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苏东坡的诗句黄庭坚: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跋东坡》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却扫篇》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老学庵笔记》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 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2.【有关写苏东坡的诗词黄庭坚: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跋东坡》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却扫篇》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老学庵笔记》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 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3.求任意一首东坡的诗词鉴赏,800字左右,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念奴娇①赤壁怀古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④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 4.苏东坡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晓景》其一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苏东坡经典诗词【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人贬官黄州,闲暇无事,便以悠闲的心境去对待周围的景物。他柱杖漫步村舍古城,虽然景致荒凉,周围都是“乱蝉衰草”,但是,词人依然能发现“林断山明竹隐墙”的别致景色,仰视则是“翻空白鸟”,生机勃勃;俯看则是“照水红蕖”,馨香灿烂。画面色彩相宜,动静相配,再加上雨后清新的空气,词人怡然自得其中。结句化用唐诗,表现自己从自然景色中所获得的愉悦。 【少年游】(润州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词写别后思念。首先回忆起来的是“去年相送”。那送别之际,雨雪霏霏。而今冬去春尽,离人犹不见回家。思念之时,只能饮酒解愁,对明月、双燕而自我怜惜。这么一首抒写别离情思的词作,苏轼写得也与众不同,读起来感觉到爽快利落,朗朗上口。与他人之牵肠挂肚、肝肠寸断之作明显不一样。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不过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然而,词人是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见他们通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对待。仕途与人生旅途中也免不了有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的态度就能安之若素。词人“谁怕”之反诘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宣言,决不是故作姿态,那是词人奉行的人生准则且落实于行动。谪居黄州期间,词人不断地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可爱之处。词人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并描述自己此时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说:“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寓居定慧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直到晚年再遭重大打击,谪居岭南、海南,诗人还是乐观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惠州一绝》)“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定风波》表面上是写词人对待风雨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词人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放达。词人被贬期间,形同罪犯,而他却能把失意置之度外,寄希望于未来:“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吹面,既吹醒了酒意,又吹散了风雨,“山头斜照”再次露出笑脸。自然界如此,人生旅途何尝不是这样?只要坦然相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关。词人所期望的未来果然出现在现实之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都算不了什么。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苦闷,充分表现出豪爽开朗的性格。这样的词在苏轼以前是没有谁能写得出来的。 6.关于东坡的诗词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 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23] 诗作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 7.苏东坡的诗词有哪些呢太多了。现存诗3900余首。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诗词赋】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 明末陈洪绶绘《东坡图》 《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赠刘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3]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蝶恋花·密州上元》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洞仙歌·冰肌玉骨》《洞仙歌·江南腊尽》《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明代孙克弘绘《东坡小像》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减字木兰花·春月》《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作品(4张)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满江红·江汉西来》《满江红·清颍东流》《满庭芳·三十三年》《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南乡子·寒雀满疏篱》《南乡子·凉簟碧纱厨》《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南乡子·送述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孤馆灯青》《沁园春·情若连环》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阮郎归·初夏》《少年游·去年相送》《哨遍·为米折腰》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水调歌头·中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