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入门格律

1.怎样学写诗词怎样才能入门

一个诗人或词人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感之”,“能写之”.首先,你需要有丰富、细腻,且真诚的感情.“修辞立其诚”,没有真诚的文学永远不会成为好的文学.具体到诗人词人,那就是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就不会受到任何感动,自然也就不会有写诗的动机.诗词是让人的心灵不死的,因此一定要”能感之“.永远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真的有所感才能写出好诗.其次,你需要熟悉古人的作品,只有多读多背,让诗词化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才能写得好.因此,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是先背,然后才能自己创作.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与词语都是需要学的,生硬的背不会起什么作用,因此多读多背是最好的方法.熟悉了古人作诗的方法,自己也就能写好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读词一定要有抑扬顿挫的读诵,务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否则对诗词声调之美是无法真正体会的.倘若对声调的美没有体会,写出来的诗词不是生硬就是别扭.诗词的生命与感发之力量有一大半是来自声调的,严沧浪说盛唐诗“兴象高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从声音上直接打动人.诗词当然有格律,但是真正写好诗词不是来自拼凑,而是来自自然的流露.诗的格律有平起与仄起两种,五言平起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就往上再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变成仄起了.五言的仄起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字成为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平起.虽然理论上一三五不论,但是三平与三仄在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第五个字一定要论.要是五言的话,只有第一个字才能论.五言的平起格式与七言的仄起格式有一种特殊的句法叫“拗句”,即平仄仄变成仄平仄.至于词律,每一种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律,因此要参考像《白香词谱》之类的词谱.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古诗可以押仄声和入声,且可以换韵.词有平声韵、仄声韵、亦可换韵.但是无论诗与词,都一律不可四声通押.入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倘若不能读准确入声字,诗词的声调之美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说普通话的人都不知道入声,因为从元朝开始入声就被分入其他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南方很多方言保存着入声.要是你不知道准确的读法,那就把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是很短促的字,且有p,t,k 的收尾.古人作诗填词都有入声的,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白”就是入声,要是不读成入声这句就犯了三平了.要是一首诗或词押的韵四声都有,而且听起来好像不太押韵的时候,那很有可能押的就是入声韵.比如柳永的《江雪》:“绝”、“灭”、“雪”.普通话的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去声,一个是上声,但是这些字都是入声,因此要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在平水韵有专门的分类,一共有十七个韵部.一个一个的背当然是最保险也最笨的方法,要是对诗词的格律熟悉了,入声辨别也就不难了.比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二句的格律应当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歇”自然是入声,否则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这句格律就完全不对了.至于押韵的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大,理论上说应该按照平水三十韵,但是有些韵部(比如一东二冬)是可以合并的.词韵更为广泛,《白香词谱》的附录应该有词韵.前面所说的格律、入声等方面,只不过是诗词的准则,真正要写好诗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诗外的功夫,那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品格,你是否有一个愿意为之“九死不悔”的理想或理念,你对社会是否有关怀、有责任.一个诗人写出什么样的诗要取决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最重要的是人格.杜甫之所以伟大,不还是因为他的忠爱缠绵是完全出于真挚的感情而不是理性的死板的教条吗?每一位诗人的风格不同,也是由于性格、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和诗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古人云“诗言志”,诗词与人格是不可分开的,我相信秦桧之流的人物绝对写不出好诗.刚开始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写出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合格律,但是写完之后要改好.最好的情况就是格律谙熟于心,写出来的诗词就自然合乎格律了.即使如此,写完之后有必要的话还是要改的,比如不通顺的句子或者生硬的词语.古人从小背诗,他们的语言也有入声字,因此这些问题都不是他们担心的.我们的时代虽然离古人很远,但是古人创作的诗词却历久常新,给予我们心灵的感动与提升是任何其他学问都无法代替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净土,延续这优良的传统吧。

2.古诗的基本格律入门

古诗格律,单就近体诗而言,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押韵,二是平仄。

押韵主要是押“平水韵”,也叫“诗韵”,和普通话的押韵有些出入,每个韵部有哪些常用字,这个需要记忆。一般同一首诗只能用属于同一韵部的字做韵脚。

平仄第一要分清哪些是平声字,哪些是仄声字。要会识别古入声字。普通话里第一声、第二声的字刨去古入声字以后基本就是平声字,其余的字就是仄声字。诗句的构成,基本上是平仄交替,一二句平仄相反,二三句平仄相粘。还要避免孤平与三平调。此外还有特殊句式的拗救。

