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九龄的诗张九龄:《浈阳峡》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 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 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张九龄:《使至广州》 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邅回。 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 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 张九龄:《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张九龄:《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 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 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 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 张九龄:《初发曲江溪中》 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 正尔可嘉处,胡为无赏心。我由不忍别,物亦有缘侵。 自匪常行迈,谁能知此音。 张九龄:《旅宿淮阳亭口号(一作宋之问诗)》 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 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 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秋夕望月》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张九龄:《咏燕》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张九龄:《故刑部李尚书荆谷山集会》 尝闻继老聃,身退道弥耽。 结宇倚青壁,疏泉喷碧潭。苔石随人古,烟花寄酒酣。 山光纷向夕,归兴杜城南。 张九龄:《戏题春意》 一作江南守,江林三四春。 相鸣不及鸟,相乐喜关人。日守朱丝直,年催华发新。 淮阳只有卧,持此度芳辰。 张九龄:《庭梅咏》 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张九龄:《听筝》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张九龄:《初秋忆金均两弟》 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 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 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张九龄:《秋怀》 感惜芳时换,谁知客思悬。 忆随鸿向暖,愁学马思边。留滞机还息,纷拏网自牵。 东南起归望,何处是江天。 张九龄:《故刑部李尚书挽词三首》 仙宗出赵北,相业起山东。 明德尝为礼,嘉谋屡作忠。论经白虎殿,献赋甘泉宫。 与善今何在,苍生望已空。宿昔三台践,荣华驷马归。 印从青琐拜,翰入紫宸挥。题剑恩方重,藏舟事已非。 龙门不可望,感激涕沾衣。永叹常山宝,沉埋京兆阡。 同盟会五月,华表记千年。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 共悲人事绝,唯对杜陵田。 张九龄:《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 韦玄方继相,荀爽复齐名。 在贵兼天爵,能贤出世卿。学闻金马诏,神见玉人清。 藏壑今如此,为山遂不成。相如只谢病,子敬忽云亡。 岂悟瑶台雪,分雕玉树行。清规留草议,故事在封章。 本谓山公启,而今殁始扬。返葬长安陌,秋风箫鼓悲。 奈何相送者,不是平生时。寒影催年急,哀歌助晚迟。 宁知建旟罢,丹旐向京师。 张九龄:《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 门绪公侯列,嫔风诗礼行。 松萝方有寄,桃李忽无成。剑去双龙别,雏哀九凤鸣。 何言峄山树,还似半心生。永叹芳魂断,行看草露滋。 二宗荣盛日,千古别离时。竟罢生刍赠,空留画扇悲。 容车候晓发,何岁是归期。缟服纷相送,玄扃翳不开。 更悲泉火灭,徒见柳车回。旧室容衣奠,新茔拱树栽。 唯应月照簟,潘岳此时哀。 张九龄:《和崔尚书喜雨》 积阳虽有晦,经月未为灾。 上念人天重,先祈云汉回。仁心及草木,号令起风雷。 照烂阴霞止,交纷瑞雨来。三辰破黍稷,四达屏氛埃。 池溜因添满,林芳为洒开。听中声滴沥,望处影徘徊。 惠泽成丰岁,昌言发上才。无论验石鼓,不是御云台。 直颂皇恩浃,崇朝遍九垓。 张九龄:《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 未央钟漏晚,仙宇蔼沉沉。 武卫千庐合,严扃万户深。左掖知天近,南窗见月临。 树摇金掌露,庭徙玉楼阴。他日闻更直,中宵属所钦。 声华大国宝,夙夜近臣心。逸兴乘高阁,雄飞在禁林。 宁思窃抃者,情发为知音。 张九龄:《和苏侍郎小园夕霁寄诸弟》 清风阊阖至,轩盖承明归。 云月爱秋景,林堂开夜扉。何言兼济日,尚与宴私违。 兴逐蒹葭变,文因棠棣飞。人伦用忠孝,帝德已光辉。 赠弟今为贵,方知陆氏微。 张九龄:《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张九龄:《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张九龄:《酬通事舍人寓直见示篇中兼起居陆舍人景献》 轩掖殊清秘,才华固在斯。 兴因膏泽洒,情与惠风吹。所美应人誉,何私亦我仪。 同声感乔木,比翼谢长离。价以陆生减,贤惭鲍叔知。 薄游尝独愧,芳讯乃兼施。此夜金闺籍,伊。 2.适合当网名的古诗有哪些1. 飞轩 指廊宇。 出自《文选•刘琨》:“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2. 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 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3. 乐心 欢乐之心;心里快乐。 出自《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4. .灵犀 形容心灵相通。 出自唐代李商隐诗《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 落霞 霞光从天而下。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诗句中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6. 晴岚 晴日山中的雾气。 出自宋代周邦彦《渡江云》词:“晴岚低楚甸,暖回鴈翼,阵势起平沙。” 7. 斯年 形容长远的年代。 出自《诗经•大雅•下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8. 望舒 含有“迎取光明”的寓意。 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指的是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人。 9. 文雅 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 出自取自《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 10. 子衿 比喻贤才。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曹操《短歌行》“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明代的古诗有什么明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明初洪武、建文年间。明初诗人虽然有的已表现出模拟唐人的趋势,但基本上还能“各抒心得”,做到“隽旨名篇,自在流出”。 其中成就较大者是一些经历过元末社会大动乱的诗人,刘基、高启最为著名。