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特色(一)李商隐 识记:李商隐的生平。 理解:①李商隐的政治诗;②李商隐的无题诗。 应用:①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主要体现;②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杜牧与许浑 识记:①杜牧的生平;②“小李杜”。 理解:①“二十八字史论”;②许浑《金陵怀古》。 应用: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三)贾岛与姚合 识记:贾岛、姚合是晚唐著名“苦吟”诗人。理解:“武功体”。 应用:①贾岛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②姚合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 2.晚唐诗的风格特点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颓然消极。 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依风格可大致分为五类:以杜牧、许浑为代表的清丽感伤风格,追求语言典丽、空灵飘逸的感伤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风格,李深婉蕴藉,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而温则开香艳一派;以司空图、陆龟蒙为代表的隐逸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风,贾凄清幽曲,姚平淡含蓄;以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皮日休等人为代表的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 ,郑谷、韦庄、皮日休乱世悲慨,罗隐、杜荀鹤怨刺讥弹(注:隐逸派与乱世悲慨、怨刺常互有穿插,不能决对论之)。 其他问题不想多说,只说一点。 记得当时先生上课时,曾经提到过一点,那就是中唐盛世时,诗歌已经到了一个颠峰,很难被超越了。 到中唐后期和晚唐时,大家就想着要突破,但是很难,非常难。盛唐的风格、趣味、技巧,都是面面俱到而且面面都是颠峰。要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 找来找去,最后韩、孟、贾、李等人,还是决定剑走偏锋,发现奇趣,搞点奇崛的东西。“悬崖架屋”,郊寒岛瘦,都是这种趣味的反映。 到了晚唐,诗歌的发展,主要不是继承和继续盛唐的艺术繁华,而是破然后立,是打破牢笼,是如何自新。这是内在的。 现实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诗歌必须有所反映,盛世不再,艺术必须有所改变。这是外在的。 个人感觉,韩、孟、贾、李等人的意义,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最主要的贡献是趣味上的,奇趣成为后世人做诗歌也好写文章也好,一个很难得、很上档次的美学追求,机器重要。这是从意义上看。 从美学境界、文学造诣、艺术成就上来看,这些人比不过晚唐诸公,晚唐诗歌在美学境界上堪称绝品,丝毫不逊色于盛唐,甚至有过之。晚唐诗是完全可以与盛唐诗并肩的另一个极顶颠峰。 个人感觉,晚唐诗的特点,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 1、老趣。内容历练中有苍凉。 2、感伤。凄迷,朦胧,空朦。 3、工整、历练。典雅而规范。 4、多重、复调。万千滋味集于一体。 5、意境。 6、其他。 晚唐诗的和中晚唐的那些追求奇趣的人一样,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诗歌的美学意境,极大地扩张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 3.李商隐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维普网 丝路视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刘美(中共北安市委党校,黑龙江北安164000)【摘要】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李商隐诗歌具有高超的艺术美,其以出类拔萃的文采,不仅能够对诗歌艺术进行有效把握,而且通过对现实生活高度提炼和升华,从而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构思;感情;意境;语言李商隐所创作的诗歌有效的推进了盛唐和中唐的诗歌发展,在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深入的对心灵世界进行开拓和表现,而且在诗歌中将非逻辑和跳跃的意象组合,创造了朦朦情思和境界,诗境虚化。 对无题诗、咏史读者咏物诗等诗歌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唐代诗坛在历史长河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李商隐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以其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特色开辟了自己的诗歌宇宙。 一、诗歌构思十分严谨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其对艺术构思非常注重,即使是一般的题材也能够发掘出新意来。而且李商隐的诗歌立意高超,寄托深远。 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的诗人,当时朝政衰落,许多才子都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李商隐作为这个时期的读书人,想着诓世报国,但却屡遭不幸,仕途不如意,这也使其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象具有较深的感触,因此李商隐具有较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其所创造的诗歌充分的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创作形式的同时,还通过大胆的尝试有效的将抒情和议论有效的结合起来,写。 4.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与影响如果问唐诗当中哪首诗堪称第一,这是没有答案的,但要问哪首诗最具唯美主义色彩,最迷离恍惚、费人猜想,那就非李商隐的《锦瑟》莫属。 用“唯美主义”这个来自西方的现代标签贴在李商隐的身上,其实从五十年前就有过了,只是那时候提倡现实主义和阶级斗争,所以唯美主义这一路的诗人不是接受批判,就是遭到冷落。我们现在天经地义地认为李商隐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个观念的塑造其实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爱好历史的人往往会养成一种历史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使他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和其他人迥然不同。比如我们说起“龙的传人”,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其实也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从二十多年以前以至上古时代,人们并不这么理解问题,龙的形像也很复杂多变。