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十七讲之第十七讲摘要及读后感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 “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读后感)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 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 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中国作文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 啊,读宋词我真快乐!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唐诗宋词读后感600字_我读《宋词》有感。 2.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怎样解读苏轼的蝶恋花蝶恋花·春景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注释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③“子”,毛本误作“小”。 “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④“绕”,元本注“一作晓。” ⑤“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⑦“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 ……,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 “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3.跟善于总结相近的作文名“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在教导儿子时所写的两句诗,是他诗词创作经验的总结,更是他郁郁坎坷一生的体悟所得。陆游一生一直渴望戎马关山、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统一河山,并且是矢志不渝、至死不改,可这种志向,这种思想,实现不得,最终只能化作一首首含泪泣血的诗和词。意在社稷,志在苍生,并且死时仍“悲”,花的“功夫”确实了得,但收获却在诗词,陆游是这样,辛弃疾更是这样。 前段时间学习辛弃疾的词,翻阅了一些资料,对辛弃疾的词作、思想等有了较多的了解,尤其是看了几遍梁衡的《把阑干拍遍》一文,感觉更是随着梁衡先生的笔触走进了辛弃疾的内心深处。梁衡先生在文中说,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但他追求的“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最后一点,初读时颇感惊讶,一个名满天下名垂千古的大词人,一个对词的创作发展起到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大词人,竟然志不在“词”,而读完思考,则深以为是。“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梁衡对辛弃疾准确而深刻的评价,如若当时的统治者重用他,社会环境适合他,辛弃疾可能会在政治上做出一番更大的成就,可事与愿违,辛弃疾胸中的猛志无法实现,满腔的豪情只能化作一声声长叹,于是一篇篇词作便应景而生,记录着他的悲,他的乐,他的痛……意本不在于词,可积以时日,词作竟然蔚为大观,辛弃疾用他的心和血诠释着一个令他苦笑的诗词创作规律:词作功夫在诗外。 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先生认为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态度上跟屈原、杜甫相近,都是用生命来书写自己的诗篇的,都是在作品中表现了他们内心所坚守的志意和理念。屈原和杜甫本来也不是要做一个诗人的,只是借诗言其志而已。屈原出身世家,博古通今,政治才能卓越,但遭遇佞臣昏君,才能无法施展,最后只能披发行吟泽畔,用楚地方言记录着抒发着他那高洁的理想和忠君爱国之情。杜甫出身书香门第,虽说过“诗是吾家事”,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关注国家,心系苍生,为国事喜而喜,为民生悲而悲。安史之乱前,写的大部分诗文主要是想让其成为自己走向仕途的一个媒介,希望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史之乱中,则是以诗来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希望统治者能了解下情,改善民生。后期的诗作,忧国忧民之外,又蕴含了自己不得志的愤懑,“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自嘲之中,透露出更多的是不满之情。另外,杜甫也说过一些关于作诗的经验和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强调的是读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强调的是练字,是诗文写成之后的进一步加工。但如何写出,靠的还是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功夫要在“诗外”。 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作文。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每每暑假来临,各种各样培训班的广告满天飞,其中一些作文培训班的广告语更是令人瞠目,“作文秘诀”,“三天作文上一个档次”,“满分作文”……真不知这些培训班的组织者怎么敢写出来,或许印证了另一句话,叫做“无知者无畏”吧。诚然,作文的写作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方法技巧,比如如何审题,结构如何安排,怎样在文中点题扣题等,但这些都是小技,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在于生活和阅读。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她女儿高三前读了大量的书,但没有读过优秀作文选,到了高三,研究了一本《高考满分作文》,总结了一些优秀作文写作的方法,结果在高考中作文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所以,到了暑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风景名胜去,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打游戏等不健康的活动除外),听他们喜欢听的歌,读他们喜欢读的书,这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倒是更有帮助些。 读书,世人都知道对作文有好处,但不能为读而读,硬读,死读,那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读书厌倦,作文水平当然也很难提高。