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是什么诗经的文学特色(艺术特色)。 诗经是古代韵文的灯塔,是诗歌的泉源,其高度的艺术成就, 可从下列几方面看出来: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在诗经各类作品中,以一种简朴的语言,动人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爱憎。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国风中有较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给予后世诗歌以极大的影响。 “七月”以素描的手法写农奴们一年紧张的劳动生活,像一幅幅风俗画,真实而生动。 国风中更多的诗篇则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突出生活的一个侧面或人物特徵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的认识与批判, “黄鸟”,作者用活人殉葬的题材,通过人们对殉葬者的同情和惋惜来抗议这种暴行 “陟岵”则通过征夫想像中的亲人对自己的嘱咐来表现当时徭役、兵役带给人民的痛苦。 国风中那些揭露统治者丑行的民歌,或再三指斥,或辛辣嘲笑,或狠狠诅咒,都深刻地表达了人民对剥削者的痛恨,也是对不平现实的有力冲击。 。 形象的塑造 在形象的塑造上,诗经也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在 大部份的抒情诗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内心直接的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与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而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徽,和他们不同的面貌。 “褰裳”是很短的诗,但那少女的声音笑貌却很生动地浮现出来。 “ 野有死麇”的末章是一个少女的独白,生动地表现了她在等待爱人相会时内心的激动。 “谷风”中女主人公的柔婉而温顺,和 “氓”的女主人公之刚强而果断,对照强烈,形象突出。 生动的描写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如 “君子于役”,诗人以家畜、家禽傍晚归来的生动景象衬托了女主人公倚门伫望归人的悲伤心情,朴素简净而感人至深。 “蒹葭”则以“蒹葭苍苍、白露如霜”的清秋的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 “桃夭”则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衬托出将出嫁的少女们光采焕发的姿容。 形式的多样化 诗经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但并不拗口,反而觉得错落有致,读起来有自然的节奏,章节的重叠是诗经在形式上的另一特点,在反覆吟唱中,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传达了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如:-- “采葛”在反覆叠唱中表达了恋人们深挚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秋”直到今天还活在人民的语言中 语言的精炼优美 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特别是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如“参差”“玄黄”等)、叠韵( 如“崔嵬”“窈窕”等)、叠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因而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 略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在中外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至深且巨的,主要者可从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两方面来看: 在思想内容方面 诗经在思想内容方面,尤其是国风中民歌部份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历代的民歌,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的歌谣都深刻地体现了诗经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 唐初陈子昂就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来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白居易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总结了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 李白等诗人也都承继且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艺术技巧方面 诗经在表现技巧方面,运用了赋、比、兴几种手法。其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的语言加上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在韵文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句法的四言(也有二、三、五、六、七、八言)为主,也同时启发了后来的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出现。 总而言之,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方面,诗经都是开创历代文体的先河,正如章学诚所说的:“后世之文… … 其源多出于诗经。” 由此可见,诗经对后代文学影响的一斑。 2.《诗经》的艺术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影响《诗经》不但包含了深厚广博的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 《诗经》作品主要产生与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地区。作为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殷商和周代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特征。 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不能不说是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其基调。 这一艺术风格直接 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 《诗经》中的作品,紧贴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不论是民族史诗,还是怨刺诗、征役诗,就是那些开放活泼的爱情诗也是如此。 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情调,面向现实生活。