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篇古诗词赏析赠汪伦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静夜思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羁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1、举:抬。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早发白帝城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解】: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韵译】: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客中行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注释】又题《客中作》[注释](1)兰陵:地名。 (2)但使:只要。[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 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独坐敬亭山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春望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 2.古诗词鉴赏渔歌子 渔歌子,曲牌名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 著书亦名《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点评: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 然其所足成之句,尤未如原词之妙通造化也。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两家一忧一乐,归趣难名。 3.求10首古诗加赏析一、《鸟鸣涧》 1、作者:唐代王维 2、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翻译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4、赏析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二、《送灵澈上人》 1、作者:唐代刘长卿 2、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3、翻译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4、赏析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三、《登鹳雀楼》 1、作者:唐代王之涣 2、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翻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4、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四、《蝉》 1、作者:唐代虞世南 2、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翻译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4、赏析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五、《宿建德江》 1、作者:唐代孟浩然 2、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翻译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赏析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六、《山中》 1、作者:唐代王勃 2、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3、翻译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4、赏析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七、《劝酒》 1、作者:唐代于武陵 2、原文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3、翻译 高举弯把金杯为您敬酒,满满斟上请您不要推辞。 花儿开放历经多少风雨,人的一生更会历尽别离。 4、赏析 这是一首祝酒歌。前两句敬酒,后两句祝辞。 话不多,却有味。诗人以稳重得体的态度,抒写豪而不放的情意,在祝颂慰勉之中,道尽仕宦浮沉的甘苦。 八、《乐游原》 1、作者:唐代李商隐 2、原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翻译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4、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九、《问刘。 4.古诗文赏析1500字《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赏析)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 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观的选择啊.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 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 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他仿佛又从悲哀的。 5.古诗词赏析大全200字15篇古诗大全目录 唐诗三百首古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全宋词 宋词精选元曲精选 古诗十九首小学古诗 小学古诗80首小学古诗70首 初中古诗高中古诗 写景的古诗咏物诗 描写春天的古诗描写夏天的古诗 描写秋天的古诗描写冬天的古诗 描写雨的古诗描写雪的古诗 描写风的古诗描写花的古诗 描写梅花的古诗描写荷花的古诗 描写柳树的古诗描写月亮的古诗 描写山的古诗描写水的古诗 描写长江的古诗描写黄河的古诗 描写儿童的古诗山水诗 田园诗边塞诗 含有地名的古诗节日古诗 春节古诗元宵节古诗 清明节古诗端午节古诗 七夕古诗中秋节古诗 重阳节古诗古代抒情诗 伤怀的古诗咏史怀古诗 爱国古诗送别诗 离别诗思乡诗 思念的诗爱情古诗 励志古诗哲理诗 闺怨诗赞美老师的古诗 赞美母亲的古诗关于友情的古诗 关于战争的古诗忧国忧民的古诗 婉约诗词豪放诗词 人生必背古诗辞赋精选 全唐诗 扫描下载 古诗文网app android · iphone 古诗三百首更多 击壤歌(夏商民歌) 关雎(诗经) 易水歌(荆轲) 垓下歌(项羽) 大风歌(刘邦) 秋风辞(刘彻) 北方有佳人(李延年)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龟虽寿(曹操) 赠从弟(刘桢) 燕歌行(曹丕) 七步诗(曹植) 七哀诗(王粲) 赠秀才入军(嵇康) 咏怀(阮籍) 咏史(左思) 思吴江歌(张翰) 咏荆轲(陶渊明) 酌贪泉(吴隐之) 登江中孤屿(谢灵运) 梅花落(鲍照) 赠范晔诗(陆凯) 王孙游(谢朓) 估客乐(释宝月) 夜夜曲(沈约) 咏早梅(何逊) 山中杂诗(吴均) 入若耶溪(王籍) 晚出新亭(阴铿) 关山月(徐陵) 节日古诗更多 郊行即事(程颢) 上元夜(崔液)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清明(杜牧) 卖痴呆词(范成大) 上元竹枝词(符曾) 寒食(韩翃)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汴京元夕(李梦阳) 醉花阴(李清照) 十五夜观灯(卢照邻) 沉醉东风(卢挚) 田家元日(孟浩然) 生查子(欧阳修) 鹊桥仙(秦观) 元夕无月(丘逢甲) 水调歌头(苏轼) 中秋月(苏轼)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蜀中九日(王勃)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嫦娥(李商隐) 静夜思(李白)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望月怀远(张九龄) 元日(王安石)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清明(杜牧) 夜月(刘方平) 霜月(李商隐) 古代抒情诗更多 望月有感(白居易)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西施滩(崔道融) 狂夫(杜甫) 己亥杂诗(龚自珍) 诉衷情(顾敻) 绮怀诗(黄景仁) 宿山寺(贾岛) 卜算子(乐婉) 黄鹤楼闻笛(李白) 三五七言(李白) 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 蝶恋花(李冠) 锦瑟(李商隐) 凤栖梧(柳永) 摊破浣溪沙(纳兰性德) 玉楼春(欧阳修) 鹊桥仙(秦观) 江城子(苏轼) 琴歌(司马相如) 途中见杏花(吴融) 折桂令(徐再思) 少年游(晏几道) 击鼓(佚名) 江陵愁望寄子安 摸鱼儿(元好问) 遣悲怀(元稹) 