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诗·豳风·七月》有“正笔”,有《豳风·七月》 《豳风·七月》出自《诗经·国风·豳风》,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可能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全诗生动地描写了奴隶在一年中的劳动与生活,真实地反映也这一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清人方玉润认为诗中“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如是”(《诗经原始》卷八)。方玉润的意见为后代多数《诗经》研究者所接受,《七月》的作者可能是奴隶或熟悉奴隶生活的下层士人。全诗八章。一章为总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全诗结构完整,章法严谨,写作上又运用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描绘出一幅奴隶社会的生活画图,突出地表现出诗人的驾驭古典诗歌艺术技巧方面所具有的杰出才情。 2.【《桃夭》诗经国风周南诗中运用赋比兴哪种手法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 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3.希望知道关于《诗经 殷其雷>>尽可能多的注解.注:要古代和近代的.程编辑词条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违斯,莫或遑处?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注释】: 殷:声也。 雷:喻车声 遑:闲暇 殷其雷.劝以义也.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 题解:妇人盼望远役丈夫早早归来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阳坡震撼。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边上响起。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脚下轰鸣。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赏析】 《毛诗序》解此诗为“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攻,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关于此诗的主题,不仅今文学派的三家无异议,而且后来的解诗者也无大的争论。虽然所思念的对象不必如《毛诗序》之泥定为“大夫”,但从诗中所称“君子”来看,则这位行役在外者当是统治阶级中人,不可能是平民百姓。 全诗三章,每章的开头均以雷声起兴。这隆隆的雷声不绝于耳,忽儿在山的南坡,忽儿在山的旁边,忽儿又到了山的脚下。这雷声勾起了她对出门在外的亲人的忧念:在这恶劣的天气,他却要在外奔波跋涉,怎不叫人牵肠挂肚!因而诗在起兴之后发出了“何斯违斯”的感叹。据毛传与郑笺,前一“斯”字指君子,后一“斯”字指此地。朱熹承袭此说,释为:“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诗集传》)而严粲释云:“言殷然之雷声,在彼南山之南。何为此时速去此所乎?”(《诗缉》)从上下文看,后一种说法更为顺理成章。感叹之后,女主人公又转念为丈夫设身处地着想:只因为了公事,才不敢稍事休息。想到丈夫一心为公事奔忙,故而接下去才有“振振君子”的赞叹。毛传与郑笺均释“振振”为信厚。朱熹亦承此说。姚际恒《诗经通论》云:“盖振为振起、振兴意,亦为众盛意。”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训“振振”为“振奋有为”,似更切合情理。这样“振振”一词就成了称扬其夫君勤奋有为的赞语了。女主人公作出这样的赞叹之后,却发出了“归哉归哉”的呼唤,表明女主人公虽然明白丈夫是为公事奔走,但还是希望他能早早归来。这种转折实质上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诗序》称“劝以义”,就是着眼于其理的一面,以张扬其伦理教化的意义,但忽视了其情的一面,而且是此诗的主要一面,因而受到后人的质疑。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批评了《诗序》的这一偏颇:“按诗‘归哉归哉’,是望其归之辞,绝不见有‘劝以义’之意。”崔述的《读风偶识》也称:“今玩其词意,但有思夫之情,绝不见所谓‘劝义’者何在。”然而“绝不”云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失之偏执。还是朱熹概括得好:“于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毕事而还归也。”(《诗集传》)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称此诗“既劝以大义,又望其生还,可谓得情理之正者也”,诚为中肯之论。 此诗以重章复叠的形式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覆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每章均以雷起兴,却变易雷响的地点,不仅写出了雷声飘忽不定的特点,而且还引逗出对丈夫行踪无定的漂泊生活的挂念,诚如胡承珙所云:“细绎经文三章,皆言‘在’而屡易其地,正以雷之无定在,兴君子之不遑宁居。”