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咏花的诗句赏析

1.中国古代诗词对联欣赏 咏花篇

梅花古诗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之一"王维)

4.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陆游)

5.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探梅"杨万里)

菊花的诗句

1。“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过故人庄》

3。“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4。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红楼梦》

5。“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6。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

7.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8.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9.“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荷花诗句

1。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2.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3.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5.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6.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7.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8.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

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中国古代诗词对联欣赏 咏花篇

中国古代诗词对联欣赏咏花篇(一)一、花与中国古代文学花卉诗 ,顾名思义,是以花卉为咏吟对象的诗词。

它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在 古代 文学发展史上,虽然没有形成 花卉诗 派,但历代诗人的咏花之作车载斗量,蔚为大观。

千万年来,花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花文化。美丽的花儿代表了人类许多的情感,如爱情、亲情、友情、敬仰之情;鲜花还象征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如坚忍、自由、高贵、雅洁等等;鲜花更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寄托,如长寿、幸福、吉祥、财富……赏花、咏花、赞花、论花,花和中国文学有着说不尽、道不完、评不够、议不厌的不解之缘。

3.咏荷诗五首有哪些名句 怎么赏析

这个问题涉及到歌颂荷花的诗歌,下面以王昌龄还有李白包括萧刚的《采莲曲》以及卢照邻《曲池荷》为例说明。

有关的五首诗歌以及赏析如下: 一、 1、王昌龄诗《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2、赏析: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二、 1、曲池荷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2、赏析: "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

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

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

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卢照邻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秋冬夏兮四序,寒暑荣悴兮万端。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解欢。

圣人知性情之纷纠。"这不免也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原因。

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对事物变化的反映特别敏感。如《释疾文》中所说:"神翳翳兮似灰,命绵绵兮若缕。

一伸一屈兮,比艰难若尺蠼,九生九死兮。同变化乎盘古。

万物繁茂兮此时,余独何为兮肠邅回而屡腐?""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騨兮不自胜。"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他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形象枯槁。

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而悼死","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的回忆与感慨。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晚期的诗歌里。

《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

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除余山《竹林问答》中说:"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

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

若模形范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这首诗托物言志 ,为中国咏物诗之正宗手法,自不待言。其略可称道者大致有两点:一是咏花诗最易落入精雕细刻、镂金错彩的细微描写套路,这首诗写曲池荷,虽略带六朝余韵,然能于大处落墨,气象较为阔大。

二是切物抒情,较为真切自然,婉转写来,并无造作,笔未离题而深沉之意尽蕴其中。 三、 1、折荷有赠 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惆怅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