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人出尔反尔的成语反复无常 出尔反尔 翻云覆雨 口中雌黄 言而无信 背信负义 背信弃义 弃信违义 背约负盟 背义负信 离经叛道 大逆不道 离心离德 三心二意 离经背道 弃信忘义 弃义倍信 忘恩负义 恩将仇报 过河拆桥 违信背约 言而不信 自食其言 食言而肥 背槽抛粪 藏弓烹狗 鸟尽弓藏 得兔忘蹄 得鱼忘筌 卸磨杀驴 过桥抽板 过桥拆桥 获兔烹狗 济河焚舟 有进无退 鸟得弓藏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 上树拔梯 落井下石 恩将仇报 翻脸无情 蜚鸟尽,良弓藏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2.古代文言文中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的句子有哪些古代文言文中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的句子有“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一)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也是出尔反尔这一成语的出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人多用出尔反尔来形容一个人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出自唐代杜甫的古诗《贫交行》。诗曰:”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该诗是一首抨击黑暗的诗,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诗开篇“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主要是描述的是一些势力小人,反复无常,变化翻脸就像翻翻手掌那样随意,这样纷纷杂杂的事和人,是如此之多,何必去计较数落呢?”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是说像鲍叔牙对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今人已经视如粪土。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而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论语·述而》中记述有孔子的一句话,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今意为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就是说,坦荡之人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则反复无常,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无独有偶,在《论语集注》记载有程子的一句话,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也是说君子按照天地的规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适安宁。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心无常态。 3.形容一个出而反而的诗句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酌酒与裴迪》 意思:斟酒给你请你**自宽,人情反复无常就像波澜。相交到老还要按剑提防,先贵者却笑我突然弹冠。 “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这是障眼法;骨子里其实是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三四句紧承“人情翻覆”,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人心无常。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不用说了。相知成仇,先达不用,说尽了世态炎凉,当是实有所指。前四句关键在“笑”字。弹冠”本为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此为淋漓之戟骂。金圣叹以为“自是千古至今绝妙地狱变相”,诚为得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