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野店残冬赏析

1.郑愁予的《野店》赏析

(赏析):郑愁予〈右边的人〉赏析

郑愁予〈右边的人〉赏析

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先后毕业於新竹中学、中兴大学,民国57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研究,并获艺术硕士。毕业后曾任教於爱荷华大学、耶鲁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并曾出任联合文学社长。郑愁予是台湾「现代派」重要诗人,但是其成名作如〈错误〉、〈情妇〉、〈野店〉、〈残堡〉等,并不全然是主知的,反而几乎都是抒情诗,他是现代诗坛中令人著迷的抒情诗人。

《蓝星诗页》的作品以诗创作为主,兼及评论与译介。亦是以蓝星诗社一贯的「抒情传统」为取向,兹以一首郑愁予1960年1月10日刊在黄用主编:《蓝星诗页》第14期上的诗证明早期诗社间并非决然对立,现代派诗人也并非全然「主知」的。试看郑愁予的〈右边的人〉:

月光流著,已秋了,已秋得很久很久了

乳的河上,正凝为长又长的寒街

冥然间,儿时双连船的纸艺挽臂漂来

莫是要接我们回去!去到最初的居地

你知道,你一向是伴我的人

迟迟的步履,缓慢又确实的到达:

啊,我们已快到达了,那最初的居地

我们,老年的夫妻,以著白发垂长的速度

月光流著,已秋了,已是成熟季了

你屡种於我肩上的每日的栖息,已结实为长眠

当双连的纸艺复平,你便在我的右边隐逝了

我或在你的左边隐逝,那时

落蓬正是一片黑暗,将向下,更下

将我们轻轻地覆盖

〈右边的人〉是抒情诗,较诸前述〈错误〉等抒情诗,文字略嫌乾涩,是否受现代诗运动或论战的影响,值得再探,但仍不失为一首好诗。〈右边的人〉描述的是什麽人?诗中给了答案,是「妻」——「我们,老年的夫妻」。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即男尊女卑、男左女右(女权高涨的年代,在此我们没有贬意),〈右边的人〉在此诗中是描述夫妻、老伴侣届老临终的心境当无疑义。只是时年26、7歳的郑愁予,为何有此苍老的心境,令人好奇。

第一段诗起句「月光流著,已秋了,已秋得很久很久了 / 乳的河上,正凝为长又长的寒街」历来,月总是秋天忠实的代言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也是。在诗人眼中月光是流动的,为第二行诗「乳的河上」伏笔,在这里「秋」也变成了动词,让整首诗一开始就清新活泼生动起来。重复的秋字,让深秋不知不觉的就已经是「很久很久了」,增加了诗的音乐性、韵味与耐读性。乳白色的月光河,彷佛凝化为儿时深秋长又长的寒街,冥然间,儿时玩的双连船纸艺,彷佛又一起携手挽臂随著月光河漂来一般。年老时的回忆或冥想,常常容易回溯到幼年童稚的时光,是中国人一种临老还童、落叶归根的想法驱使所然。

第二、三段诗,叙述的是一种认命的无奈的心境,也是一种夫妻白头偕老的卓然决绝的心境。虽然是「迟迟的步履」缓慢,但终究是会确实到达的,或许那速度快的像「以著白发垂长的速度」到来,但你「一向是伴我的人」因为我们是「老年的夫妻」。第三段诗后两行「当双连的纸艺复平,你便在我的右边隐逝了 /我或在你的左边隐逝,那时」当双连的纸艺复平代表的是生命终点的到来,而我们都将「隐逝」在你我彼此的左右。第四段增强了这命定的坚定的态度,虽然生命永恒的黑暗之落蓬、暗幕(代表死亡),将我们轻轻的覆盖,我们也是恒久在一起、长相左右的。或许,当时郑愁予恰巧找到了终生的伴侣,这首诗可说是知性与感**溶的情诗,代表著至死不渝的爱情观。

