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爱如山的诗经父爱如山 文 / 白色的紫薇花 ——写给父亲的诗 父亲 一个平凡的名字 平凡中透着坚毅 父亲 一个随和的形象 随和中显着刚强 父亲 一副沉默的外表 沉默里藏着挚爱 父爱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宽厚雄浑 支撑起女儿一生信念的天堂 父爱是一片深情的大海 浩瀚无际 贮藏着对女儿的关爱、憧憬和希冀 父爱是一根古老的藤 坚韧不屈 缠绕着对女儿的宽容、呵护和思念 父爱是一本书 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女儿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 忠诚是您的灵魂 正直是您的个性 踏实是您的本色 稳重是您的作风 宽容忍让是您传给我的美德 忘不了 小时候您把我扛在肩上 希望我看到一个广远的世界 忘不了 您骑车载我上学路上的谆谆教诲 渴望着能够放飞我的梦想 忘不了 女儿远离故土外出求学 您用温暖的大手 按着我的肩头 传递给我的嘱托 忘不了 您身上淡淡的烟草味 还有你那香醇的白酒味 那是父亲的味道 您没有象母亲温柔外露 却把柔情深藏心底 在您的羽翼下 我一天天走向成熟 一步步迈向成功 我诚挚地祈祷 父亲 来世还做您的女儿 让我今生来世永远都能沐浴在您如山的父爱里 父爱如山 文 / zydavid2006 父母之爱天赐真爱,人间至爱莫过于甚。 母爱似水滋润心田,父爱如山教我成人。 母爱温柔含怡如蜜,父爱刚毅教我诚恳。 母爱飘逸如沐春风,父爱厚重教我沉稳。 母爱絮叨如影随形,父爱无语教我坚忍。 父亲节里让我们重新感知父亲,父亲节里让我们重新读懂父爱: 父爱是孩儿调皮时严厉的目光,父爱是欲打还休时扬起的手掌; 父爱是恨铁不成钢忧伤的无耐,父爱是望子成龙时朴实的心愿。 父爱是雪夜里寻儿急切的奔波,父爱是为儿治病时疲惫的身影; 父爱是儿狼吞虎咽尽情的满足,父爱是默默关注时鼓励的眼神。 父爱是孩儿远走时的恋恋不舍,父爱是家书里谆谆的万千叮咛; 父爱是盼儿回家时的望眼欲穿,父爱是父子重逢时的激动喜悦。 父爱是孩儿成家时衷心的祝福,父爱是孩儿立业后欣慰的笑容; 父爱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淡定,父爱是华发鬓霜后的雍容坚定。 父爱是儿生命之河至深的泉源,父爱是儿直面人生最好的老师; 父爱是儿担当责任坚强的后盾,父爱是儿奋力前行不竭的动力。 2.父与子的诗句或谚语警句·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 恩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 臣。 出自《名贤集》。·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意思是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意思是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意思是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出自(明)《增广贤文》。·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首孝弟,次谨信。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出自《大学》·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出自《家语?弟子行》。·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出自(明)《增广贤文》。·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出自《四言》。·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意思是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 3.有关于亲情的诗经“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伦理常的国度。所谓人伦,是指存在於人类社会中以维系道德秩序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 圣人有(又)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P125]《礼记·中庸》又称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者为“天下之达道”[3](P28),《左传·文公十八年》称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为“五教”[4](P523),足见其重要性①。 在古代人看来,人伦乃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所谓“无所逃於天地间”者是也。在这五伦之中,夫妇、父子(包括母子)、兄弟(包括姊妹)这三种关系,发之於“人之大欲”,归之於社会伦理,中国人常称之为“天伦”②,是因婚配、血缘和长幼等而产生的亲情。 夫妇之道、孝道和悌道伦理,即是分别协调夫妇、父子和兄弟这三种基本家庭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亲亲,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一整套人伦规范。“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 [5](P292),由对故土的眷恋而产生的对家人共同生存的期望,既是中国人最为根本的本性与本质的关系,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可以说,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亲情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它一切的社会关系都是以此为基点而衍发的。 中国古代诗歌以情之抒发为本质特征,所谓“情动於中而形於言”(《毛诗序》)。 