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投入去读,学会感发(《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语),就是善于联想,善于举一反三。读书时还要善于思考,很多书中都表达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阅读时要善于发掘,善于联系现实,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总觉得平时的阅读就像是在积聚财富,脑海中像是有一个仓库,存放着自己平时生活、阅读的点滴所得,遇到一些场景或作文题目时,大脑就会迅速启动搜索键,到“仓库”中去搜索所需的材料,再加上情感、语言等,来完成一篇较好的文章。如果脑中空空,作文自然就难以下笔了。辛弃疾词作中喜欢用典,大概主要缘于他原先读书时对一些典故思考认识较深的缘故吧。 4.跟善于总结相近的作文名“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这是陆游在教导儿子时所写的两句诗,是他诗词创作经验的总结,更是他郁郁坎坷一生的体悟所得。陆游一生一直渴望戎马关山、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统一河山,并且是矢志不渝、至死不改,可这种志向,这种思想,实现不得,最终只能化作一首首含泪泣血的诗和词。 意在社稷,志在苍生,并且死时仍“悲”,花的“功夫”确实了得,但收获却在诗词,陆游是这样,辛弃疾更是这样。前段时间学习辛弃疾的词,翻阅了一些资料,对辛弃疾的词作、思想等有了较多的了解,尤其是看了几遍梁衡的《把阑干拍遍》一文,感觉更是随着梁衡先生的笔触走进了辛弃疾的内心深处。 梁衡先生在文中说,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但他追求的“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最后一点,初读时颇感惊讶,一个名满天下名垂千古的大词人,一个对词的创作发展起到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大词人,竟然志不在“词”,而读完思考,则深以为是。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梁衡对辛弃疾准确而深刻的评价,如若当时的统治者重用他,社会环境适合他,辛弃疾可能会在政治上做出一番更大的成就,可事与愿违,辛弃疾胸中的猛志无法实现,满腔的豪情只能化作一声声长叹,于是一篇篇词作便应景而生,记录着他的悲,他的乐,他的痛……意本不在于词,可积以时日,词作竟然蔚为大观,辛弃疾用他的心和血诠释着一个令他苦笑的诗词创作规律:词作功夫在诗外。 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先生认为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态度上跟屈原、杜甫相近,都是用生命来书写自己的诗篇的,都是在作品中表现了他们内心所坚守的志意和理念。屈原和杜甫本来也不是要做一个诗人的,只是借诗言其志而已。 屈原出身世家,博古通今,政治才能卓越,但遭遇佞臣昏君,才能无法施展,最后只能披发行吟泽畔,用楚地方言记录着抒发着他那高洁的理想和忠君爱国之情。杜甫出身书香门第,虽说过“诗是吾家事”,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关注国家,心系苍生,为国事喜而喜,为民生悲而悲。 安史之乱前,写的大部分诗文主要是想让其成为自己走向仕途的一个媒介,希望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史之乱中,则是以诗来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希望统治者能了解下情,改善民生。 后期的诗作,忧国忧民之外,又蕴含了自己不得志的愤懑,“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自嘲之中,透露出更多的是不满之情。另外,杜甫也说过一些关于作诗的经验和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强调的是读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强调的是练字,是诗文写成之后的进一步加工。 但如何写出,靠的还是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功夫要在“诗外”。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作文。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每每暑假来临,各种各样培训班的广告满天飞,其中一些作文培训班的广告语更是令人瞠目,“作文秘诀”,“三天作文上一个档次”,“满分作文”……真不知这些培训班的组织者怎么敢写出来,或许印证了另一句话,叫做“无知者无畏”吧。诚然,作文的写作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方法技巧,比如如何审题,结构如何安排,怎样在文中点题扣题等,但这些都是小技,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在于生活和阅读。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她女儿高三前读了大量的书,但没有读过优秀作文选,到了高三,研究了一本《高考满分作文》,总结了一些优秀作文写作的方法,结果在高考中作文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所以,到了暑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风景名胜去,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打游戏等不健康的活动除外),听他们喜欢听的歌,读他们喜欢读的书,这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倒是更有帮助些。 读书,世人都知道对作文有好处,但不能为读而读,硬读,死读,那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读书厌倦,作文水平当然也很难提高。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投入去读,学会感发(《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语),就是善于联想,善于举一反三。 读书时还要善于思考,很多书中都表达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阅读时要善于发掘,善于联系现实,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总觉得平时的阅读就像是在积聚财富,脑海中像是有一个仓库,存放着自己平时生活、阅读的点滴所得,遇到一些场景或作文题目时,大脑就会迅速启动搜索键,到“仓库”中去搜索所需的材料,再加上情感、语言等,来完成一篇较好的文章。 如果脑中空空,作文自然就难以下笔了。辛弃疾词作中喜欢用典,大概主要缘于他原先读书时对一些典故思考认识较深的缘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