《蓝星诗页》代表著蓝星诗社与当时现代诗人诗观的转折,亦即由浪漫或主知诗观的个别发展,进而转化为彼此交流、相互吸纳与成长的阶段。前述刊登的郑愁予〈右边的人〉诗作,或许可作为小小的佐证。

2.臧克家的《野店》阅读赏析

读完臧克家的散文《野店》,

一卷古朴的、充满诗情画卷的画面便展现在我的面前:人烟稀少的乡村古道边,

几间茅草小屋,屋外还有破席搭起的凉棚,一个”酒店”幡旗随风招展。这就是乡村野店。

野店的条件是很差。

茶水是“半冷的残色的”,要冲茶“一定等的舌尖上生刺”,

臧克家笔下的野店是简朴的,透着难忘的回忆和伤感。。..

野店在这串着天涯和故乡热土的道路上,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是沙漠中的绿洲,是心灵的暂居地,

而“时间把什么都改变了。

有了汽车转眼可以百里。。加以年头不对”,

因为“‘古道西风瘦马’的趣味算完了”,“今日的野店成了时代头顶上残留的一条辫子了”。

野店的诗意和情趣不仅当今的人们无法体会,

而且臧克家心中也对这幅不能永恒的美丽的乡村风俗画充满了淡淡的惆怅和惋惜,

他也只能在回忆中伤感了。

臧克家怀念的不仅仅是这道美丽的风景,更是怀念在这道风景下生活的人们。

《野店》描绘的是20世纪山东农村的风俗画,

他本身就是山东人,他饱含深情的描写了山东家乡人的热情、豪爽、粗犷和通达,

感觉这是作者洋溢着激情写的一首故乡的赞歌。

他就像朋友一样坐在我面前和我讲述野店的故事,亲切自然,

让我与作者共同走进了故事,亲自体验了野店的情趣,感受着臧克家对野店对故乡的浓厚感情。

平实的文字透着朴实,透着臧克家对生活的热爱。让我看到了一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0356237个可敬而真实的面孔。

人生中的“真实”比任何行为都重要!

3.宋词 《柳梢青·茅舍疏篱》赏析

梅花冰肌玉骨,半霜傲雪,经冬凛冰霜之操,早春魁百花之首,以韵胜,以格高,故为历代人们所喜爱。文人学者更是植梅、赏梅看作是陶情励操之举。扬无咎这首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的情操,寄托幽思,刻画了一位生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高士的形象。扬无咎,南宋时画家、词人,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高宗时,因不愿依附奸臣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尤善画梅。

词作上片通过对梅花生长的环境、外在形象的描绘,着力刻画出梅花超凡脱俗 的韵致。“茅舍疏篱”,这是梅花生长之处。历来文人雅士总喜欢把他们眼中的梅花置放在清幽、远离尘世的地方,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春来幽谷水潺潺,的滴梅花草棘间”(苏轼《梅花二首》之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等等。杨无咎在这里同样也开宗明义,把他所喜爱的梅花置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无非 是借此表明自己的心迹,超凡脱俗,高洁自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是以比拟手法来正面刻画梅花形象。上句写梅花之洁白晶莹,下句刻绘梅树姿态之飘逸,这句是化用林逋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末三句笔锋一转,紧承首句,再度刻画梅花周围的环境,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富清幽、高雅的意境:白云缭绕、修竹萧萧、皓月高悬、溪流潺潺。这个画面比林逋句的内涵更大,境界更清幽,更有特色。这些景致和意象是隐士生活不可或缺的,它们都具有隐士的生活和品格高洁的象征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虽写梅,然而根本之点却不在于梅,这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词人笔锋转向刻写自己,一位在梅树前伫足凝思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宁宁伫立移时”,“宁宁”,神情专注貌;“移时”,谓时间经过之久,与历时、经时意同。这句是刻画词人自己在梅花树前驻足观赏、凝思。“判瘦损,无妨为伊”,意谓为了观赏梅花、从梅花那里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性情,以致“瘦损”了自己的身体也“无妨”。这里看出词人对梅花的迷恋倾心程度之深。这句的写法,以退为进,与柳永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三句:“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词人觉得光整日价伫立在梅花前流连观赏还远远不够,最好还能让梅花的飘逸神韵、高洁品性时刻与己相伴,于是他便祈想:谁能赋于我才情,能够把梅树的倩影与神韵描画下来、用词章把她刻画下来,成为永恒的留念?▲

