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逸民和隐士孔子时代有许多逸民。 那么什么是逸民呢?简单地说,就是指遁世隐居的人。《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何晏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汉书•律历志序》:“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 ’”颜师古注:“逸民,谓有德而隐处者。”晋陆机《招隐》诗:“寻山求逸民,穹谷幽且遐。” 清孙枝蔚《寄题范眉生幽草轩》诗:“庭户如空谷,交游半逸民。”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26并没有古之逸民气。” 与逸民相近的是古代的隐士,顾名思义,“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首先必须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 《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lk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2.形容是是非非,不要来扰乱我的心的古诗句求一句经典卫风·考槃 《诗经·国风》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白话译文 筑成木屋山涧间,贤人居住天地宽。独眠独醒独自言,永记快乐不言传。 筑成木屋山之坡,贤人居如安乐窝。独眠独醒独自歌,绝不走出这山阿。 筑成木屋在高原,贤人在此独盘桓。独眠独醒独自宿,此中乐趣不能言。 《国风·卫风·考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隐士的赞歌,描写一位在山涧结庐独居的隐士自得其乐的意趣,真切地道出了隐居生活的快乐。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反复吟咏隐士的形象,用复沓的方式,说明其生活在水湄山间,言辞行动畅快自由,创造了一个清淡闲适的意境,抒发了对隐士的赞美之情。 3.古诗中所说的隐士是什么1.旧指隐居的人。 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 3.指有条件·有机会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担任,或已经担任领导职务却辞退的在某一学科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4.楚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我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古诗中所说的隐士是什么1.旧指隐居的人。 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 3.指有条件·有机会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担任,或已经担任领导职务却辞退的在某一学科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6.野望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采薇而食的隐士野望 作者:王绩 年代: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据说,这首诗的主旨正好能反映隐士们的高节,有古人评价为证:“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这首诗似乎是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的,在今天也不难理解.“徙倚”是徘徊的意思,“薇”是野豌豆苗.而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可能隐藏着两个典故.其一是诗经里有《采薇》篇,其二是古代有两个著名隐士伯夷、叔齐,他们坚持不食周粟而上山采薇. 因此诗的最后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王绩估计最后也没有上山,所以只能讲追怀. 7.求 一些讲隐士生活的 诗词 谢谢四皓南隐岳,老莱窜河滨。 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 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孰知富生祸,取富不取贫。 宝玉忌出璞,出璞先为尘。 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君子隐石壁,道书为我邻。 寝兴思其义,澹泊味始真。 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 草木择地生,禽鸟顺性飞。 ——孟郊《隐士》 强效忘机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怀南岳隐士》 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 ——元稹 《寄隐客》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 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 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 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 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 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 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 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 ——元稹《悟禅三首寄胡果》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白居易 《中隐》 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 ——李德裕《访韦楚老不遇》 近逢商洛客,知尔住南塘。 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 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 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 ——许浑《寄题南山王隐居(一作王隐士居)》 磻溪连灞水,商岭接秦山。 青汉不回驾,白云长掩关。 雀喧知鹤静,凫戏识鸥闲。 却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间。 ——许浑 《题灞西骆隐士》 紫府丹成化鹤群,青松手植变龙文。 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 ——李商隐《题道静院院在中条山故王颜中丞所置虢州刺史…写真存焉》 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 ——韩偓《南亭》 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 懒求施主修真像,翻经文是妄言。 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 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 ——杜荀鹤《题江寺禅和》 病后霜髭出,衡门寂寞中。 蠹侵书帙损,尘覆酒樽空。 池暗菰蒲雨,径香兰蕙风。 幽闲已得趣,不见卜穷通。 ——李中《书蔡隐士壁》 烟萝拥竹关,物外自求安。 逼枕溪声近,当檐岳色寒。 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 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挂冠。 ——李中《寄庐山庄隐士》 盛府宾寮八十馀,闭门高卧兴无如。 梁王苑里相逢早,润浦城中得信疏。 狼藉杯盘重会面,风流才调一如初。 愿君百岁犹强健,他日相寻隐士庐。 ——徐铉《赠浙西顾推官》 仙人好负局,隐士屡潜观。 ——张鷟《扬州青铜镜留与十娘》 千峰映碧湘,真隐此中藏。 饼不煮石吃,眉应似发长。 风榸支酒瓮,鹤虱落琴床。 虽斅忘机者,斯人尚未忘。 ——贯休《怀南岳隐士二首(一作赠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