刘基以雄浑奔放见长,高启则以爽朗清逸取胜。 高启对诗歌的看法也较为全面,认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独庵集序》),做到体裁、内容、艺术的有机统一。 他主张创作应“兼师众长”,力争最后“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同前)。所以他的诗歌虽说“学无常师”,但还能自成一家。 这种诗歌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的诗风起了良好作用。但面对明初文网渐密、文士动辄得祸的政治形势,许多诗人开始回避社会现实,更多地发出“位卑谏勿直,直谏君心疑”(杨基《感怀》)的个人感慨,抒写“世路剑关险”,“吾志在山林”(张羽《写怀》)的退隐情怀。 当时诗人除刘基、高启较有成绩外,像吴地诗人袁凯、杨基、张羽、徐贲,闽中诗人张以宁、林鸿,岭南诗人孙蕡,西江诗人刘崧,都是一定的创作特色。其时,诗人林鸿、高棅已以盛唐相号召。 长达百年之久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实已朕兆于此。第二时期为永乐至天顺年间。 此时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歌。三杨均是台阁重臣,官高爵显,备受宠信。 所以他们的诗歌充溢着大量应制和颂圣之作。表面看来雍容华贵,实际内容极为贫乏。 明初诗歌还只是略有些不敢正视现实,而此时诗歌却是粉饰现实,点缀升平。明初诗歌尚能抒发心中磊落牢骚的情绪,而此时多数篇什是志满意得的无病呻吟。 艺术上也是平庸呆板,了无生气。这种诗歌几乎垄断了当时整个诗坛。 不为台阁体所困而显示自己创作个性的诗人只是少数,如于谦、郭登等人。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尚能透过升平景象看到社会明显的矛盾,对人民的悲惨命运有所同情。 第三时期为成化至正德年间。其时台阁体诗歌已为广大诗人所不满,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攻之于前,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反之于后。 李东阳论诗,推崇李白、杜甫,想以深厚雄浑之体,来替代啴缓冗沓的台阁体诗歌末流,他善长乐府,有些篇什笔力尚属雄健。但其论诗更多注意的是声调音节,认为“学者不先得唐调,未可遽为杜学也”,视此为开启诗歌奥秘的钥匙,实际上未免舍本逐末。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亦有“覃研不足”(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的贫乏症,调子实际上与台阁体诗歌相去不远。李东阳也是台阁重臣,周围有一批门生故旧学他的诗,如石珤、邵宝、顾清、罗玘、罗铎、何孟春等。 由于茶陵诗派在理论与创作上都存在弱点,所以并未能真正消除台阁体诗歌的影响。待到前七子崛然兴起,才完成了这个任务。 台阁体、茶陵诗派主要靠其首领官居极品而发生影响,前七子则主要以自己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而引起人们注意,故其影响范围较为广泛、深入。恰如胡应麟所说:“一时云合景从,名家不下数十”(同前),其中最著名的除李梦阳、何景明外,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他们重视民歌,认为“真诗乃在民间”(李梦阳《诗集自序》)。推崇汉魏、盛唐诗歌。 在他们看来,要创造兴象造拔、神意雄丽的作品,必须复古。他们所定目标有一定号召力,但是所指的创作途径却大有问题,李梦阳甚至认为复古就是临摹古帖,连何景明也大为反感。 何景明认为拟古应“领会精神”,“不仿形迹”,做到“达岸舍筏,以有求似”(《与李空同论诗书》)。前七子大多是在政治上敢于与大官僚、大宦官作斗争的人物,所以他们能够面对现实,写出如《元明官行》、《岁晏行》等讽世之作。 就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大盛之际,江南有一批画家兼诗人,如沈周、文征明、唐寅、祝允明,作诗不事雕饰、自由挥洒。虽不免失之浅露,但其中亦有些生趣盎然、才情烂漫的诗歌。 第四时期为嘉靖、隆庆年间。嘉靖初,前七子复古运动中所暴露出来的模拟倾向日趋严重,“后生英秀,稍稍厌弃”(陈束《高子业集序》)。 当时诗人薛蕙与杨慎论诗时就认为:“近日作者,模拟蹈袭,致有拆洗少陵、生吞子美之谑。”(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所以,其时开始出现一些渐渐不满前七子诗风、尚能卓然自立的诗人,如“沈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的杨慎,“直举胸情,独妙闻雅”的高叔嗣,“温雅丽密,有王孟之风”的薛蕙,“才高一时”,“婉丽多讽”的王廷陈。 他们虽然不走前七子模拟汉魏盛唐的创作道路,但并未从生活中吸取诗歌营养,仍然是师法古人,只不过对象不同而已。加之他们在诗歌理论上没有什么建树,因此影响不大。 待到后七子再度兴起,诗必汉魏、盛唐的复古主义又统治了诗坛。后七子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 他们当中最早提出论诗纲领的是谢榛。他主张出入于盛唐14家之中,兼取众长,自成一家,取径较宽。 但随着李攀龙首领地位的确立,他却将复古理论推向极端,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所以。 4.有子琦两字的诗经或古诗B1.彬蔚 富有文采。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2.彬彬 文质兼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博裕 广阔富饶。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4.博闻见闻广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5.博容 度量大。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6.博文 通晓古代文献。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这个名字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7.博艺 博通艺文。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8.博雅 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C9.承德 蒙受德泽。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礼乐志》“诏抚成师,武臣承德”。 10.朝宗 百川归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11.澄泓 水清而深。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12.存志 保全志向。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D13.澹雅 淡泊高雅。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14.得韬 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李德裕《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15.德辉 仁德的光辉。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F16.方旭 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17.飞轩 指廊宇。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19.芳蕤 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晋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20.芳苓 香草名。 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文选•枚乘》:“漃漻薵蓼,蔓草芳苓。”21.芳蔼 芳香而繁盛。