4.醉落魄周紫芝诗词鉴赏

醉落魄

周紫芝

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

寒灯不管人离索。

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

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

晓寒谁看伊梳掠。

雪满西楼,人阑干角。

鉴赏

此词以浅近平实的语言、曲折深婉的笔调,抒写了游子怀人思归的情怀。词中将离索难眠的人的活动,放江天云薄、风雪迷茫的浑阔背景上来写,以烘托和加强离子的孤寂之感,又使人的活动一片空蒙的广大背景。映衬下,显得更为集中、突出、鲜明。不仅如此,词中正通过暮寒、晓寒的描写,以寒冷的客观环境烘托寒冷的主观心境。全词以写景发端,首两句写暮冬时节江天迷茫,大雪纷飞。薄,迫也;云薄,写出了彤云压江、天低云暗之势。“江头”句巧妙地化用东晋谢道韫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象地刻画出大雪纷纷扬扬的情景。这里的“江天”、“江头”,表明了这是一个飘泊江湖的特定环境;而“云薄”、“雪落”,则又进一步造成了一种凄冷、黯淡的特定的艺术氛围。“寒灯”三句,写游子独宿江边客舍难以入眠的情景。“离索”乃“离群索居”之略语,指离开友朋亲人而独处散居。寒灯本是无生命的物体,本来就不参预人间之事,却说成灯不理会人有离群索居之苦,兀自照得人睡不着。这与一般写灯烛的“照人无寐”有明显的不同。那是人本睡不着,旁边有个灯照见而已。而这里说人之睡不着,是灯照得来的结果,出奇者一;灯之照得人睡不着,要承担“不管人离索”这样一桩“不是”,出奇者二:“睡不著”又要加上“真个”二字以强调之,出奇者三。有奇想方有此奇句,出之以白话口语,益发传神,这种构思和韵味,是“镂玉雕琼”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的。

下片承前“真个睡不着”句转入心理刻画,道出了游子夜不能寐的原因。“归期”两句写游子并没有忘记跟闺中女子先前所立的盟约——梅花盛开时如期归来。而眼下梅花早已开放,残冬欲尽,春意已动,自己却依旧飘泊外,行止无定,归期杳然。失约的内疚和刻骨的相思交织一起,使得游子更加思念远方的情侣。“晓寒”三句是游子的想象。身卧江边客舍,而心驰远方闺室。想象她仍依梅花旧约,日日企盼游子归来。早上起来即精心梳掠,然后不管飞雪满天,仍自独上西楼,阑干一角相候。“谁看伊梳掠”者,是有梳掠之事,不过旁边无人看着而已。由此又可知,良人远出期间,她定是如《诗经。伯兮》所写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及至梅开雪至,才又梳妆打扮,如期迎候远人归来。

这一想象之笔,更觉闺人情意之深挚热切,又暗暗道出游子愆期之自愧自责之心。一笔映照双方,精力弥满。孙竞称周紫芝的词“清丽婉曲”。此词正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5.《宋词》夜坐 张耒 赏析

不惧风寒的神韵 孤高品格的象征

——张耒《夜坐》赏析

■江苏 陆可爱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诗文注释]

气:气氛。清:冷清。甘:甘心。

此诗作于晚年,写景中有寄托。

[作者简介]

张耒(1054~1114),北宋诗人,字文潜,世称“宛丘先生”。他由主簿、县尉,官至起居舍人,故后世又称“张右史”。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的迫害,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因有“柯山”之号。早年以文章受苏辙赏识,因得从学于苏轼,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以平易明畅、流丽自然著称。

