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赋是指

1.《诗经》中常用的赋,比,兴,分别指的是什么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2.诗词歌赋里面的‘赋’具体是指什么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因此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到了汉朝,终于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赋体,指辞赋的体制或体裁,对于辞赋的创作有其相应的创作规范。辞赋体裁不同,风格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根据辞赋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同,辞赋的体裁被分为若干种。 屈原的作品《离骚》开启了辞赋史的源流,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骚体赋、汉大赋、骈体赋、骈文律赋、白话赋等不同的发展时期。

汉代辞赋有三种基本形式:诗体赋、骚体赋和散体赋。诗体赋以四言为主,隔句用韵,篇幅较小,由《诗经》演变而来,与诗比较,趋向于散体化。

骚体赋形式与楚辞大体相同,由楚民歌演变而来,抒情性强。散体赋的句式自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韵散结合,以体物为主,一般直书其事,排比铺陈,多以问答体形式展开描写,辞藻富丽,篇幅庞大,主要由诸子问答体、战国纵横游说之文和楚辞演化而来。

有学者在深入考察赋体的分类发展源流后,提出将辞赋分成骚体赋、文体赋、骈体赋、律体赋四种体裁,简称骚赋、文赋、骈赋、律赋。其中,骚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文赋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议论、注重借鉴秦汉文章,和古文运动密切相关,深受“破体为文”创作风气的影响。骈赋的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未讲四声八病,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

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 赋在发展中分四个阶段:汉赋、俳赋、律赋、文赋一、汉到西晋为汉赋,其最大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极尽夸张之能事,什么龙肝凤胆,天宫地阙胡侃一通。而这种夸张显然源于楚词。

汉赋另一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讽谏,在极尽夸张中达到对皇帝和王侯们委婉规劝的作用。这一特点又显然来自《诗经》。

这一点显然是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刘勰将赋与赞、颂是分开的,赋讲讽谏,赞颂只是歌功颂德,按刘勰的观点,我们今天的许多赋都应归为赞文、颂文,而不应是赋。

汉和两晋时的赋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以四言六言为主,杂有三、五、七言,甚至长句子,还有着散文的痕迹。二、到了六朝时,赋发展为俳赋,这时的赋几乎完全是四六句了,而且讲究对仗。

人们称这时的赋为骈体文。六朝赋到了晚期,有明显的诗歌化倾向,这就为唐朝的律赋开了先声。

三、唐朝时,由于国力强盛,统治者大倡文学,赋被纳入科举应试的体材,于是诗赋大行其道。唐时出现了许多为后世称道的美文。

但是后来,赋更加讲究平仄对仗,还规定了韵脚,律赋出现了,律赋对行文限制过于严格,近乎文字游戏,不久就走向了死胡同,律赋所要求的八韵脚当然也没成为规矩。四、文赋。

中唐以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赋开始趋于散文化,人们称之为文赋。文赋的用韵不大讲究,句式不求整齐,除四六句外,散句经常出现。

文赋的开山之作应推杜牧的阿房宫赋,代表作应是苏轼的前赤壁赋。文赋从形式上似乎与汉赋相近,但文赋绝没有汉赋那样的过份夸张和卖弄,绝无生冷险峻之词,而是风格清新自然,有娓娓道来之感,读之倍感亲切。

3.《诗经》的“赋比兴”指什么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以情寓于象中。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4.诗词歌赋中的赋指的是什么意思啊

炎黄艺林,中华文苑。

奇华异卉,争芳吐艳。中有奇葩,曰赋曰骈,介于诗文之间。

诗骚苗裔,纵横之新篇。滥觞战国,藻饰六朝,唐宋变幻,明清绵延。

上下千年,蔚为大观。 赋之特质,在于诗文之间。

它称不得诗,曰不得文。说它不是诗,它又对仗押韵,说它不是文,它又单行散行。

它的优势正在于兼二者之长,既有诗的诗意韵律,又有散文的篇章布局,在中国文学文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赋诞生于《诗》、《骚》之后,律诗、戏曲、小说之前。

从时代的先后来讲,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渊源,承担了推进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任,它开拓了题材,丰富了表现手法,发展了体式,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赋中的纪行和游览一类作品,对山水有很多描写,开了东晋山水文学的先声,后代产生了山水田园诗派,出现王维、孟浩然、刘长卿这样的伟大作家。

明清白话小说中,赋是常用的文体,或用它描写景物,或抒情,或烘托气氛,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也离不开赋。

5.诗经中 赋 是什么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6.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2、比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可以理解为故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扩展资料

“赋比兴”用场广,功能强,不仅被广泛用于诗词曲赋中,而且还被广泛用于其他各体文学;除了用以抒情、描景、状物,还可用以叙事、写人。

在本土化叙事学、写人学等文艺理论建构中,我们既可光大其固有的诗歌叙事、写人本旨,也可以将其翻转为戏曲小说的叙事、写人理论而加以发扬。

以往,关于“赋比兴”抒情、写景、状物等功能的研究已较充分,关于其叙事功能的研究也已颇有起色,而关于其写人功能的研究则较为逊色,因而期待抉发。

相对于“纵铺”赋笔主要用于时间性强的叙事而言,“横铺”赋笔则主要用以空间性强的写人,尤其是经常用以藻绘人物意象与情态。比兴依托“引类取譬”,多用于写人之表象、心象,是为“比象”。

这种“比象”写人笔法带有虚拟性,所写人物意象给人留下较为丰富想象余地。当然,“赋比兴”还被广泛地用于“写心”,借助夸饰渲染、物象比拟,实现心态外化。

概而言之,“赋比兴”这套古老的表达方法和行文法宝可以与“传神写照”“曲尽其态”“写心”等绘画理论匹配互补,成为构建中国写人文论体系的要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赋比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