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22.芳菲 花草香美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G23.管彤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H24.和畅 亦作“和昶”,温和舒畅。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5.涵畅 滋润化育,使之发扬。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程氏外书》卷三:“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 26.涵涵 水波晃动。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秩秩而积,涵涵而停。”27.浩初 太初。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28.浩丽 壮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司空图《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29.浩然 正大刚直。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30.浩学 博学。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宋代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枢密直学士纶,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31.泓涵 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32.泓浵 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明代吕坤《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33.慧艳 聪明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34.慧语 妙语。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J35.嘉言 美好的语言。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36.嘉懿 善、美。出自成语:嘉言懿行。 意思是美善的言行。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37.江沅 沅,水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38.瑾瑜 比喻美德贤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39.景铄 盛美,盛明。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班固的《东都赋》:“铺鸿藻,信景铄,扬世庙,正雅乐。” 40.静淞 淞:水汽凝结的冰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宋代曾巩《雾淞》“园林初日静无风,雾淞花开处处同”。41.隽秀 优异出众。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餗《隋唐嘉话》卷上:“百药年未。 5.30字左右的古诗或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咏菊》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东栏梨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6.明、清 朝是什么古诗就是“明诗”“清诗”你说的“诗歌”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诗、词、曲等韵文,“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宋代的诗也被称作“宋诗”,同理也有“元诗”,之所以常说“宋词”“元曲”是因为词、曲分别是这两个朝代最突出、成就最高的文学形式。至于明清,诗词比之前代已经衰落,反倒是小说大大发展起来,所以一般是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明朝和清朝诗歌的风格。 明朝1.前期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约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台阁体”,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 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而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能归属这一流派。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能包容在内。 茶陵派: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鲁铎、石瑶等人。 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2、中期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 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唐宋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3、晚期公安派: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 本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 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 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7.适合当网名的古诗有哪些飞轩 指廊宇。 出自《文选•刘琨<扶风歌>》:“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芳华 亦作“芳花”。 香花。 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乐心 欢乐之心;心里快乐。 出自《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灵犀 形容心灵相通。 出自唐代李商隐诗《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落霞 霞光从天而下。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诗句中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岚 晴日山中的雾气。 出自宋代周邦彦《渡江云》词:“晴岚低楚甸,暖回鴈翼,阵势起平沙。”斯年 形容长远的年代。 出自《诗经•大雅•下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望舒 含有“迎取光明”的寓意。 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指的是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人。 文雅 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 出自取自《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 子衿 比喻贤才。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曹操《短歌行》“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