的相辅相成性 诗歌与音乐来自语言文字的内在支出,只有载着情感的语言,才能将潜藏在语言内部的音乐借节奏、音调、韵律美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引起读者们的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下就从诗歌和音乐的节奏、音调、韵律美来展开说明:(一)诗歌中的乐感呈现(节奏、音调、韵律美) 在我国古代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节奏都是调节感觉反应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的音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是由不同语音排列次序,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主要有一定的轻重高低的音律和一定时间间歇所形成,每一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这样读、唱起来就形成了有力的节奏感,因此诗歌与音乐节奏才真正和谐、表里如一,更为融合。

历代诗歌与音乐的音调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唱的时候也更富有旋律感。音调是表达感情的,诗歌与音乐是感情宣泄的窗口,诗歌与音乐的音均是四种音调,每一个音调一旦改变其高低升降,就改变了其意义,这是音调的特色之一。

音调的高低、升降、构成了语言的音调,而高低、升降是音调的主要表现所在。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

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完美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

可见,诗歌与音乐的韵律与感情的抒发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历代的诗歌与乐上十分注重“韵律美”,但“。

5.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在哪个卷子上

诗与歌、乐配合,必然促进了诗的音乐性。而好的诗地诞生,又激发了音乐的丰富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成长着。而诗的各种形式其中受益最多的当数绝句,诚然这是经历了魏晋和南朝宋代的漫长演变过程。在这二百年间创作的实践,零星的音律理论,为齐梁时的绝句的产生做了准备。建安时期五言诗趋于成熟,虽然四句诗绝少,又未尽平仄,但大致都可入乐。其中曹植的诗“骨气齐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最富音节之美。沈约在盛赞曹植诗时,一语破的指明:“音律调韵,取高前式”,“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和”。这些字可谓真知灼见,非常确切地概括出诗律在以前的概貌。由于当时的诗歌自然地不完全地体现语言固有的音节规律,所以成为天然音律。由于可与乐律自然协调起来,那只算是诗歌的外在的音乐性。古人说,建安诗歌“一变而为晋宋,再变而为齐梁”,并非单指风调高雅,格力遒壮,实在也是就音律铿锵方面的发展而言。只所以说绝句得益最多,是因为它的产生形式来源于乐曲中的一解。何为“解”?解就是一个乐章。《乐府诗集》中说:“凡诸调歌词,并以一章为一解。”北音的歌曲每首歌词五言四句,标明每句为一解,每首为四解。南音为每首歌词五言四句,标明每首为一解,所谓以一章为一解当指后者。同一乐曲 的解多少不等,而作为歌词的诗,也就可以按照解的多少分为若干首。孙楷第先生就《宋书.乐志》著录的“清商三调”所考察,绝句出于六朝乐府中的俗乐乐曲的一解。所谓绝句意思就是短句,断句,摘取一解便是一首绝句。

其实,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一方面是与之结合而不断产生新的样式,如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与之脱离,而突出其语言艺术的特性,如歌诗变为诵诗,赋诗,由可歌而不歌的《楚辞》发展为完全不可歌的汉赋。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也都由合乐之辞逐渐沦为“哑诗”。当然,文学与音乐在后来的脱离,也只是音乐的性的减弱,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完全隔断的。

6.关于音乐的诗歌

康桥长诗《殇问》第七歌

1

而音乐

音乐的另一面

绿色渗透大地

谁的生命流注

流入我们的四肢百骸

永远充满 永远洋溢

而音乐

春天在花园的早晨升起

玫瑰 准备献身的仙女

脱去她薄弱的外衣

一瓣一瓣

这时 我看到音乐

爱和美的灵魂

谁的生命流注

流入我们的四肢百骸

音乐

爱和美的灵魂

她的音阶

自高天之上

倾来

所有的花朵都被感染

她们青春盈溢

从根到叶

音乐

投射光芒

把众花的色彩送向远方

似云雾 像火焰

谁的生命流注

而音乐

风吹不动

久久地

在我们心中

世界开始入梦

2

……

3

……

4

……

5

……

……

10

7.描写音乐或钢琴曲的现代诗

人类艺术早期萌芽时期,诗歌与音乐就是一对同时诞生的孪生姐妹,不论中外,古代的诗歌都可诵可吟。中国的《诗经》富于音乐节奏和韵律感,汉代乐府,大部分是可以“入乐“的歌词,唐诗中最通俗的七言绝句与古体诗,都可以配上曲调演唱。宋词本来就源于民间小调。 它实际上是宋代的“流行歌曲”。元代以后,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更为密切,作为音乐与诗歌结合的元曲,非常流行。西方最有名的古诗《伊利亚特》、《奥德赛》都是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经荷马这个行吟诗人编撰而成的。古希腊的诗歌是以伴唱人的多寡和伴唱的乐器来分类的。

