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终南山山隐士多终南山为何多隐士?~~转贴西安城南的终南山是一个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历史名山.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终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又称“中南山”.《诗经》、《山海经》称其为“南山”.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前109)祀太乙神于此,建太乙宫,故又名“太乙山”(也做“太一山”).据考证,“终南”之名始见于《尚书·禹宫》.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去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今天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终南山,是指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具体讲就是秦岭山脉的中段.它东始蓝田,西经长安、户县、周至,东西走向约10公里长,海拔2000多米,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包括太兴山、嘉午台、翠华山、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圭峰山、紫阁山、万花山等数十座名山秀峰.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绵延数百里,群峰峻岭,层层叠叠,峰峦叠嶂,沟壑幽深,古刹佛寺,依山挟势,腾云驾雾,携水伴湖,竹掩松映.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太被现代人所重视.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一部《空谷幽兰》,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们的终南山竟然还有着如此的魅力与价值,简直可与希腊的奥林匹斯山相媲美. 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每年都有不少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在此隐居修行.据不完全统计,终南山现有约三百到四百名隐士.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此外,还有我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修行者.这些隐士有的是来学佛问道,有的是为了练气养身,有的仅仅只是找一处清净的地方读书做学问.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来终南山隐居呢?终南山与其它地方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市佛教协会会长、长安兴教寺方丈常明大和尚说:“自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人们一直就来终南山修行.甚至中国南方的和尚和尼师也来这儿修行.他们待上三五年,然后回到南方,建立自己的修行中心.这儿是为法出家的和尚和尼师来的地方.修行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你要花费很多年时间,才能真正有所得.这不容易.但是来这儿修行的人都不怕苦.这正是他们来这儿的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座山里开悟了,还有很多人继续修行,将来会成为大师.在现代,虚云和印法曾经住过嘉五台;印光和来果住过南五台.这儿是他们开悟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这些山是修行的好地方.这就是我选择它们的原因.” 原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香积寺方丈续洞老和尚先后卓锡于户县大圆寺、草堂寺、西安卧龙寺、终南山大茅蓬(西林寺)、观音洞、仙人岔、圣寿寺,历经世事云烟,对于终南山可谓了然于心.大和尚说:“最初的和尚们来中国的时候,他们就定居在终南山里.而且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师都曾经在终南山修行.但那是过去的事.现在这么多出家人仍然来终南山的原因是,这里还很容易找到一个隐居的地方.还有,这一带仍然有很多在家人,愿意供养来修行的人.” 原终南大茅蓬住持德三说:“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神上的修炼,为此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座山很安静.在中国,我们有几座山,大多数和尚都是为了修行去那里的.这儿就是其中的一座.在这里,出家人修行要靠自己.自唐朝以来,这一带就已经成为那些想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汇集的中心.”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观音禅院住持果宣法师说:“终南山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发祥地.隐士文化十分发达,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终南山佛教律宗祖庭净业寺住持本如法师说:“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祖师大德,多聚于此.站在终南山上,望长安红尘滚滚,繁华如梦.看秦岭层峦叠嶂,古刹钟声.背后是山,眼前是佛,本如如本,修道养佛.现在有人说,终南山是西安(或陕西)的后花园.我认为这个认识不够.终南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座山,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终南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山脉脊梁,中国文化的精神在终南山.终南山是清净的家园.我自己在这里住山感到很受用,有真切的身心感受.为什么会有那。 2.形容是是非非,不要来扰乱我的心的古诗句求一句经典卫风·考槃 《诗经·国风》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白话译文 筑成木屋山涧间,贤人居住天地宽。独眠独醒独自言,永记快乐不言传。 筑成木屋山之坡,贤人居如安乐窝。独眠独醒独自歌,绝不走出这山阿。 筑成木屋在高原,贤人在此独盘桓。独眠独醒独自宿,此中乐趣不能言。 《国风·卫风·考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隐士的赞歌,描写一位在山涧结庐独居的隐士自得其乐的意趣,真切地道出了隐居生活的快乐。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反复吟咏隐士的形象,用复沓的方式,说明其生活在水湄山间,言辞行动畅快自由,创造了一个清淡闲适的意境,抒发了对隐士的赞美之情。 3.野望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采薇而食的隐士野望 作者:王绩 年代: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据说,这首诗的主旨正好能反映隐士们的高节,有古人评价为证:“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这首诗似乎是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的,在今天也不难理解.“徙倚”是徘徊的意思,“薇”是野豌豆苗.而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可能隐藏着两个典故.其一是诗经里有《采薇》篇,其二是古代有两个著名隐士伯夷、叔齐,他们坚持不食周粟而上山采薇. 因此诗的最后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王绩估计最后也没有上山,所以只能讲追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