(《诗经后笺》)“遑”、“息”、“居”三字则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忠于职守、不敢懈怠的态度。此诗的每一章虽只寥寥数语,却转折跌宕,展示了女主人公抱怨、理解、赞叹、期望等多种情感交织起伏的复杂心态,活现出一位思妇的心理轨迹,堪称妙笔。初读此诗会不得要领,或以偏概全,产生上文所述的岐见,因而姚际恒会这样批评朱熹:“夫冀其归,可也,何必美其德耶!二义难以合并,诗人语意断不如是。”殊不知诗作为心灵的自白,断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推理,可以说诗人之语正当如是。此诗之妙正在于其上下不一的语意转折,在否定亦复肯定中呈现活的心灵。此外,此诗的语言简洁朴素,齐言中又有长短相错,模拟说话的声口,在一唱三叹中倾吐衷情,颇为传神。 4.诗经•邶风•击鼓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5.鉴赏诗经 周蓝 关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创作状况,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周王朝统治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时间。《诗经》里的诗歌都是民歌,大部分产生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小部分产生于长江流域和汉水流域。 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从上古开始到孔子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诗大概有3000余篇,孔子对这些诗歌进行编排和删减,最后选定305篇编成《诗》,这部作品后来被汉代人奉为儒家的经典,所以叫《诗经》。 因为《诗经》里的诗都是当时的民歌的歌词,所以它与音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孔子在编定这本书时是一边弹着琴一边唱着歌词,以便使得它符合韶武雅颂之音,也就是要曲调和谐优美,纯正无邪。 《诗经》里的诗是按照音乐体制来分类的,分为风、雅、颂。风是周王朝统治下的各诸侯国(共 15国)的民歌,它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属于地方音乐,有105篇;雅是周王朝都城所在地的音乐,有160篇;颂是祭祀宗庙和鬼神时唱的祭歌和赞歌,有40篇。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删诗的目的是要实现它的教化作用,删诗的标准也是看它有没有教育意义,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规范。 《诗经》经过秦代的浩劫,到了汉代,儒生们重新整理了这本书,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生,《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传自荀子的弟子毛亨,为它作《诗诂训传》,后传毛苌。 前三家,西汉时立为官学。《毛诗》东汉时才立为官学。 后《毛诗》盛,三家衰,陆续失传,仅有《毛诗》流传了下来。《毛诗》有个序叫《毛诗序》,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子是要用诗来进行道德教化,使夫妇关系和谐,父子关系和美,人与人的关系淳朴仁厚,从而使整个社会风气都好起来。 《周南》是十五国风之一,指周代南国的民歌。南国,泛指洛阳以南到江汉一带的区域(即现在的河南南部和湖北中北部)。 《关雎》是《诗经·周南》国风的第一首民歌,篇名来源与它的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把《关雎》作为《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当然有着编者自己的考虑和用心,《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又说:“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 唐代孔颖达为《诗经》作注解,叫《毛诗正义》,上说:“关雎麟趾之话,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教民也。” 《四库全书提要 -- 诗集传》八卷有宋代朱熹的解释:“淑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这些注解说明:一、这首诗向来是被当作教材的;二、这首诗是教人们处理夫妇关系的;三、它是以周文王夫妇为榜样的。 它反映的是儒家处理夫妇关系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标准。 先来理解《关雎》当中几个关键名词: ①、雎鸠:[jū jiū]一般解释为“水鸟、鱼鹰”。 毛传云:“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笺云:“挚之言至也。 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朱熹《集传》云:“雎鸠,水鸟也。 状类凫(音服)鹥(音一),今江淮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 《本草纲目》中提出了“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 这些注解就写得非常清楚,雎鸠是一种水鸟,后人称之为鱼鹰。 