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赞美杨柳荷塘诗句1、《诗经国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诗意:山上小树纵横,沼泽荷花开盛,未见美男子都,却遇轻薄狂人 2、《诗经国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 诗意:在那沼泽水边,蒲草荷花并茂。那里有一美男,我将如何撒娇。长夜耿耿无眠,眼泪鼻涕双抛 《诗经》中已有荷花出现虽是借景,亦为历代荷花诗词滥觞故选入 3、《离骚》(节选) 先秦屈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诗意:剪裁绿荷做时装,缝纫白莲制衣裳君非知臣此中意,忠情如花有清芳 4、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青阳渡 晋&9642;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2.莲叶荷田田出自诗经江南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原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 满意请点击右上角采纳,不满意请继续追问~~~ 3.文学诗词有关莲花河塘的诗词1 爱莲说 陶渊明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诗经. 国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3采莲曲 明.沈野 解道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 4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 5 荷花 元.何中 曲沼芙蓉映竹嘉,绿红相椅拥云霞。 4.当,荷塘月色,红豆,江南分别出自哪部古典诗歌当,荷塘月色,红豆,江南分别出自以下作品: 1、《当》出自汉代的《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荷塘月色》出自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3、《红豆》出自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江南》出自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扩展资料: 1、《当》是动力火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琼瑶作词,庄立帆、郭文琮作曲,并收录在专辑《就是红光辉全记录》当中,同时也是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主题曲。 2、《荷塘月色》由凤凰传奇的御用音乐人张超一手打造,创作灵感来源于朱自清先生的同名散文,谈及创作初衷,这首歌曲也是凤凰传奇一直以来想要尝试不一样的音乐风格,于是,被融入了很多的新鲜元素、很有人文气质的浓浓古典中国风味道的《荷塘月色》便产生了。 3、《红豆》是王菲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林夕作词、柳重言作曲,最早收录于王菲1998年发行的专辑《唱游》当中。1999年这首歌曲获得了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以及香港无线电视台十大劲歌金曲奖。 4、《江南》是林俊杰的一首歌,这是一首时空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情歌。一开场,扑面的和风就吹来了江南特有的雨丝和气息,而在编曲中特别加入的洞箫乐器,更是增加了特别的神秘氛围。这是林俊杰想藉由古老的东方乐器传达爱情理念里的忠贞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上邪 百科百科-荷塘月色 百度百科-红豆 百度百科-江南 5.谈谈诗经朱自清段意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3-4]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 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 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 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 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乐歌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 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 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 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 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 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 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 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 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 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有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诗言志”是一句古诗;“诗”(言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 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名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 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 氵专 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 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更不管了。可是这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 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 他却拉出末名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歌鼓舞人,联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