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作者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刻画那些颇富特征的细节或生活侧面,抒发淳朴真挚的内心感情。如《卫风·氓》、《邶风·静女》、《豳风·七月》、《 豳风·东山》、《 小雅·采薇 》、《王风·黍离》、《王风·君子于役》、《 魏风·伐檀》、《硕鼠》、《小雅·北山》、《十月之交》等。 这些诗中的朴实自然的风格,近人称之为“写实”的创作方法,或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经》以至中国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 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太师》,其中说道:“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把“六诗”叫做“六义”。 汉代的郑众、郑玄,六朝的刘勰等人,对赋、比、兴都进行了阐释。对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尽相同,现多取朱熹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描述。 比:“以彼物比比物也”。 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或发端,借用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 宋代有一个叫李仲蒙的,对“赋、比、兴”提出的一种解释,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李仲蒙解说的特点是将“赋、比、兴”与“情”紧密结合起来。诗歌是言情的,在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上,李仲蒙注意到情的作用,可以说是独具慧眼的。 “赋”,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方法。谢榛《四溟诗话》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 统计虽有出入,然大体可信。《诗经》用赋大量,既可铺叙,又可抒情;既可用于对话,也可用于描绘,可写全景,也可写一个场面。 如《七月》,八章全用赋笔,其艺术效果深刻、真实而感人。《静女》,写一个场面,表现了人物心理感情。 此外如《君子于役》、《芣苢》、《十亩之间》,皆单纯用赋法之例。(关于“赋”,可参见《文史知识》89年第10期褚斌杰《论诗经“赋比兴”之“赋”》。) 比,即比喻。《诗经》中之比,有的比方具体事物,有的用以说理,有的用以写人,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一连串的比喻写庄姜美丽,可谓穷形尽相,淋漓尽致。如《硕鼠》,通篇用比。 再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象牙的切磋、美玉的琢磨,形容君子高雅的仪表。 《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以云彩之喻女子的众多。 《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以雷霆比喻周宣王的军威。 其余象《氓》《邶风·柏舟》等,用比之处不胜枚举。 兴,“兴者,起也”,即借用其他事物以引起所歌咏的对象。 所以,兴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其作用,起到一种发端定韵,舒缓语气,齐足诗句的作用;否则作者一上来便直言本意,会显得唐突兀然,若有所缺,甚至失却诗味。 《诗经》中的兴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借句起兴与借物起兴。借句起兴,如《王风》、《郑风》、《唐风》各有一首“杨之水”,但三诗内容截然不同,“扬之水”一句与所咏本意并无多大联系,可能当时流传的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故诗人借用之。 借句起兴,一般与正意联系不大,只起一个开头或起韵的作用。借物起兴,诗人“ 因其所见”或“因其所事”而“触物以起情”。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兴法。如《周南》之“关雎”,“桃夭”、“汉广”,《邶风》之 “谷风”、“燕燕”,《秦风》中“黄鸟”、“晨风”、“蒹葭”,等等。 借物(景)起兴,许多景物与所引出的诗句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关雎》,起兴句可能是诗人看见河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鸟在互相鸣叫,触动情思,联想到人间的爱情。 所以这类兴句,往往有比的意思。朱自清即说是“ 一是起兴 ,一是譬喻”。 它在艺术上,或寄寓,或象征,或渲染,或起韵,或引起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 3.诗经的影响我国古人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个字,这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宋代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赋的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大雅》和《颂》中运用最多,《国风》《小雅》中的民歌运用的也不少,如《七月》《静女》《君子于役》《芣苢》等诗歌,都是直接写景抒情,铺写所要表达的内容。 比的手法在《诗经》中运用的也很多,它不仅使形象更加鲜明,本质更加显露,而且还寄寓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 《诗经》经常用比喻来刻画人物,如《卫风·硕人》,还有的诗用比喻形容心理、情绪。《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民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在一首诗的开端或一章诗的开端,诗人即景生情,用眼前之景引出所咏之辞。 如《周南·关雎》《邶风·谷风》等。“兴”不只是为了开头,往往在诗中还起着寓意、联想、象征、烘托等作用。 4.诗经的艺术价值《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部诗集最初成型于春秋时代,是当时一部重要的书,它和《书》、《易》、《礼》、《乐》、《春秋》并列,是贵族子弟必修的课程之一.《论语》上就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先秦典籍中,它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或“三百篇”,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家著作为经典、“诗”才开始称《诗经》,后世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 《诗经》这部最古老的诗集,收录了我国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相当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这500年间的诗歌创作305篇.这部诗集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这种划分与分类,主要是依照音乐上的不同特点作出的(三百篇均为乐歌).当然,从其内容考察,“风”是存有较多的民歌或民歌色彩的诗;“雅”诗主要是士大夫的作品;“颂”诗全为祭祀的庙堂文学.