这种鸟有一个特点,即生有定偶而不相乱,而且这种鸟挚而有别。雎鸠这种鸟,发情的时候是躲起来的,人看不到它,一般的动物也看不到它。 雎鸠是生有定偶不相乱。就是说雄雎鸠,它只要找到它理想的伴侣结婚了,就再也不跟其它雌雎鸠往来了的。 雌的也是一样,它找到自己的伴侣以后,也再不跟其它雄雎鸠保持暧昧关系了,所以雎鸠是“生有定偶而不相乱” 。雎鸠非常重感情,而且相互尊重。 雎鸠“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狎”就是不乱开玩笑,夫妻相互尊重。 但是,“鱼鹰说”碰到的最大挑战是:“关关雎鸠”,“关关”是鱼鹰的鸣叫声吗? 骆宾基在《〈诗经·关雎〉首章新解》中说得好:“‘关关’之声,显然是扁嘴如鸭的鸣叫,今则写作‘嘎嘎’或‘呱呱!’雕类的猛禽,就没有这种鸣声了,而是‘溜溜’如笛,声锐似哨,林鸟闻声,悚然而栗,寂然不动。” [3]其实,宋代郑樵在《通志略·昆虫草木略序》中早已指出:“凡雁鹜之类,其喙扁者,则其声关关;鸡雉之类,其喙锐者,其声鷕鷕,此天籁也。雎鸠之喙似凫雁,故其声如是,又得水边之趣也”。 综上所述,顾忌到整首诗的意境、而且是描述劳动场景,那么我认为应该这么理解:这种鸟是浅水涉鸟、它能发出呱呱的叫声、它一生会保持单一的伴侣。我是在湖北东北农村长大的,在河里能看到几种水鸟,能飞,也喜在浅水里行走找小鱼吃,至于叫。 6.诗经秦风年霞获得的渠道是什么《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 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 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 《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 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 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 “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 《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许是同样的感觉。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 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 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 7."《诗经这句话的意思是姑娘和我同乘车,容貌就像花一样。姑娘和我同路行,容貌就像木槿花。 语出先秦佚名《诗经》中的《国风·郑风·有女同车》,全诗原文如下: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白话文释义:姑娘和我同乘车,容貌就像花一样。体态轻盈如飞鸟,珍贵佩玉泛光芒。她是美丽姜姑娘,举止娴雅又大方。姑娘和我同路行,容貌就像木槿花。体态轻盈像鸟翔,佩玉锵锵悦耳响。美丽姑娘她姓姜,美好声誉人难忘。 注释: 同车:同乘一辆车。一说男子驾车到女家迎娶。 舜华(huā):木槿花,即芙蓉花。 将翱(áo)将翔:形容女子步履轻盈。一说遨游徘徊。翱、翔,飞翔。 琼琚:指珍美的佩玉。 孟姜:姜姓长女,后世孟姜也作为美女的通称。 洵(xún):确实。 都:闲雅,美。 英:花。 将(qiāng)将:即“锵锵”,玉石相互碰击摩擦发出的声音。 扩展资料 《国风·郑风·有女同车》是一首贵族男女的恋歌,主要描写与男子共同乘车的姑娘外表和内在的美。全诗二章,每章六句,字数、句数完全相等,意思也大致一样,唯有所押的韵不同。 此诗用叙事或铺陈的方法饱含感情地对美女进行描写,摹形传神,活画出一位出众的美女形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全诗共二章,两章字数、句数完全相等,意思也大致一样,唯有所押的韵不同。第一章“舜华”之“华”,这个“华”字音“夫”,因此与以下的“琚”“都”属于一个韵部。 第二章的“行”字,即音杭(háng) ;“英”字“叶於良反”,即音央(yāng),皆与以下的“将”“忘”属于一个韵部。从首章“六鱼”韵到次章“七阳”韵的转换,也反映了诗中情绪的变化,它更为欢快和昂扬了。 8.诗经 小雅 北山的译文《诗经·小雅·北山》的译文: 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枸杞子。 体格健壮的士子。从早到晚要办事。 王的差事没个完,忧我父母失奉侍。 普天之下每寸泥,没有不是王的地。 四海之内每个人,没有不是王的臣。 大夫分派总不公,我的差事多又重。 四马驾车奔驰狂,王事总是急又忙。 夸我年龄正相当,赞我身强力又壮。 体质强健气血刚,派我操劳走四方。 有人安逸家中坐,有人尽心为王国。 有人床榻仰面躺,有人赶路急星火。 有人征发不应召,有人苦累心烦恼。 有人游乐睡大觉,有人王事长操劳。 有人享乐贪杯盏,有人惶惶怕责难。 有人遛达闲扯淡,有人百事都得干。 原文: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赏析: 《北山》描述一个日夜忙于王事的士子对社会劳逸不均表达了怨恨。诗主要采取对比的手法,将劳逸两方作了细致多面的比较,突出了诗的主题。而连用十二“或”字,构成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将一腔愤慨倾泻而出,不可阻遏,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强烈写照和自然涌出,同时又戛然而止,奇趣顿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