[诗文评赏]

这首秋夜即景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

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突出其不惧风寒的神韵。此与苏轼一派在哲宗绍圣时期所受苦难的历史背景有关,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人文意趣。

6.野店 郑愁予 赏析

第一段诗起句「月光流著,已秋了,已秋得很久很久了 / 乳的河上,正凝为长又长的寒街」历来,月总是秋天忠实的代言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也是。

在诗人眼中月光是流动的,为第二行诗「乳的河上」伏笔,在这里「秋」也变成了动词,让整首诗一开始就清新活泼生动起来。重复的秋字,让深秋不知不觉的就已经是「很久很久了」,增加了诗的音乐性、韵味与耐读性。

乳白色的月光河,彷佛凝化为儿时深秋长又长的寒街,冥然间,儿时玩的双连船纸艺,彷佛又一起携手挽臂随著月光河漂来一般。年老时的回忆或冥想,常常容易回溯到幼年童稚的时光,是中国人一种临老还童、落叶归根的想法驱使所然。

第二、三段诗,叙述的是一种认命的无奈的心境,也是一种夫妻白头偕老的卓然决绝的心境。虽然是「迟迟的步履」缓慢,但终究是会确实到达的,或许那速度快的像「以著白发垂长的速度」到来,但你「一向是伴我的人」因为我们是「老年的夫妻」。

第三段诗后两行「当双连的纸艺复平,你便在我的右边隐逝了 /我或在你的左边隐逝,那时」当双连的纸艺复平代表的是生命终点的到来,而我们都将「隐逝」在你我彼此的左右。第四段增强了这命定的坚定的态度,虽然生命永恒的黑暗之落蓬、暗幕(代表死亡),将我们轻轻的覆盖,我们也是恒久在一起、长相左右的。

或许,当时郑愁予恰巧找到了终生的伴侣,这首诗可说是知性与感**溶的情诗,代表著至死不渝的爱情观。

7.宋词的忧伤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菩萨蛮温庭筠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消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李煜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

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浣溪纱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谢新恩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

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呈郑王十二弟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三台令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又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又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边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长相思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一斛珠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蚟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或为冯延巳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又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柳枝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阮郎归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回首边头,欲寄鳞游,。

8.宋词小令赏析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风声急紧。

2、试问卷帘人:试问,问一问看,这两个字显示出一种关切的心里情态。卷帘人,指侍女。

3、知否、知否:两字迭用,口气极温婉,含有一种嗔怪和纠正之意,显示出大词人很有教养,温文厚道的大家闺秀性格。

4、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调残。以“红”“绿”两种颜色指待红花绿叶,文字精省,有视觉上的色彩感。以“肥”“瘦”二字形容绿叶和红花的盛衰及其不同的命运,有拟人化的效果,形象而又有人情味。可知在女词人心中海棠也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辛弃疾《粉蝶儿》:“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解读】

诗词的最高境界,应以明澈如水的语言含有无限意蕴和情思。这首词明白如水,全是白话和口语,通过与卷帘人的对话而隐含着很深的感情,而对这种感情本身则不著一字。昨夜骤然袭来的风雨,无疑使女词人极其敏感、多情的心灵经受了一番折磨。她知道春天的脚步已经走远了,最娇艳的花朵也要面临凋落的命运了。她惜春,伤春,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感伤不已,只有借酒浇愁。一觉醒来发问,正显示出心事:经受一夜风雨摧残之后,海棠花的命运如何。有趣的是卷帘人和女词人的对话,形成心里性格上的绝妙对照。大词人敏感。细腻、多情的心灵与卷帘侍女的憨厚、淡漠、毫不在意都得到显示。“试问”、“却道”、“应是”六字很妙,把女主人的心里变化、温柔嗔怪和教养一笔呼出。这首小令很受人们赞美,“当时文人莫不击节称赞,未有能道出之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