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乙烯利巴低吸 《诗经》思想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民族的史诗。周民族的史诗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它们用粗线条较为完整地勾画出了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二)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如《国风》中的《魏风·硕鼠》愤怒地斥责剥削阶级是贪婪可憎的大老鼠。《魏风·伐檀》发出了奴隶不平的呐喊和反抗的呼声。《二雅》中的《民劳》《正月》等反映了君主赋税苛重、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实。(三)反映爱情生活的婚恋诗。有热烈奔放的情歌。如《关雎》、《风雨》、《郑风·野有蔓草》《静女》等。它们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还有深沉执著的恋歌,如《王风·采葛》、《卫风·木瓜》、《秦风·蒹葭》、《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为代表的“弃妇诗”,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四)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的农事诗。如《噫嘻》、《载芟》、《良耜》,《丰年》等作品,就是耕种田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农事诗中的杰出作品,当推历代传诵的《豳风·七月》,它反映了农夫们一年到头除进行农业生产之外,还要为奴隶主贵族养蚕、制衣、打猎、盖房,然而他们却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 2.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3.诗经和楚辞艺术特点的异同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诗经《硕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主题:表达劳动人民对残暴贪婪的统治者的愤恨,对美好未来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奴隶劳动者作为抒情主人公,唱出了奴隶们对于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者的愤懑之情.暴露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和奴隶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而这些内容又是通过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出色的表现,这首诗艺术上有几个突出特点值得注意. 一、口语化 全篇诗都是以口语形式出现的,通俗易懂.即使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仍十分平易,且朗朗上口,通过一个劳动者与“硕鼠”的对话,表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讨厌“硕鼠”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受剥削的原因,只能恳求,只好幻想虚无的“乐土”,并为“乐土”描绘了美好的图景.短短几十个字,使主人公的天真、纯朴、可爱、可怜之貌跃然纸上,“硕鼠”之恶状亦可以想见. 二、贴切的比喻 诗中以“硕鼠”比喻奴隶主,抓住了奴隶主与大老鼠之间的两个最突出的恰似点: (一) 贪婪.诗一开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可以想象这种情景:大老鼠在大嚼奴隶们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奴隶们无可奈何,赶又赶不走,只能哀求它.老鼠的那种贪婪和蛮横不是和剥削成性,贪得无厌的奴隶主一模一样吗? (二) 寄生.诗的第二句,奴隶接着恳求老鼠道:“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写出了老鼠就是靠人们劳动成果来生活的,自己什么也不干,还从来不给人们一点报答,这又与靠吸食奴隶们的血汗过着寄生生活的奴隶主何其相似啊. 老鼠本身从来就是令人厌恶、痛恨的,以它作比,不但充分表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本质,而且这种比喻本身就表现出了奴隶们对统治者的无比厌恶和痛恨. 三、抒情性强 作品通篇都充满着浓郁的诗情,随着内容的发展和主人公语气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有时是愤懑的,有时是悲怨的,有时是自豪的,有时是神往的.每读此诗,我总觉得诗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个少年,他不甘于总在此处受硕鼠的窝囊气,对人生还有期待,怀着希望,想要到没有硕鼠存在的“乐土”去.他能想象出二千多年之后他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已经变成了什么样的“乐土”吗? 四、反复咏叹 基本上同样的内容,分为三组反复叹唱.每段稍加变化,每段又比上一段程度上略进一层,使得整篇作品的内容非常明晰地表现出来. 以上的几个特点,在《诗经》中的其他作品中也很常见,但在这首诗中由于它特定的内容,使得效果更加突出.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了二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在通过它了解西周奴隶制社会历史状况的同时,从它本身也能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5.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6.论述《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1】思想内容: 1.反映劳动生产的诗篇《芣苢》劳动过程《葛覃》终年农事活动《七月》 2.反映剥削与压迫的诗篇《硕鼠》《伐檀》 3反映征徭离乱的诗篇《君子于役》《东山》 4.爱国主义的诗篇《采薇》《无衣》 5反映婚姻爱情的诗篇《氓》 6反映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讽刺诗《南山》 7祭歌史诗《民生》 【2】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 4.四言为主的句式 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扩展资料:一、诗经的社会功用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通过赋诗来进行外交上的来往,在春秋时期十分广泛,这使《诗经》在当时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传》中有关这方面情况记载较多,有赋诗挖苦对方的(《襄公二十七年》),听不懂对方赋诗之意而遭耻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国有难请大国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 这些引用《诗》的地方,或劝谏、或评论、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凡所称引之诗,均“断章取义”——取其一二而不顾及全篇之义。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堪称“蔚成风气”。 这就是说,其时《诗经》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赋诗言志”。想言什么志,则引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乎诗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称引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 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一个实在的,却是被曲解了其文学功能的应用。 二、历史与民俗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