音乐与诗歌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都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诗人都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热爱音乐,音乐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启发了他们的智慧,撞击出他们创作灵感的火花。唐朝的白居易就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能弹琴,会唱歌,尤其擅长描写音乐和音乐演奏,除妇孺皆知的《琵琶行》外,他还有一首描写女筝手精彩表演的诗《筝》: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短短四句,女筝手美丽的形象跃然纸上。当描绘充满感情的演奏时他写道:“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当乐曲到达高潮后戛然而止时他又写道:“珠联手指碎,刀截一声终。”全诗最后两句是:“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描写得多么细腻生动,余味无穷。演奏结束了,人们仍然陶醉在音乐中深思默想。

弹筝与弹钢琴的姿态及动作相似,白居易的诗不也是对现代中国“花颜”在钢琴上“十指剥春葱”的生动写照吗?

北宋苏轼谙熟笛、筝、琵琶等乐器,特别对古琴情有独钟,他认为古琴是“华夏正声”的代表性乐器。苏轼不但善于听乐、赏乐,而且还是一位奏琴高手。一次他在甘露寺听古筝演奏,筝声奏出了奔泻千里的长江,奏出了惊涛拍岸的三峡,激越的筝声紧扣着苏轼的心弦,他情动难抑,取出自家的“双凤槽”弹奏起来,琴音奏出了三峡的猿啼狐嗥,使筝声中的江峡平添了无穷的意蕴。苏轼的琴技令人“叹为闻止”。

在近代西方音乐长河中,作曲家们让诗篇插上旋律的翅膀飞翔。拜伦的13部诗篇被搬上歌剧舞台,普希金的佳作给俄罗斯作曲家以灵感,普天下人们因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 》而背诵了席勒的《 欢乐颂 》,甚至我们李白、王维、孟浩然的诗词也被马勒谱成洋腔洋调。舒伯特、舒曼、李斯特、门德尔松等作曲大师为歌德、海涅的诗歌谱写了大量艺术歌曲,在歌剧、诗剧、清唱剧、音诗、交响诗中,音乐与诗歌的关系更是亲密无间,水**融。

舒曼认为,作为艺术家,首先应成为一个“诗人”,并且努力追求诗的“悟性”。浪漫主义钢琴作曲家,特别钟情于诗歌,并从中得到启迪,吸取创作灵感。肖邦的钢琴叙事曲以其史诗性和戏剧性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音乐形象运用交响性的手法进行发展,可认为是李斯特交响诗的前身。被舒曼誉为“充满最高灵感的作品”的《 g小调第一叙事曲 》是肖邦本人最喜爱的作品,是根据肖邦的同胞密茨凯维奇的长诗《 康拉德·瓦连罗德 》构思的,描绘古代波兰抵抗条顿人的悲壮史诗。《 F大调第二叙事曲 》也是根据同一诗人长诗《 斯维切济姑娘 》写成的。而轻快、华丽、高雅的《 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 》据认为灵感得自密茨凯维支的诗作《 水仙女 》,也有的肖邦传记研究专家认为是受诗人海涅《 罗列莱 》的影响,总而言之是诗,诗,还是诗。

李斯特《 三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选自《 旅游岁月 》第二集《 意大利游记 》。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与但丁齐名的伟大诗人,曾获罗马元老院颁发的“桂冠诗人”的称号。李斯特的钢琴曲就是根据彼特拉克韵律和谐优美的十四行定型诗(Sonnette)的启发下写成的,非常抒情而富于美感。其中《 第104号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最为人击节赞赏,表现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恋的痛苦,是钢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至于老柴的《四季》更是业余钢琴爱好者非常熟谙的钢琴组曲,选用俄罗斯诗人所作的12篇抒情诗谱写而成。每一首代表一个月份,表现俄罗斯不同季节的种种风貌,充满诗情画意。

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过“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在灵魂中没有诗情的人也绝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写不好曲子,弹不好钢琴。”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何止是诗人,他是诗仙,诗圣。他的创作及演奏是钢琴与诗结合的最完美的典范。

8.想要一种与艺术的音乐结合的完美的诗歌

欧美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音步和韵脚上,和中国古诗的平仄和格律大不相同。在押韵方面在中国首推徐志摩,他把外国诗的随韵、交韵、抱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此外四句一韵、六句一韵、奇偶韵等都被他搬回国内,在徐志摩之前恐怕没有人进行过这么多形式的试验。如《雪花的快乐》中三句“飞扬”的重复,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出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中“道一声珍重”的连用利用诗行的长短不一,形成参差错落有致的效果,利用隔行的韵脚,表现了微妙复杂的情感,利用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重叠,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感。这首诗语短情遥,一唱三叹,缠绵悱恻。

徐志摩的诗里能找到拜伦、雪莱、泰戈尔..的影子。如《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也是极具韵律的诗歌,这诗与《再别康桥》就有意曲同工之美。另外戴望舒<<;雨巷>>;的旋律也值得学习。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