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韵例

1.简介《诗经》的韵例

二、《诗经》的韵例

从三个方面观察:

1、韵在句中的位置: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一章中所用的韵数: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3、韵脚的相互距离:情况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C、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2.J简述<诗经>韵例的特色

七首在押韵方面有代表性的诗歌 1、关雎P47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句押韵的句尾韵:鸠、洲、逑) 注意:后两句实际是一句判断句。

但后人多断章取义,使后句独立成句。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隔句押韵的句中韵:流、求) 流:顺流而取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句句押韵的句尾韵:得、服、侧) 服:亦想也。

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的联绵词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隔句押韵的句中韵:采、友) 参差——双声联绵词。 友:亲爱。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隔句押韵的句中韵:芼、乐) 窈窕——叠韵联绵词 乐:使之乐。 2、桃夭P47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隔句句尾韵:华、家)于:词头。

注意:桃之夭夭——后人用为“逃之夭夭”者, 谐音断章取义也。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隔句句尾韵:实、室)有:词头。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隔句句尾韵:蓁、人) 3、芣苡P476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句中韵:采、有)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句中韵:掇、捋)掇:拾取;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句中韵:袺、襭) jié,手提衣襟兜着。 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兜着。

注意:仅换关键的一两个字就另成一章,反复咏唱,正是民歌特色。 4、静女P477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句尾韵:姝、隅、躇。)

爱通薆,隐也。 踟躇——双声联绵词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句尾换韵式:娈、管;炜、美。)

自牡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句尾交韵式——一三句:荑、美;二四句:异、贻。) 5、柏舟P478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偶数句句末押韵:河、仪、它;换句中韵:天、人)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偶数句句末押韵:侧、特、慝;换句中韵:天、人) 6、伐檀P488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句中韵:檀、干、涟、廛、貆、餐)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句中韵:辐、侧、直、亿、特、食)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句中韵:轮、漘、沦、囷、鹑、飧) 7、硕鼠P489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句尾韵:鼠、黍、女、顾、女、土、土、所——每句押韵)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句尾韵:麦、德、国、国、直——隔句押韵)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句尾韵:苗、劳、郊、郊、号) 五、重要的民俗诗——《七月》P495 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觱发、栗烈——均双声联绵词。

(韵脚,句句押韵:火、衣;发、烈、褐、岁;耜、趾、子、亩、喜;) 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韵脚,句句押韵:火、衣;阳、庚、筐、行、桑;迟、祁;悲、归;) 3、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鴂,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韵脚,句句押韵:火、苇;桑、斨、扬、桑;鴂、绩;黄、阳、裳;) 4、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猏于公。

(韵脚,句句押韵:葽、蜩;获、萚、貉;狸、裘;同、功、豵、公;) 5、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韵脚,句句押韵:股、羽、野、宇、户、鼠、户、处;) 6、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韵脚,句句押韵:薁、菽;枣、稻、酒、寿;瓜、壶、苴、樗、夫;) 7、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韵脚,句句押韵:圃、稼;穋、麦;同、功;茅、綯;屋、谷;) 8、二之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

3.韵例诗歌中用韵的方式是什么

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有句尾韵和句中韵;从所用韵的数量看,有一韵到底和换韵;从韵脚相互距离看,有句句人韵、隔句押韵、交韵、抱韵等;从用韵的疏密看,有密韵和疏韵等。

这些类分,多有交叉。如“短柱体”既是句中韵,也是密韵。

对于诗歌韵例的研究,是从《诗经》韵例的研究开始的,而且与古韵的研究密切结合。江永《诗韵举例》(附《古韵标准》卷首)和孔广森《诗声分例》(附《诗声类》卷首),是专门研究《诗经》韵例的著作。

以后的诗,由于渐趋整齐化,押韵方式明显,遂少专门的研究。对于词、曲押韵方式的考求,则是与考订词谱、曲谱的韵脚相结合的。

参见“句句韵”“隔句韵”“交韵”“抱韵”“短柱体”条。

4.如何分析《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一) 赋 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如,用赋描叙政治危机,《小雅·正月》中的第五章和第六章:“谓山盖卑,为冈为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这首诗揭露了贫富悬殊、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说山多么低矮,却是高峰耸立。

岩盐既已出现,怎么不采取制止的行动?把元老请来询问,在请占梦预言吉凶。都自夸高明的圣人,可谁知乌鸦的雌雄?说谈多么高,可人们不得不低头弯腰。

说地多么厚,可人们不得不缓慢行走,人们喊出这些话,确实很有道理。可恨世人,为何像蛇一样咬人。”

作者用设问、对偶、夸张等各种修辞方法表现了满腔激愤。又如,用赋来写景,《豳·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描写主人公,即一个老兵,在细雨蒙蒙的还乡途中,想象着家园荒芜、一片衰败的景象: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

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就把主人公的心情中那复杂的变化写出来,在这首诗中,情的哀伤和景的荒凉是一致的。(二)比 比,就是用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在某方面的相似点打比方,或用浅显的事物来说明抽象道理和情感,或者借以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突现事物形象。

比,是《诗经》中普遍运用的艺术手法,在具体的运用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通篇用比的,二是局部用比的。例如,《鹤鸣》中通篇用比: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宅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此诗意在教诲宣王求贤访士,重用贤才。

但从始至终并未说破,其中提到了“鸣于九皋”的鹤或“在渊”,或“在渚”,的鱼,还有那可加工为美玉的“他山之石”,都指贤才,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再如,局部用比。

比喻句有时在“赋”中,有时在“兴”中,并且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一是明喻。

如《小雅·斯干》:“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接连用四句明喻描写宫室建筑:宫殿像人立正那样端正,四角像箭头一样又尖又直,栋宇像大鸟展开翅膀,彩檐想彩色的雉鸡高飞。

将静态无生命的写成了动态的有生命的,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暗喻。

如《豳·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用蜷曲的野蚕露宿野外,比喻征夫露宿车下。

《诗经》中有不少的诗篇有这样的句式,前两句写喻体,后两句写本体。三是借喻。

如《邶·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泳之游之。” 意即“要是河水深,就用筏用船渡过去;要是河水浅,就是到河里游过去。”

直接用喻体代替。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