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诗经》又积累了赋、比、兴丰富的创作经验、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启了我国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诗经》中的民歌,大都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劳动者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同时也倾诉了他们对自身遭受残酷剥削与压榨的不满情绪.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周南·苯百》、《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豳风·七月》等. 《周南·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持之./采采芣苢,薄言衤吉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这是一首典型的劳动之歌,诗中生动描写了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在采集禾苗(车前子,古人以为它的种子可治妇女不孕)时“群歌互答”的愉悦之情.全诗只改换了几个动词,回环复咨,就把妇女们从开始采集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心情的欢快跃然纸上.这是一首热爱生活、赞颂劳动的诗.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群歌互答,余音吴袭,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令人心旷神怡.而《伐檀》、《硕鼠》这类“怨刺诗“,又深刻地反映出劳动者在沉重的奴役和被压迫中,呼喊出对剥削者的愤慨,揭露了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罪恶:“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在这不平与愤恨的歌声中,蕴含着人民反抗暴力的自发力量. 其次,在《诗经》的“怨刺诗”中,有不少篇章反映战争和谣役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与巨大灾难.在这类作品中有些士大夫的诗更值得仔细玩赏.如《王风·君子于役》、《朔风·东山》、《小雅·采薇》都是直接再现了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君子于役》写出征夫长期在外,思妇受尽相思之苦的煎熬;《东山》则又极力写出征夫还乡时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把征夫的“被征”与“还乡”的复杂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类诗,不仅揭示了社会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具有感人的批判力量,而且也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与追求.而在《小雅》里的一些士大夫的“怨刺”之作中,可以说,揭露是深刻的,抨击是强烈的,表现了下层官吏对“劳逸不均”的不满,对“讹言”的无比痛恨,甚至激情地抒发了他们“感时伤怀,忧心哀民”的情感.如在《小雅·巷伯》中,诗人再也不用任何含蓄,而是一泻无余地奔迸出胸中的激愤:“取彼诲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吴”.应该说,诗人对现实生活中丑恶现象的鞭挞是深刻的.然而统观这些诗,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或直刺时政的弊端;或直接抒发诗人不幸的遭遇;或表现诗人对“谮人”的憎恶等等,均饱含着诗人的强烈爱憎情感,进发着批判力量;另方面我们也需指出,这类作品大都以哀怨起,以哀怨终,表现出一种陷于苦痛之中不能自拔的先天不足,深刻地反映出时代的士人心理. 第三,《诗经》中的情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构成《诗经》的重要内容.此类优秀情诗具有感情纯真、意趣高尚、情思优美的共同特征.而且传达、表现情感之风格与手法又是多样化的.比如《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都是表现少女的纯真专一的爱恋之情而受到礼法束缚的悲歌.在《柏舟》中,“案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凉人只”,表现出诗中女主人公勇敢反抗父母的干涉;但在《将仲子》中却表现了少女情感很深,但很软弱的性格.不过,在《诗经》中的多数情诗中,并不是以忧思缠绵,饮恨感伤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相反,在许多诗篇中,或是表达强烈、渴望地追求,尽管可望而不可即,如《秦风·蒹葭》;或者更直接表现出大胆泼辣、热情奔放、坦率追求爱情的挚烈情感.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纟高衣綦巾,聊乐我员”,就是大胆倾吐爱情而又情感专一的体现.《郑风·寨裳》:“子惠思我,寨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 5.《诗经》对后世文学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影响 传统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 ,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 ,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用。 《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诗经》时代。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域外影响 《汉书》记载,西汉时西域各国贵族子弟多来长安学习汉文化,1959-1979年在新疆连续发掘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毛诗郑笺小雅》残卷[26] ,确证是公元五世纪的遗物。新、旧《唐书》也记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波斯人多有通汉学者。 唐建中二年(781)所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撰写者景净是叙利亚人,他在碑文中引用《诗经》二三十处,这证明《诗经》从丝绸之路外传历史相当悠久。[27] 中国与印支半岛和印巴次大陆的文化交流也始于汉代。 汉武帝曾征服南越,分置九郡,推行汉朝的教化,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必然进入。在古代漫长的交往中,这些地区的国家都有通晓汉学的人士。 在越南据史书记载:李朝十世以《诗经》为科试内容,黎朝十二世科试以《小雅·青蝇》句为题,士人无不熟诵《诗经》。从12世纪开始出现古越南文学多种译本,越南诗文、文学故事中广泛引用《诗经》诗句和典故,影响了越南文学的发展,某些成语并保存在现代越南语言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五经传入朝鲜。当时朝鲜半岛百济、新罗、高丽三国分立,据《南史》记载,541年百济王朝遣使请求梁朝派遣讲授《毛诗》的博士,梁武帝派学者陆诩前往[28] 。 新罗王朝于765年规定《毛诗》为官吏必读书之一。高丽王朝于958年实行科举制,定《诗经》为士人考试科目。 