塞鸿秋(张可久) 千秋岁(张先)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爱情古诗更多 长恨歌(白居易) 明月上高楼(曹植) 陇西行(陈陶) 寄外征衣(陈玉兰) 钓鱼湾(储光羲) 车遥遥篇(范成大) 苏幕遮(范仲淹) 怨(冯小青) 己亥杂诗(龚自珍) 诉衷情(顾敻) 横塘路(贺铸) 绮怀(黄景仁) 长相思(李白) 蝶恋花(李冠) 锦瑟(李商隐) 清平乐(李煜) 卜算子(李之仪) 踏歌词(刘禹锡) 昼夜乐(柳永) 有所思(卢仝) 古怨别(孟郊) 虞美人(纳兰性德) 鹧鸪天(聂胜琼) 长恨歌(白居易) 关雎(佚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锦瑟(李商隐) 三五七言(李白) 古诗大全目录 唐诗三百首古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全宋词 宋词精选元曲精选 古诗十九首小学古诗 小学古诗80首小学古诗70首 初中古诗高中古诗 写景的古诗咏物诗 描写春天的古诗描写夏天的古诗 描写秋天的古诗描写冬天的古诗 描写雨的古诗描写雪的古诗 描写风的古诗描写花的古诗 描写梅花的古诗描写荷花的古诗 描写柳树的古诗描写月亮的古诗 描写山的古诗描写水的古诗 描写长江的古诗描写黄河的古诗描写儿童的古诗 山水诗田园诗 边塞诗含有地名的古诗 节日古诗春节古诗 元宵节古诗清明节古诗 端午节古诗七夕古诗 中秋节古诗重阳节古诗 古代抒情诗伤怀的古诗 咏史怀古诗爱国古诗 送别诗离别诗 思乡诗思念的诗 爱情古诗励志古诗 哲理诗闺怨诗 赞美老师的古诗赞美母亲的古诗 关于友情的古诗关于战争的古诗 忧国忧民的古诗婉约诗词 豪放诗词人生必背古诗 辞赋精选全唐诗。 6.求十首古诗词的鉴赏七步诗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元日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寄王琳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前二句言南北道远,音讯疏隔。 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书信,不胜惊喜。后二句写拆阅书信时的心情。 王琳怀雪耻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满纸慷慨悲壮之词,使人深受感动,为之下泪。诗人为何拆书下泪?是有感于故人万里寄书的情谊?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诗中均未言明。 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了!晚泊岳阳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 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相思朝代:唐代作者: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鹿柴朝代:唐代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夜雨寄北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渡荆门送别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朝代:五代作者: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朝代:五代作者: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7.古诗鉴赏次韵子由送千之侄作者:苏轼 年代:宋江上松楠深复深,满山风雨作龙吟。 年来老干都生菌,下有孙枝欲出林。白发未成归隐计,青衫倘有济时心。 闭门试草三千牍,仄席求人少似今。【作者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望采纳,谢谢。 8.求20首古诗词鉴赏1、《扬子江》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分类标签:励志诗 爱国诗作品赏析: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 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 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2、《绝句》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分类标签:励志诗 爱国诗【注释】:[1]这两句说:(一个人要奋发有为,)活着应当是人中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2]思:追思,怀念。项羽:即楚霸王。 秦朝末年他率领民众起义,曾摧毁秦朝主力军。秦亡后他和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在乌江自刎。 [3]江东:指江南沿海一带。项羽原是跟随叔父项梁在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起义的。 自刎前表示没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这两句说:到今天我们特别怀念项羽,因为他死得悲壮,不肯回江东,屈辱偷生。 【简析】: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 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3、《从军行》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分类标签:励志诗 边塞诗 高中作品赏析【注释】 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 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青海 : 指青海湖。 穿 : 磨破。 金甲 : 铠甲的美称。 楼兰 :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4、《咏石灰》年代: 明 作者: 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分类标签:励志诗 爱国诗 小学作品赏析[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于谦十七岁时写的。 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描绘,表达了他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内容评析]「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是由石灰岩烧制而成。第一句写石灰岩的开采,要经过石工们「千锤万击」,将整块整块的岩石凿开击碎,然后将它们运出云封雾锁、险峻陡峭的深山。 而「出深山」还仅仅是开始,接着石灰岩被投入石灰窑中烧,而且要用高达九百多度的「烈火」才能烧成坚硬的生石灰。「只等闲」三字以拟人化的笔法,写出了其面临一切严酷考验时镇定自若的神态,无论「千锤万击」也好,「烈火焚烧」也好,它都感到根本算不得甚么,可见其何等坚强、坚贞!石灰岩经过了火的洗礼,还得经过水的考验。 生石灰被投入水中,坚硬的生石灰经过一阵爆烈,逐渐解体,最终溶化成粉末状的熟石灰,供人们粉刷墙壁,于是在人间出现了一座粉妆玉琢的白色宫殿。「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仿佛听到石灰在说话了:「将我粉身碎骨,最后化成石灰浆水,我也全然不怕,我的心愿就是要把清白的本色长留人间呀!」诗人是借石灰之口,表示自己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执着热烈的追求。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喻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写人,写自己,勉励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要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 5、《南园》年代: 唐 作者: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分类标签:励志诗作品赏析①南园是李贺在家中读书的地方。 《南园》是一组写景和咏怀的诗,共十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②〔吴钩〕刀名,刃稍弯。 ③〔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④〔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⑤〔若个〕哪个。 ⑥〔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6、《冬夜读书示子聿》年代: 宋 作者: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分类标签:励志诗 哲理诗 读书 忧国忧民作品赏析【注释】: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 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