古体诗格律要求比近体诗宽,可以按照方言来押,可以换韵,对平仄也无甚要求。

格律基本上就这些内容。具体展开还得查阅工具书啊。百度文库里搜索一下就得了。

3.唐诗格律有“拗救”,有规律可循吗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 基本形式 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至于你说的拗救问题,我不知道你具体想知道什么就帮你找了一些资料——在格律诗中,不论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不论是上句还是下句,凡是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不合格律的,这个句子就称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拗句有时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就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这种方法称为拗救。

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拗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 当句救 当句救是指在出现拗句的本句的适当地方,选一个字,把这个字的平仄作相应的改变,使全句读起来声调仍有高低,不会由于出现拗句而影响声律的和谐。

但必须注意这个补救的字,不能用在句末。例如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远在剑南思洛阳”本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

现在补救,第五字应仄,改为平声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另一种在出句中自救的方法,被成为特定的平仄格式。如七言中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其特点是将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如张籍的七绝《凉州曲》的第二首中后两句“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其出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六字应仄,现在用了平声字“恩”为了补救,将应平的第五字改为仄声“主”字,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又如五言诗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月夜》,尾联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出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现在第四字用了平声字“虚”,那么应平的第三字改为仄声字“倚”,成了“平平仄平仄”,但这里必须注意,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二) 对句救所谓对句救,就是当句中出现拗字,而在本句中没有条件补救时,便在下一句的适当位置进行补救。

例如唐代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中的颈联,“榭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此联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现在上联第三字应该平声处,却用了仄声字“落”,成了拗句,对句第一字本来可平可仄,现在用了仄声字“枳”,如果不救,就犯孤平。所以必须改为平声字,一个“明”字,既救了本句也救了上句。

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累见不鲜的,我们不再举例了。(三) 半拗句可救可不救杜甫的《寄杜位》中“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其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句平仄对,而上句第五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万”,而上下句都没有救,以至造成仄声三字尾。又如韦应物的五律《淮上喜逢故人》中的颈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按格律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第三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一”,造成三连仄,同样上下句都没有救。

由此可见,凡诗句由于内容需要,而出现拗句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固然可以在本句或下句采取补救,但如果受字面限制,也不必勉强去救。 参考资料: ?si=4 希望能帮到你。

4.有没有关于如何写诗,诗词格律方面的书,入门的

楼主您好,诗词格律方面的书籍向你推荐王力的《诗词格律》作为入门,再从网上下载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作为工具,配合《声律启蒙》、《训蒙骈句》或《笠翁对韵》等声律启蒙读物,以此作为诗词声韵的入门。

在写作方面古典诗词理论的书籍有很多,但是没有很适合入门级别的,如果想深入学习的话较好书的有皎然的《诗式》、严羽的《沧浪诗话》、袁枚的《随园诗话》等,另外如果精力充沛的话推荐你读一读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钟嵘的《诗品》。

学写古典诗词不外乎两点,多读和多写,经常读诗,经常练笔,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唐诗三百首》最好准备一本,用心细读,向古人学习,坚持不懈的话一定会有进步的。

5.作诗最基本的格律.

古典诗词都有严格的押韵、节奏、平仄、对仗、粘对等方面的要求,必须符合这些格律,才算一首合格的诗词作品。

1、押韵:指诗句末尾要押同一韵部的字。比如:扬、乡、方 都押: ang

又如:萁、泣、急 都押: i

2、节奏:主要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

比如:百代|烟光|生|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

特例:风中蝶|是|庄生梦,心上人|为|解语花。

3、平仄:按普通话的声调升降划分为平音和仄音,在诗词中一般要求每隔两字平仄相对。

平音:阴平 ( ˉ )、阳平(ˊ) 。

仄音:上声 ( ˇ ) 、去声(ˋ) 。

比如:风云四起、灯红酒绿,繁花似锦。

4、对仗:律诗八句共分为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对仗要求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5、粘对:同一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两个句子之间同一位置上的字要求平仄相对。而后联出句的第二字必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一致,称为“粘对”,否则叫“失粘”。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 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比如:

题潮洲韩文公祠

杨江东

高城 落照逝川流,剑阁 萦纡日夜浮。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平。

百代 烟光生眼底,万家 忧乐上心头。

(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海侵 苔塔龙湫雨,潮卷 云山鳄渡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 仄仄平。

自此 岭南阴瘴气,为君 一祭 骇然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 仄平平。

以上是七律的四种基本格式。写作五律,只需每句去掉前边两字即可。要写作七言或无言绝句,只需截取其中相连的四句填写即可。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