讲学《诗经》在朝鲜形成几个世纪的风气。到16世纪,朝鲜大学者许穆精研中国经学,现仍保存着他的《诗》说,《诗》说全面贯彻了孔子的诗教思想[29] 。 18世纪初编纂出版的朝鲜第一部时调集《青丘永言》,开拓了朝鲜近代诗歌创作的宽广道路,而它的序文就言明:它的编纂是借鉴孔子编订《诗经》的思想和经验[30] 。韩国67所大学中文系讲授《诗经》,其中34所专门开设了必修或选修的《诗经研究》课程。 [31] 唐代日本遣。 6.谈谈诗经的影响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 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 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有暗喻,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有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有博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如蛾眉”(《卫风·硕人》)。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 《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需要注意的是,《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 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全诗三章,只是更换了“葛”、“萧”、“艾”、“月”、“秋”、“岁”六个字,从采摘东西的变化和时间的递增,表现出思念的愈来愈强。 从句式看,《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也有一些突破此定格,在整齐中显出参差错落之美。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 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和深远。 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倡导“风雅兴寄”的陈子昂的《感遇诗》,即事命篇的杜甫诗歌,以美刺手法因事立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的实际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 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7.谈谈诗经的影响痛苦和希望: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的“交交黄鸟,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叠韵字,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倡导“风雅兴寄”的陈子昂的《感遇诗》,如《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需要注意的是。 此外,诗歌。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喜爱和憎恨,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也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形容词及双声字,丰富自己的创作,郭璞的《游仙》。 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阮籍的《咏怀》。 比、重叠字,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王风·采葛》,全诗三章,就是比喻或比拟。 《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战争、徭役,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也有一些突破此定格,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词、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 从文学史发展的实际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在整齐中显出参差错落之美。 其四,丰富,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地域不同,内容各异、事,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和深远。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复吟唱。 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家庭、祭祀等的描述,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以美刺手法因事立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暗喻。 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 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所谓“赋”、比,齿如瓠犀,螓如蛾眉”(《卫风·硕人》),生动活泼,和谐自然。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丰富的思想,肤如凝脂,领如蝤蛴、形象的语言、生动、简练,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 有明喻。从句式看,《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真实感人。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诗经》中,李白的《古风》,只是更换了“葛”、“萧”、“艾”、“月”、“秋”、“岁”六个字;有借喻,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有博喻,如“手如柔荑,或用递增法,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景。 再次,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爱情、婚姻: 其一,也有形容词,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比拟的作用、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 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即事命篇的杜甫诗歌,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 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赋,从采摘东西的变化和时间的递增,表现出思念的愈来愈强、比,“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三,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向民间文学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