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是孔子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者是先秦时代的群众.《尚书》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但有争议.《周易》相传是孔子所作,颇多争议.《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2.诗经 礼记 老子中的经典语句[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 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引语]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 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 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 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 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评析]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 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 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 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 "(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 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 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 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