李商隐也是这种情况,我们今天对他的认识大不同于前人对他的认识。 从晚唐到清代,李商隐从诗歌到人品,一直都是主流社会批评的对象,尽管偶尔也有人对他标榜一下,但很快又会被时代大潮淹没。尤其到了明代,文学圈打出了“诗必盛唐”的口号,李商隐作为晚唐诗人就更没地位了。 李商隐的诗真正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一直晚到清朝,到新中国又受三十年的冷遇。我们动不动就说某某诗歌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些确实是这样,但也有不少其实只有很短的脍炙人口的历史。 李商隐的诗歌为什么一度饱受冷落呢?原因很多:一是不合儒家正统,正人君子们觉得他的很多作品太凄凄婉婉了,太沉溺于男女之情了,不健康;二是根据以人品论诗品的传统,人们觉得李商隐人品不好,属于文人无行的那种,所以连带着鄙薄他的诗;三是李商隐的一些诗写得太前卫了,所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很难被主流社会接受。要说第三点,这首《锦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清朝末年,知识分子们有一个疯狂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时期,除了政治哲学和科学技术之外,西方的文学批评、美学理论也被拿过来重新阐释中国的古典文学,大家都很熟悉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这样的一部典型之作,还有一些如今名气没有那么大的,比如梁启超也有过一系列这样的文章,其中讲到李商隐,说《锦瑟》、《碧城》、《圣女祠》这些诗,我也看不懂讲的是什么。拆开来一句一句地让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释不出来。 但我就是觉得美,读起来感觉很愉快。要知道美是多方面的,是含有神秘性的。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苏轼就说过《锦瑟》是一首咏物诗。宋人笔记里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就连素来以渊博著称的黄庭坚也看不懂《锦瑟》的意思,于是去请教苏轼。 苏轼说:《古今乐志》上说,锦瑟这种乐器有五十根弦,也有五十个弦柱,奏出的音乐有“适、怨、清、和”四调,这就是《锦瑟》一诗的出处。 记载这个故事的黄朝英还对苏轼的说法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庄生晓梦迷蝴蝶”,是为“适”;“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为“怨”;“沧海月明珠有泪”,是为“清”;“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为“和”。 (《靖康缃素杂记》)这就是说,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主要描写锦瑟的外形特征,颔联和项联的四句分别描写了锦瑟“适、怨、清、和”这四种声音特点。至此,有典故出处,有专家鉴定,意思也能讲通,咏物诗的说法看来是可以成立的。 但麻烦就在尾联的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和咏物诗好像搭不上界。 在苏轼之前还存在过一种推测,认为“锦瑟”或许是一个人名,而这个人就是令狐楚家的一名侍女。 (刘攽《中山诗话》)令狐家和李商隐有很多的恩怨纠葛,这里不作细表,只看这个推测,多少还是有几分合理性的:“锦瑟”确实很像是侍女或歌伎的名字,这首诗看上去也与男女之情有关。但证据实在太薄弱了,这倒很好地反映出了读者们的一种困境:极力想要贯通这首诗的意思,要总结一个中心思想出来,最终也只能找出一个连自己都未必相信的解释。 那么,这首诗要么是怀人的,要么是咏物的,总不可能两者都是。宋朝的读者们据此各选阵营,伸张各自的解释。 启蒙主义时代的欧洲流行过一句谚语:如果有两种观点争执不下,则真理必在其中。怀人说和咏物说争执不下,真理到底在哪里呢? 这正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发挥阐释力的时候,怀人说为“正”,咏物说为“反”,交战一段时间之后就该出现一个“合”了。 许彦周颇合时宜地提出了一个折衷之见:“令狐楚的侍女”不假,“适、怨、清、和”也没错,如果说令狐楚的侍女能用锦瑟弹奏出适、怨、清、和的曲调,问题不就结了么!(《许彦周诗话》)尽管缺乏足够的依据,这却称得上是一个自洽的解释。明代的屠隆更有意思,说令狐楚有个侍妾名锦,擅长鼓瑟,演奏起来尽得“适、怨、清、和”之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 元好问以诗论诗,写过一组《论诗》绝句,对李商隐的评价就在这里: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5.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 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 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 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 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 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8]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 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 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 《无题》(八岁初照镜) 、《无题》(照梁初有情)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 、《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 、《无题》(相见时难) 、《无题》(紫府仙人)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 、《无题》(近知名阿侯) 、《无题》(白道萦回) 、《无题》(万里风波) ,另有5首在目前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非真正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 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杭州图书馆。 6.李商隐的诗词风格如何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8]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 《无题》(八岁初照镜) 、《无题》(照梁初有情)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 、《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 、《无题》(相见时难) 、《无题》(紫府仙人)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 、《无题》(近知名阿侯) 、《无题》(白道萦回) 、《无题》(万里风波) ,另有5首在目前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非真正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