由于中国古代有这种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亲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亲情诗的源头。 翻开《诗经》,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可见。“诗三百”中,表达亲情者不下20首,带有亲情的成分者更多。 家族人伦亲情对“诗人”们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更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礼义规范中,亲情一直处於“礼义”的严密框架之内,由情发礼止情感抒发机制而融铸的“温柔敦厚”诗教原则,於亲情之表达得到鲜明体现。 二 夫妇人伦是周人的首重之情①。“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2](P143)。 新婚是男女生活中幸福的起点,是人生的终身大事;男女两性的结合组成家庭,由此衍生出父子兄弟之家庭伦理亲情关系。《诗经》以《关雎》为首,即含有敦厚夫妇之意,正如《诗大序》所云:“风天下而正夫妇。” 有夫妇始有人伦,《韩诗外传》卷一载孔子与子夏论《关雎》,借子夏之口云:“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6]夫妇乃是人伦礼义中极重要之一环,如《礼记·内则》云:“礼始於谨夫妇。” [7](P759)《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3](P23)《周易·序卦》曰:“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8](P294)只有夫妇关系和谐了,才谈得上其它。故《礼记·昏义》云:“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7](P1418)人伦造端乎夫妇,而后有五伦次序,从而构成君臣之国家关系。 东汉荀爽延熹九年对策云:“夫妇人伦之始,王化之端,故文王作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9](P2052)所以,可以认为《诗经》以《关雎》始,即象征它对人伦的关切。 夫妇间的道德,是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方能维系夫妇之间的关系。作为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②,《关雎》“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拟□□之好”[10](《孔子诗论》10、14、12),既有在雎鸠关关和鸣的河边与淑女邂逅的一见钟情,又有“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急切相求;既有 “求之不得”遭拒后对“淑女”情真意切的相思爱恋,又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中夫妇和睦的挚情美满。 《诗经》写夫妇之义的诗篇尚未被后世儒家导向君臣国家的政治伦理轨道,而是充盈着浓浓的天然温情,从中可以领略到上古婚姻家庭生活的多彩图景。如《王风·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 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 ,左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此诗题旨,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妇人乐其夫不再行役之辞:“盖其夫既归,不以行役为劳,而安於贫贱以自乐,其家人又识其意而深叹美之。” [11](P43)诗人捕捉了一对情真意挚的夫妇奏乐舞蹈,相招相乐的行为片断:夫妇贫贱相守,心乐情爽,双双同歌共舞,自娱自乐,其形阳阳(洋洋),其情陶陶,於流美欢快的格调中,不难想象这是一对相敬如宾、鱼水情得的恩爱夫妻,和睦爱敬,其乐融融。如果说这里体现的是对“礼义”所倡导的夫妇之道的礼赞的话,那么《郑风·女曰鸡鸣》则恰似一幕夫妻家庭生活小剧,在率性朴质中表现出夫妇间温磬的爱恋: 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4.求关于亲情的古诗词父子1、五处暌离父子情(宋·陆游·《村夜》) 2、恩深父子情(明·李东阳·《缺题》) 3、益重父子情(宋·陆游·《遣舟迎子遹因寄古风十四韵》) 4、父子至情如一日(宋·孙应时·《上史魏公寿三首》) 5、洒墨我别兮人间父子之情(宋·罗椅·《孙氏女哀词三章》) 6、何况人间父子情(宋·许月卿·《次韵黄玉如大章携先集来访二首》) 7、父子若为情(宋·楼钥·《梁仲苍挽词》) 8、惟有父子情(明·汪广洋·《画虎》) 9、何况人间父子情(宋·黄庭坚·《忆邢惇夫》) 10、人间父子情何限(宋·林亦之·《余倅父子挽词二首》) 11、父子情深苦亦深(宋·范成大·《重读唐太宗纪》) 12、书通父子情(宋·孔武仲·《献西俘》) 13、四十年来父子情(宋·刘黻·《四十吟三首》) 14、难忘父子情(唐·殷尧藩·《游王羽士山房》) 15、此时父子情(明·杨基·《送陈资深归广》) -------------------------望采纳! 5.求关于亲情的古诗词父子1、五处暌离父子情(宋·陆游·《村夜》)2、恩深父子情(明·李东阳·《缺题》)3、益重父子情(宋·陆游·《遣舟迎子遹因寄古风十四韵》)4、父子至情如一日(宋·孙应时·《上史魏公寿三首》)5、洒墨我别兮人间父子之情(宋·罗椅·《孙氏女哀词三章》)6、何况人间父子情(宋·许月卿·《次韵黄玉如大章携先集来访二首》)7、父子若为情(宋·楼钥·《梁仲苍挽词》)8、惟有父子情(明·汪广洋·《画虎》)9、何况人间父子情(宋·黄庭坚·《忆邢惇夫》)10、人间父子情何限(宋·林亦之·《余倅父子挽词二首》)11、父子情深苦亦深(宋·范成大·《重读唐太宗纪》)12、书通父子情(宋·孔武仲·《献西俘》)13、四十年来父子情(宋·刘黻·《四十吟三首》)14、难忘父子情(唐·殷尧藩·《游王羽士山房》)15、此时父子情(明·杨基·《送陈资深归广》)-------------------------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