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的思想意义

1.论述《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思想内容: 1.反映劳动生产的诗篇《芣苢》劳动过程《葛覃》终年农事活动《七月》 2.反映剥削与压迫的诗篇《硕鼠》《伐檀》 3反映征徭离乱的诗篇《君子于役》《东山》 4.爱国主义的诗篇《采薇》《无衣》 5反映婚姻爱情的诗篇《氓》 6反映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讽刺诗《南山》 7祭歌史诗《民生》 【2】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 4.四言为主的句式 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扩展资料:一、诗经的社会功用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通过赋诗来进行外交上的来往,在春秋时期十分广泛,这使《诗经》在当时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传》中有关这方面情况记载较多,有赋诗挖苦对方的(《襄公二十七年》),听不懂对方赋诗之意而遭耻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国有难请大国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

这些引用《诗》的地方,或劝谏、或评论、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凡所称引之诗,均“断章取义”——取其一二而不顾及全篇之义。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堪称“蔚成风气”。

这就是说,其时《诗经》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赋诗言志”。想言什么志,则引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乎诗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称引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

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一个实在的,却是被曲解了其文学功能的应用。 二、历史与民俗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2.举例分析诗经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诗经》三百篇的思想内容丰富,它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从兴盛期到衰败期的历史面貌,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形象的再现了周代的社会生活。《诗经》的内容,一种是分为风、雅、颂,另一种可以分为七类。

1、反映阶级压迫、剥削和社会不平。如《豳风》中的《七月》、《魏风》中的《伐檀》《硕鼠》。

2、反映战争和徭役。如《齐风•东方未明》《小雅•何草不黄》。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还表现在思妇诗中,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战争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对抵御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人民总是全力支持的,甚至不惜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

3、反映爱情和婚姻。《诗经》中的爱情诗,多方面的反映了男女恋爱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心理,也反映了围绕恋爱婚姻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大都写得淳朴、直率、健康,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溱洧》。

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有相会时的欢乐和幸福,也有分离时的痛苦和不安,如《王风•采葛》《秦风•蒹葭》。青年男女正当的恋爱生活,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常常遭到礼教的束缚和干预,如《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

《诗经》民歌中还有一些弃妇诗,反映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悲剧,如《卫风•氓》《邶风•谷风》。

4、反映劳动。《诗经》的民歌作者是劳动人民,因此他们的作品要描写从事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劳动情景,如《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小雅•大田》。

5、反映周民族兴起。《诗经》中的一组古老的史诗,它用简朴的语言记载了周人发祥和创业的历史,歌颂了周民族在黄河流域开垦土地、建立家园的光辉事迹,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讽喻时政和忧国伤时。这部分诗歌或揭露当时政治腐朽、黑暗,或讽刺统治者的丑恶行为、肮脏的灵魂。

如《邶风•新台》,《齐风》中的《南山》《载驱》等。“国风”中还有一些暴露统治阶级残酷行为的诗篇,如《秦风•黄鸟》。

7、尊天敬祖的宗教性祭歌,大都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和祭神的乐歌,大部分保存在“三颂”中。这些颂歌,虽然表面上堂皇庄严,音调铿锵响亮,但是内容空虚肤浅,形式呆板单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3、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4、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_诗经

3.诗经的意义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经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历史上又称为“诗三百”这里收集的是周代的作品。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根据诗歌的来源和乐调而作的分类。风是富有地方色彩的乐调演唱的是歌,内容反映民间生活,诗句韵味十足,声音短促,叠章复唱,亲切感人。

雅,分“大雅”和“小雅”,内容包括政治讽刺诗、史诗、祭祀诗、宴会贺诗等等。颂的内容大多是歌颂统治者和先王的德行,但是大多没有鲜明的特色。

《诗经》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史有着巨大的贡献。其是周代的诗歌集大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源头。

各个时代的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虽然在风格和擅长的艺术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诗经》中汲取了无尽的营养。楚国的屈原继承了《诗经》风、雅的现实主义传统,兼采楚国民歌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写下了不朽的《楚辞》。

自此以后,各种诗歌无不在这丰富的土壤上蓬勃发展。 《诗经》的贡献还表现在诗歌的创作艺术手法和诗歌的语言修辞手法上。

《周礼.春宫》总结《诗经》的艺术手法,是所谓“《诗经》六义”:“曰风、曰 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其中的“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体系,而 “赋、比、兴”就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赋”就是平铺直叙的意思。

“比”是比 喻的意思,具体形式有明喻、隐喻、借喻、博喻等。“兴”是起兴、发端之意。

诗人 先见一种景物,激起心中的思想感情而涌出诗句。 评论(0) 8 0.发表评论。

4.[[诗经]]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①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

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9页。 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

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

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正像我们在前一节中举例分析的那样,这一种批评完全是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

就以《相鼠》一诗来说,它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行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诗对于这两种现象都是适用的。

要说《诗经》这一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要说明:《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

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

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

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

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

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另外需要说到,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

因此,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明代诗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以。

5.请论述《诗经》的价值与意义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编纂《诗经》时,已经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将三千多首古诗中合乎“义”的三百多首诗歌筛选出来,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即十五国风,主要是反应民间的生活,其中体现出当时已经普遍存在的价值观。比如,在《关雎》中,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即使求之不得也不会就此放弃,在想法设法的同时,自身也提高了。

在《葛覃》中,通过描写一位古代女子的吃苦耐劳、心灵手巧与不忘父母之恩来表现出古人对一位女子的价值评判准则。相对于《风》,《雅》和《颂》,由于当时周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夸大自身的同时贬低前朝,其价值观基础已经坍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